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79章,发呆的张懋

    尽管心中有着滔天的怒火,但弘治皇帝表面上依然喜怒不形于色,这是他多年以来养成的一个上位者习惯。

    他只是静静的看着,静静的听着。

    下面的这些朝臣们一个个都不断的上奏,希望弘治皇帝拿出自己的内帑来购粮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一个个看起来都是真正的爱民如子,在他们的口中,现在的灾情那是已经到了十万火急的地步,哪怕是在拖上一分半秒都要出大事。

    弘治皇帝的目光转向朝中的武将勋贵,这些武将勋贵一如既往,既没有任何的表情,也没有人站出来表态,仿佛空气一般,没有丝毫的存在感。

    这几乎是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们的常态了,他们虽然站在这个朝堂之上,但是这里已经没有他们说话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被文臣们所掌控。

    想到这里,弘治皇帝轻轻的咳嗦一声,顿时整个大殿很快就安静下来,大家都知道弘治皇帝有话要说了。

    “英国公张懋,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弘治皇帝竟然向武将勋贵这边问话了,这可是以前都没有的事情,别说是这赈灾和武将勋贵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关系,纵然是军事方面的事情,这些武将勋贵一向也是没有任何的说话权。

    这个特色基本上贯穿了这个明朝的历史,当然这一切也都是从土木堡之变后才逐步形成稳固下来的,文官彻底掌握一切的话语权,包括军队的话语权。

    中后期明朝的诸多名将其实都是文人出身,像什么王阳明、谭纶,还有晚明时期的孙承宗、孙传庭等等,这些人都是文人,本身并不是武将,这一个方面说明了文人打起仗来也很牛叉,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说明了这明朝军队的控制权从于谦之后就始终牢牢地被文人所掌控,根本就没有武将勋贵们什么事情。

    现在弘治皇帝竟然向英国公张懋问话,这顿时就让在场的这些文臣们一个个或是皱眉,又或是微微瞪大了自己的眼睛。

    至于像刘健、谢迁、李东阳这些内阁大臣,一个个更是脑海急速的深思起来,这弘治皇帝绝对不会随意如此乱问的,以往都是问自己三人或者六部尚书的意见,根本就不会咨询这些武将勋贵的意见。

    英国公张懋原本正在发呆,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当然不止他如此,很多的武将勋贵甚至已经练成了站着睡觉的特殊本领。

    没有办法,早朝起的太早,身为武将勋贵又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可是偏偏这早朝又不能不去,总不能一直站着无事可做吧,总要找点事情来打发时间,不然一个早朝下来就跟度日如年没有任何的区别。

    英国公张懋算是文臣勋贵里面的代表人物了,但是他也一向如此,一年到尾这早朝天天上,他发言的次数都可以数的过来,每次基本上也都是关于祭祖之类的事情才有他发言的机会。

    所以他也和其它的武将勋贵们一样,都练就了一身打发时间的好本领,他的方法就是发呆,整个人看起来似乎在仔细的聆听皇帝讲话,其实早就已经神游太虚,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张懋?”

    弘治皇帝等了几下,见张懋一直没有回话,微微皱眉,声音提起了几分。

    “哦~臣在。”

    张懋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恭敬的说道。

    “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弘治皇帝再次问道,其实他是知道这张懋刚刚应该是根本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方面,因为他当皇帝怎么多年来,好像也没有让武将勋贵发表过自己的意见。

    “或许以后应该多咨询下武将勋贵们的意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以前是太过宠信这些文臣们了。”

    弘治皇帝的内心之中,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看看张懋,再看看其他的武将勋贵,他也是开始反思起自己的执政之道。

    “臣…”

    张懋此时额头上微微涌现出一些细微的汗水,他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因为一向没有存在感,他和其他的武将勋贵们一样,也都秉持着无为的原则,所谓无为,那就是不关心,不过问,不发表任何意见。

    反正这些武将勋贵们都是端的铁饭碗,只要不造反这荣华富贵就可以代代相传,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和这些文臣们争什么,当然也是争不过。

    这些文臣们也是很清楚一点,这所有的权力都在文臣手中,所有的话语权也都在文臣手中,这些武将勋贵只要乖乖听话,那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你继续享受你的荣华富贵,我继续掌握我的大权和话语权,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好过,不然,这些文臣们有的是手段让这些武将勋贵们难过。

    “怎么?”

    “你是英国公,国之基石,社稷栋梁,现在国家有难,你难道连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都没有?”

    弘治皇帝脸色一变,厉声的说道。

    “臣,臣以为诸公所言甚是,现在饥荒肆虐,生灵涂炭,朝廷理应火速筹集粮食用来赈济灾民。”

    张懋额头之上冒出了豆大的汗水,脑海中急速的思索起来,他察觉到了这一次弘治皇帝的反常,也是明白了弘治皇帝现在需要自己这边给他出力。

    一向老狐狸的张懋脑海中也是开始急速的思索起对策来,这皇帝让自己的背锅的时候,这个锅不背也得背,不然以后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这得罪了满朝的文臣,日子可能不好过,但得罪了皇帝,这祖宗传下来的铁饭碗可能就没了,所以想来想去,他知道自己这个锅是背定了。

    他的话也是让满朝的文臣们一个个微微点点头,心中赞叹张懋识趣上道。

    不过张懋的话锋一转又说道:“只是这一次灾荒肆虐颇为严重,朝中诸公又心急如焚,与灾民感同身受,所以臣以为,这救济灾民不应该仅仅只是陛下一人出力,朝中诸公也理当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共同出力赈济灾民。”

第180章,割肉的滋味

    张懋的话一落下,弘治皇帝顿时心花怒发了,心中对张懋竖起了大拇指,这个老狐狸就是聪明,一下子就揣摩到了自己的意思,并且很聪明的将满朝文武都拉下水。

    大家不是一个个口口声声说这灾情十万火急,一个个不是说为灾民寝食难安嘛,现在好了嘛,既然大家都觉得这灾民日子难过,那就如张懋所说的,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不要只是空喊口号。

    至于满朝的文武大臣们顿时一个个都忍不住缩起了自己的脑袋,特别是刚刚叫的最大声的周经、吴宽、陈巩等人,一个个甚至于微微的弯下腰,以免弘治皇帝看到自己,让自己先表态。

    同时心里面也是忍不住骂起来,你英国公张懋家大业大,又是祖传的铁饭碗,财大气粗,随便捐点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就那么点家当,自然是不舍得拿出来捐给那些灾民的。

    “好啊,英国公不愧是英国公,国之柱石,时刻不忘为君分忧,为国疏难。”

    弘治皇帝满脸笑容的对张懋一番夸奖。

    “臣…愧不敢当!”

    英国公张懋此时的背后都已经一身汗水了,他知道今天自己是得罪了很多、很多人,但是没有办法,这个锅必须要背。

    同时心里面也是快速的思索起来,这既然都已经得罪了这些人,这锅也背定了,那就要背的漂亮一些,抱紧弘治皇帝这条大腿来。

    想了想又说道:“刚刚听闻有饥民易子而食,臣深感愧疚,身为国之重臣,竟无法为君分忧,为黎民百姓谋福祉,实在是上负君恩,下无颜面见天下黎民百姓。”

    “所以臣愿意捐银两万两,捐粮五百担用来赈济灾民,为解救灾民略尽绵薄之力。”

    张懋一边说,一边心里面也是在滴血,这粮食倒没有什么,也就是现在值钱,灾荒一过根本就不算什么,但是这两万两银子却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他虽然是国公,家里面自然远不止良田千亩,家财万贯,但是银子在这个时代依然是非常值钱,他手中的银子其实并没有太多。

    要不是去年跟着西山煤业,和成国公朱辅、定国公徐永久两位国公一起搞了三公煤业,靠着蜂窝赚了不少银子,他还真心不舍得拿出两万银子出来。

    听到张懋的话,在场的文武大臣们顿时眼前一黑,这个张懋,这是要成为朝中公敌的节奏,这捐就捐吧,大家意思、意思一下也就得了,重点还是要对准弘治皇帝嘛。

    你倒好,一开口就是两万两银子,五百担粮食,你叫我们其他人怎么跟?

    你都捐两万两银子了,五百担粮食了,我们这后面跟着的人,纵然是再少,也绝对是没有办法意思、意思就敷衍过去的。

    “好,不愧是英国公,朕先替灾民们谢谢你了。”

    弘治皇帝简直就是龙颜大悦啊,高兴的再次对张懋夸赞道。

    “臣…臣也只是不忍心灾民们易子而食,尽一点绵薄之力罢了。”

    张懋擦擦自己额头上的汗水,这个锅实在是太重了,压的人喘不过气来,这以后绝对没有好日子过了。

    “诸位爱卿说的好啊,现在灾情已经十万火急,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甚至于出现了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朕甚是心忧。”

    “诸位爱卿刚刚一个个也都悲天悯人,心急如焚,想必也都是愿意为赈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弘治皇帝点点头,接着转头看向群臣,缓缓开口说道。

    他的话也是让群臣们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刚刚叫嚣的人更是一个个缩着脑袋,低着头,弯着腰,尽量让弘治皇帝看不到自己,生怕被点名出来。

    “英国公说的好啊,这天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君臣上下一心,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共同出力赈济灾民,相信再可怕的灾难也是可以度过的。”

    弘治皇帝将目光看向群臣,微笑着期待群臣们的回答。

    朝着的大臣们,此时一个个也都学起了武将勋贵,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一副根本就没有听到弘治皇帝话的意思,都不站出来说话。

    “怎么?”

    “都不说话了?”

    弘治皇帝嘴角露出了一丝讥讽,接着目光看向周经说道:“周爱卿,你是户部尚书,据朕所知,你老家在山西阳曲拥有良田万亩,这一次山西也受灾,想必你应该是不忍心看着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易子而食吧?”

    弘治皇帝见没有说话,第一个就将周经给点出来,这个周扒皮,以往就知道盯着自己的内帑,有事没事就要自己从内帑之中那钱粮出来支援国库,这一次,也是该让这个周经出点血,尝一尝心里滴血的滋味。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周经整个人眼睛一黑,都忍不住要昏过去,这是终日扒皮,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被猪给扒皮的时候。

    “臣…臣愿意捐银一万两,另外再修书一封回山西阳曲命家中将所有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

    没有办法,前面的时候表现的有多心急,现在就要割多少的肉,纵然是心里面在滴血,可是周经依然不得不割肉。

    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周经整个人就跟死了爹妈一样难受,脸色非常的难看,肉痛啊,割肉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啊。

    “嗯~”

    弘治皇帝很是满意,长长的嗯一声,算是绕过了这个周经,接着目光扫向群臣,群臣顿时一个个都连头也不敢抬,生怕下一个就点到自己。

    “吴宽,你们家好像是山东的吧,听说这家里面良田都有好几万亩,这家乡闹灾荒,你是不是也一样于心不忍,想必也是心急如火吧?”

    弘治皇帝的目光锁定在吴宽的身上,这个口口声声讲着要以信为本,不能征粮,只能够先买粮的人,弘治皇帝倒是很想看看他能够割多少肉下来。

    “臣…臣确实是心急如焚,臣愿意捐出白银一万两,另外再修书家中,命家中出粮三百担用来赈济灾民。”

    被点名的吴宽整个人都微微颤抖,这是割肉割痛,心都在滴血。

第181章,从来没有这样富过

    下早朝的时候群臣的脸色都非常不好看,无它,刚刚每一个人都被逼着捐银捐粮,特别是前面一个个悲天悯人,口口声声说灾情十万火急的,全部被弘治皇帝挨个点了名,一个个都狠狠的出了一次血。

    这一次,满朝的文武大臣合计捐出的白银超过五十万两,粮食超过三万担,再加上弘治皇帝这边决定从内帑之中拿出五十万两白银用来购粮赈济灾民,这单单是银两就超过一百万两了。

    “哼~”

    周经此时犹如死了爹娘一般,黝黑着脸,看到英国公张懋的时候都忍不住冷哼一声,将这一切都怪罪到了张懋的头上。

    张懋摸摸自己的鼻子,有些无奈,没有办法,现在自己都成了满朝公敌了,纵然是一向和自己关系不错的成国公朱辅,定国公徐永宁此时脸色也都不好看。

    这些勋贵们其实都一个尿性,只能进不能出的。

    特别是在明朝,这些武将勋贵们没有任何的话语权,朝廷之上都文人说了算,所以他们更在乎自己的产业,经常都会有勋贵、皇亲国戚之类的不要脸一般的向上面要赏赐。

    弘治朝在这方面最不要脸的自然要数建昌伯张延龄和寿宁候张鹤龄两兄弟了,不是向弘治皇帝要盐引就是要土地、要赏赐的,典型的只能进不能出的葛朗台式的人。

    在政治方面没有任何的诉求,也不可能有什么诉求,所以对于手中的那点东西就看的特别重,今天的早朝,这些又是初银子又是出粮食的,一个个都跟割肉一般难受,自然不会给张懋什么好脸色看。

    就在张懋准备离开的时候有小黄门急匆匆的走了过来喊住了张懋,传达了弘治皇帝旨意,让他和内阁三大臣,六部尚书等朝中重臣一起去议事。

    “这下没有好日子过了。”

    张懋心里面叫苦,以前这种议事可是从来都没有武将勋贵们什么事情,现在竟然将自己叫过去,这不是把自己往火堆上烤嘛,但是不去又不行的,很快,刘健、谢迁、李东阳、周经、马文升、张懋等人就来到了弘治皇帝的乾清宫。

    以往下早朝之后,弘治皇帝都会留下朝中大臣来商讨国家大事,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也都一点不陌生。

    但是这一次多了张懋这个武将勋贵,众人一个个都觉得非常别捏,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特别是周经对张懋更是没有一点好脸色看,离张懋远远的,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至于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则是一个个沉思着,这弘治皇帝不会无缘无故的叫张懋来议事的,如果只是这一次,倒也没有什么。

    可是如此慢慢的形成了惯例,这可就意味着武将勋贵的地位开始急剧上升了,这文官们手中的权柄就有威胁了,当初好不容易打压下去的武将勋贵们要是重新崛起的话,这可就不符合文官们的利益了。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弘治皇帝就走了过来,示意众人不要多礼,坐下慢慢说。

    “周经,今天筹集到了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再加上三万担粮食,应该是足够本次赈灾了吧?”

    不出所料,弘治皇帝首先谈的还是这北方三省赈灾的事情,这个事情现在也确实是迫在眉睫,灾民急需赈济。

    “陛下隆恩浩荡,朝中上下一心,筹集到足够的钱粮,这一次赈灾肯定是足够了。”

    周经立刻起身回道,虽然捐钱捐粮的时候非常的肉痛,但是他此时又觉得自己这个大明管家婆突然间就变的阔绰起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手中握着一百五十万两的白银。

    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巨款。

    要知道在以往的时候,纵然是有灾荒,朝廷这边拨款二三十万两白银赈灾就已经是顶了天了,何曾像现在这样能够有一百万两的白银用来赈灾。

    他心中都已经规划了,拿出差不多五十万两白银用来购买粮食赈济灾民,剩下的大概五十万两白银就可以用来充实国库,算是营业外收入了。

    “那就好,那这采购粮食的事情就交给你们户部去办,一定要尽快筹集到足够多的粮食送到各个地区去,尽早开粮赈灾,让灾民度过难关。”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心情大好。

    尽管心里面对于拿出的五十万两白银有些肉痛,但是满朝文武大臣都捐了,他这个皇帝自然是不能不有所表示的,再加上西山煤业的分红,朱厚照玻璃厂的萧敬,他的腰包也算鼓起来了。

    要是以前的话,他是绝对不可能一次性大方的拿出五十万白银的,能够拿出十几二十万两银子就算是顶了天了,毕竟这银子是真的来之不易,他这个皇帝也是穷。

    想到这里,弘治皇帝就想起了刘晋,想起了这个年轻人,现在弘治皇帝腰包鼓起来了,这腰杆子自然也是硬起来,想办点事就有底气了,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年轻人。

    心里面也是在寻思着什么时候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赏赐一番。

    因为解决了钱粮的事情,所以接下来需要讨论的事情不多,无非就是如何将这笔钱粮用到赈灾上面,防止下面贪污克扣等等。

    在这个讨论的过程当中,弘治皇帝也是再次点名了张懋,让他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同时对张懋也是多有褒奖。

    很快,议事完毕,众人各自回去按照弘治皇帝的交代各自忙碌去。

    “父皇,是不是被我说中了?”

    早就已经等得不耐烦的朱厚照,群臣这边刚走,他就立刻屁颠、屁颠找到了弘治皇帝,很是得意的说道。

    “没错,和你说的一模一样。”

    就父子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也是收了起来,很是郑重的说道,接着将早朝上面发生的一切和朱厚照说了一遍。

    “啧啧,没想到英国公这个老头子竟然如此聪明。”

    听到弘治皇帝话,朱厚照对张懋的印象也是一下子变了,在以往,张懋给的感觉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老头子,没想到这一次却是起到大作用了。

第182章,天价粮食

    “英国公可是有名的老狐狸,他当然聪明了。”

    弘治皇帝笑了笑说道:“要不是他的话,这一次还真未必就能够筹集到足够的钱粮用来赈灾,现在不仅仅有百万两银子赈灾,更是筹集到了三万担粮食,这灾荒总算是能够顺利度过了。”

    “父皇,你想的太简单了。”

    朱厚照看了看弘治皇帝一眼,撇撇嘴说道:“这一次他们算计已久,这区区百万两白银他们又岂会看在眼中。”

    “我前面的时候不是已经说过了嘛,他们这一次其实是冲着我们父子两个来的,冲着我们皇家来的,不把我们手中的银子给薅光,将我们的产业给夺走,他们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现在父皇你仅仅只是拿出了五十万两白银出来,只有你内帑的五分之一,你的内帑还剩下二百万两银子,我的私房钱更是一文没动,他们怎么可能就这收手?”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的脸色一沉,想了想也是点点头认可朱厚照的说法。

    弘治皇帝想了想问道:“那接下来他们会如何做?”

    “很简单,营造粮食奇缺无比的现象,然后哄抬粮食价格,直到将粮食的价格哄抬到一个天价的地步,到时候这筹集到的百万两白银根本就买不了多少粮食,进而他们又会再次上书让父皇你拿钱出来购粮。”

    朱厚照几乎不假思索的说道。

    “如果他们真要如此做的话,那这一次就真的怪不了朕了。”

    弘治皇帝眼中闪过一道寒芒,接着想了想说道:“你让天津这边的刘晋尽快做好准备。”

    “是。”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更加的兴奋了,此时给他的感觉就好像是行军打仗一般刺激,只不过双方之间交战的并不是兵,而是钱粮,现在就看谁手中掌握了钱粮,那谁就掌握了这一战胜负的关键了。

    事情也正如朱厚照所预料的一般。

    就在当天,北京城这里上午还卖五十五文钱一斤的大米,到了下午立刻就犹如坐火箭一般,一斤粮食的价格涨到了一百五十文一斤,这一银银子也仅仅只能够买到十斤粮食。

    更加过分的是这些粮商还搞出了限购,纵然是有钱,每个人每次也只能够最多买两斤粮食,一家店一天最多只卖一千斤,营造出粮食紧缺无比,根本就没有多少存货的样子。

    本来因为灾荒这粮食的价格一涨再涨,原先的几文钱涨到了五十多文,现在更是一下子涨到了一百五十文,而且看起来似乎还根本就没有粮食卖的样子,整个京城一时之间都开始动荡起来。

    毕竟粮食是一切的根本,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要吃要喝,粮食不稳,这人心自然就不稳,粮食涨到了天价,这饥荒就从城外开始蔓延到京城里面。

    一百五十文一斤的粮食,纵然是京城这里,大家也是直喊着吃不起,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一个青壮劳动力一天能够赚四五十文就算是不错了,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一天都还赚不到一斤粮食,可想而知这个粮食涨到了何等的天价。

    整个京城当中,民怨沸腾,无数吃不起粮食,买不到粮食的人开始聚集起来向官府这边施压,要求官府严惩这些大发国难财的奸商,尽早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消息自然是很快就传到了朝堂之上。

    “什么?”

    “粮食涨到了一百五十文一斤?”

    第二天的早朝上面,当户部尚书周经将最新的粮食价格说出来的时候,弘治皇帝都震惊了,一脸的难以置信。

    “昨天不是才只有五十多文一斤?”

    “准确的说是昨天上午的时候还是五十五文一斤,昨天下午粮食的价格就涨到一百五十文一斤。”

    周经很是无奈的说道,他昨天就已经让人去联系粮商,商量购买粮食的事情,当他听到粮商这边给他的报价时,他同样整个人都震惊了。

    这些黑心的粮食竟然一斤粮食卖一百五十文一斤,而且这个价格竟然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一个个都口口声声说现在粮食稀缺,手中也根本没有多少的粮食,所以纵然是卖,也是没有办法一次性卖太多给朝廷。

    “一百五十文一斤的粮食,这一两银子只能够买到十斤粮食,大家捐出来的一百万两白银也只能够买到一千万斤粮食。”

    “北直隶、山西、山东三个省,人口总数差不多有一千万,也就是说,这捐出来银子只够给三省的灾民一个人买一斤粮食了?”

    弘治板着手指头简单的算了算这个数,这一百万两白银看似很多,但竟然只够给灾民们一个人买到一斤的粮食。

    这一斤的粮食能够吃多久?

    纵然是全部用熬粥,纵然是一天什么事情都不错,只是躺着靠喝粥来吊住小命,这一斤粮食也是支撑不了几天的。

    “是的陛下,一百万两白银根本就支撑不了多久,而南方这边调集过来的粮食却是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银两来购买粮食。”

    “臣恳请陛下从内帑之中拿出更多的银两用来购买粮食赈济灾民。”

    周经点点头,习惯性的当起了猪扒皮,准备再从弘治皇帝的内帑之中扒点银子出来。

    “周经,朕的银子到底是用来赈济灾民?还是用来赈济那些粮商?”

    听到周经的话,弘治皇帝一下子就站起来,双眼瞪着周经,愤怒到了极点。

    在这个时候,他这个户部尚书考虑的竟然不是粮食价格太贵,是不是应该狠狠的惩处这些粮商,反倒是又再次盯上了自己的内帑,弘治皇帝怎么可能不怒,再好的脾气也是有限度的。

    “臣...臣也知道这粮食价格高的离谱,可是现在粮食稀缺,纵然是价格再贵,我们也要买,北京城外都已经饿殍满地,灾民们都易子而食。”

    周经一下子跪倒在地,诚惶诚恐的回道,额头上都冒出了冷汗。

    “好,很好。”

    弘治皇帝怒气而笑,接着问道:“周经,那一百万两白银还没有用出去吧?”

    “没有,因为粮价暴涨,臣觉得太贵了,再加上各大粮商都说粮食稀缺,手中并没有太多的粮食,所以还没有花出去。”

    周经一听,连忙回道。

    “没花出去就好。”

    弘治皇帝点点头,接着笑了笑说道:“这粮食价格太贵了,一百五十文一斤,一百万两银子也采购不到多少粮食。”

    “不过朕可是听说了,在天津这边,这肉的价格也才一文钱一斤,朕看周经你可以去天津这边看一看,我们干脆就不买粮食了,买肉吧。”

第183章,抵达朝鲜仁川

    时间回到八天之前。

    黄海海域之中,一支船队正在大海之上向东不断的前行,这支船队的规模并不大,仅仅只有五艘船只,但是每一艘船只都最大型的福船,吃水颇深,上面悬挂着大明的旗帜。

    五艘船呈现一字排开,彼此相隔仅仅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为首的一艘船上面用白色的染料写上了‘昆仑号’三个大字。

    在这艘大船上面,杜明恩正拿着望远镜看向正前方,通过望远镜他已经能够看到庞大陆地轮廓,整个人也是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果然和计算的一样,终于要到朝鲜了。”

    杜明恩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微微感叹一声。

    从天津出发,出渤海,在黄海之中航行,总算是快要抵达朝鲜了,在大海之上已经整整航行了六天的时间。

    六天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在大海之上的话,这个日子就变的无比漫长,福船虽大,但其实也就是那么大,几分钟就可以走完。

    船上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更是时刻颠簸,不会晕船还好一些,会晕船的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很幸运,杜明恩并不会晕船,所以这些天来,他的精神还算不错。

    去年在望月楼上面和弘治皇帝、刘晋三人一起商量着合伙出海前往黄金洲,杜明恩可是已经下定了决心,他要亲自前往黄金洲。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他也是在海事学院当中学习,和其他的学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学习海洋上面航行的技巧。

    这一次前往朝鲜,他自然是不能错过,所以成了这支船队的领队,带着大量大明的货物准备前往朝鲜这边做做生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队伍。

    “兄弟们,马上就要到朝鲜了,到了朝鲜之后,我给你们包下一个风月楼,大家好好放松一下。”

    杜明恩将自己的目光收回来,看了看甲板上有些无精打采的水手们,笑着大声的说道。

    “哈哈~好!”

    “太棒了~”

    “老板威武霸气~”

    船上的水手们一听,顿时一个个都忍不住高兴的叫了起来。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年轻的小伙子,身为海事学院的学员,伙食那肯定是没的说,这精力非常的充沛,现在又在船上航行了六天的时间,一个个早就是嗷嗷叫的饿狼了。

    “哈哈~”

    杜明恩看到众人兴奋的样子,顿时就高兴的笑了起来。

    五艘船慢慢的向着陆地的方向航行,在海天相连之间,广阔的陆地在视野之中不断的放大,渐渐的覆盖了整个视野,隐隐约约之间能够看到一个小港口。

    朝鲜仁川,这个在后世鼎鼎有名的港口,现在却不过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渔港,它是朝鲜汉江出海的出海口,基本没有任何的外来船只,都是一些用来打鱼的小船、小舟。

    “船~好大的船!”

    有人发现了正在朝着仁川港驶来的五艘大船,看到海洋上那五艘庞然大物的身影,仁川港口这边的朝鲜人吓的不轻。

    如此大型的船只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朝鲜人的船一般都很小,都是一些用来打鱼的小渔船,和海洋上面的五艘巨船相比就好像是玩具一般。

    很快,仁川港这里的朝鲜官员就被惊动了,急匆匆的赶来。

    仁川港距离朝鲜的国都汉城仅仅只有四十公里的距离,非常近,沿着汉江甚至于可以直接到朝鲜的国都汉城去。

    所以对于仁川港,朝鲜的李氏王朝也是非常重视,在这里设立了仁川县,专门管辖仁川港口一带,金钟硕正是仁川县的县令,得知消息的他,急匆匆的带着几十个衙役来到了仁川港口。

    “这是大明的福船!”

    金钟硕来的时候,杜明恩率领的五艘船已经离的很近了,即便是不用望远镜都能够看的清清楚楚。

    金钟硕一眼就认出这艘船是大明的福船,如此庞大的船只也只有大明能够制造出来,而且船只上面飘扬的大明旗帜他自然是认的清清楚楚。

    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朝鲜一直以来都是以大明为主,时不时都会向派人向大明这边进行朝贡,朝鲜国王登基的时候也需要大明皇帝册封赐印。

    历任朝鲜统治者均循例受封为朝鲜国王,只能自称孤,寡人,不能自称朕,只能被大臣称大王或者殿下,不能称皇上,陛下,否则即为僭越。

    对于大明,朝鲜人再熟悉不错了,特别是像金钟硕这种官员,那更是如此,不仅仅对大明的很熟悉,而且还会讲汉话,写汉字,甚至于本身就是儒家子弟。

    在这个时代,大明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对大明周围的各个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朝鲜就是大明最衷心的一个小弟,这一点直到大明王朝灭亡都还没有改变。

    “准备迎接上国天使!”

    五艘大福船,又挂着大明的旗帜,金钟硕不敢怠慢,赶紧下令准备迎接工作。

    很快,有小船向杜明恩的五艘船划去,询问来意,接着充当引水员的工作,小心翼翼的带着五艘大福船进入到仁川港口之中。

    “朝鲜国仁川县县令金钟硕恭迎上国使臣!”

    ‘昆仑号’缓缓的停靠在仁川港口内,杜明恩刚刚踏上朝鲜的土地,金钟硕就带着自己的人齐刷刷的向着杜明恩等人跪拜下来。

    “金大人不必多礼。”

    看到眼前跪拜下来的朝鲜人,为首的赫然还是朝鲜的一个县令,身穿穿的官服和大明的官服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喜红色,绣飞禽走兽,连带的帽子都和大明官员的帽子差不多。

    他杜明恩一介商人,在大明的地位可不高,以前根本就不可能有当官的给他下跪,都是他给当官的下跪,现在看到跪拜在自己面前的金钟硕等人,顿时一股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再向远处看去,随着金钟硕等人跪拜下来,远处的这些朝鲜人也都跟着齐刷刷的跪拜下来,不敢有丝毫的不敬,整个仁川港口都安静无比。

第184章,大明上国

    “上使来朝,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金钟硕听到杜明恩的话也是站立起来,接着满脸笑容的说道,一口大明官话虽然说的有点别扭,不过还是能够让人听明白。

    汉字和汉话在朝鲜这边是属于官方语言,普通老百姓可能不会,但是身为朝鲜国的官员,这是必须要掌握的。

    “金大人不必客气,我这一次过来并不是代表大明过来的,也不是朝廷命官,实在是不敢当。”

    尽管很享受朝鲜人的恭维,但杜明恩还是实话实说了,没有办法,这是不可能冒充的,因为如果是朝廷的使者,必须要向朝鲜这边出示相关的通关公文和印信,对方这边也只有通过通关公文和印信确认了身份之后,才能够真正以接待外国使臣、贵宾的规格来接待。

    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想要冒充朝廷使臣的话,这个罪名可就大了。

    听到杜明恩的话,金钟硕也是显得微微有些尴尬,原来是自己这边搞了一个乌龙,本来金钟硕觉得对方如此大的船,还是五艘,这人数也有好几百,上面还挂着大明的旗帜,多半都是上国的使臣,所以才一见面就行大礼。

    现在跪也跪了,总不能叫对方跪回来吧,对方虽然不是大明的使臣,但也是大明上国的人,而且一次性能够组织五艘大福船来朝鲜,在大明也多般是有背景有靠山的能人,自己一个小小的县令,自然也是根本不敢得罪。

    况且大明和朝鲜世代友好,这朝鲜国的国号都还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所选的,朝鲜国这边使用的年号都是和大明一样,区区一点小事,自然是不足挂齿了。

    “那你们是?”

    金钟硕微微再次仔细的看了看港口当中的五艘大福船,再看看这些身穿统一服饰,一个个身强体壮、人高马大的船员,满是疑惑的问道。

    “在下杜明恩,是这支船队的领队,而这支船队则是隶属于当今大明天子,现大明北方三省发生灾荒,我奉当今大明皇太子殿下之命,特前来朝鲜国采购粮食用来赈济灾民。”

    “这是当今大明皇太子殿下颁发的诏书,这是皇太子殿下写给朝鲜国国君的信函。”

    对于自己的身份,杜明恩和刘晋、朱厚照都是经过商量的,这产业弘治皇帝有份,自然是要挂弘治皇帝的名号,有了这个身份在大明的属国办事自然就方便多了。

    只不过当时肯定没有办法去京城这边用弘治皇帝的玉玺来盖章,但朱厚照却是自告奋勇的要用自己的太子印玺给杜明恩颁发了一个诏书,然后再写了一封信给朝鲜国现在的国王燕山君。

    这也算是有了一个身份,并且这个身份的分量也足够重,足以让朝鲜国这边重视起来,否则仅仅只是一个商人的身份想要在朝鲜这边大量的购买粮食,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听到杜明恩的话,金钟硕赶紧非常恭敬的接过杜明恩手中的诏书和信函,仔细的看了看诏书上面的内容,验证下身份。

    不过他只是一个县令,自然是看不出真假,但他也是马上转头对着身边的人吩咐,让人立刻快马加鞭将这东西送到汉城朝鲜国王这里去,哪里自然有人能够验明。

    “杜先生一路风尘仆仆,舟车劳顿,要不我们先去休息、休息,有什么事情我们后面再来慢慢详谈。”

    不管杜明恩的身份到底是真是假,金钟硕都非常聪明的选择了继续好好招待这大明过来的客人。

    “那就多有打扰了。”

    “不过这一次的时间非常紧急,所以还要麻烦金大人帮忙尽快联系下贵国的商人,我这一次过来也是带了大量大明的特产过来出售,然后还需要收购大量的粮食。”

    杜明恩向金钟硕表示了感谢,同时也是表示了自己这一次过来的真正意图。

    “还请放心,我这让人前去联络,大明上国有难,我们岂可袖手旁观,我朝鲜国君如果知道了,也肯定会倾囊相助的。”

    金钟硕一听,也是连忙表态。

    “那实在是太好了,不知道贵国今年收成如果?”

    杜明恩一听,顿时就高兴的笑了起来,事情还是很顺利的,有身份就是好办法,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商人,对方肯定不会如此客气的。

    “托上国大明皇帝陛下的福,这些年来我朝鲜国一直风调雨顺,粮食非常充足,很多陈年的旧粮因为吃不完都已经快要发霉了。”

    金钟硕带着杜明恩等人向自己的县衙走去,一边走也是一边说道。

    朝鲜的地理位置其实非常不错,三面环海,降雨充沛,气候湿润,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这些年来也是风调雨顺,粮食年年大丰收,日子还算不错。

    “那就好,那就好。”

    听到金钟硕的话,杜明恩悬着的心也是放了下来,最怕的就是朝鲜这边也发生灾荒,粮食紧缺,那样的话,纵然是有钱也很难买到多少粮食。

    现在这朝鲜国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粮食充沛,自己这边大量采购粮食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价格也肯定是足够便宜。

    放下心来,杜明恩也是开始饶有兴趣的欣赏起这异国的风土人情来,朝鲜人的着装和大明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

    至于朝鲜国的建筑倒是和大明几乎没有任何的区别,几乎都是仿照大明的建筑风格来设计和建造的。

    一路上,因为听说有大明使臣的到来,所有也是有很多的人聚集过来,争先恐后的想要看一看来自上国的大明人到底长的什么样。

    杜明恩等人饶有兴趣的看着朝鲜国的人,而这些朝鲜人也同样在仔细的打量着来自上国大明的人。

    “大明人都长的好高啊~”

    “而且都长的很壮,非常有精神。”

    “这大明人为什么一个个都剃光头,这胡子也都剪短了?”

    杜明恩等人给朝鲜人的印象是非常的高大、壮实,接着就是杜明恩等人剪掉了头发和胡须,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杜明恩一边走也是一边仔细的留意观察起朝鲜国的人来,和大明人相比,朝鲜人的脸型上有较大的差异,朝鲜人基本上都是国字脸,同时眼睛偏小,颧骨突出,嘴唇较厚,鼻梁更高。

    总的来说,用大明这边的审美来说,这朝鲜国的人就是一个字丑。

第185章,短发的由来

    仁川县县城内。

    县令金钟硕好酒好菜的招待着来自大明的杜明恩一行人,尽管杜明恩已经言明自己并不是大明的上使,但也是替当今大明皇帝和皇太子殿下办事的,这朝鲜是大明的属国,金钟硕也是先按照了接待大明天使的规格来接待,不敢有所怠慢。

    酒桌之上,自然是少不了一番觥筹交错,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彼此之间也更熟络一番之后,聊的自然也是更深入一些。

    “杜先生,请恕我无礼,你们的头发和胡须为何都剪掉了?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焉能有所损毁。”

    金钟硕其实一开始就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大明人实在是有些反常,穿的衣服都是统一的衣服,还是紧身无宽大袖口的衣服,不是长袍儒衫,这很不符合大明这边的着装习惯。

    另外就是杜明恩等人的头发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板寸头,胡须剃光,这更是非常的另类,不知道还以为是庙里的和尚。

    “此事说来就话长了。”

    杜明恩笑了笑,接着沉吟一番之后开始慢慢的讲述起来,主要讲述的还是刘晋在望月楼上面所讲述的一些事情。

    “因为黄金洲这边有三种高产的农作物,我大明天子爱民如子,深知民以食为天,所以这才命刘晋刘公子组建起一支船队用来前往黄金洲将这三种高产的农作物引种回大明,如此一来我大明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饥荒。”

    “刘公子乃高人子弟,他说远洋航行极为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大海,除此之外,这个因为长期生活在狭小的船只上,所以个人卫生就极为重要。”

    “这头发和胡须如果留长了,打理极为不便,在远洋之中航行不比在陆地上,这淡水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源,所以留短发和剪掉胡须更利于航行,也不容易滋生一些不干净的东西。”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顺利的抵达黄金洲,将高产的农作物引种回来,这区区一些头发和胡须,倒也无关紧要了。”

    杜明恩笑着解释道,其实长期留短发之后,他也是发现了这留短发的好处,非常清爽不说,也不需要费功夫去打理。

    剪掉了头发和胡须对于底层的劳动者来说,好处多多,底层的劳动者不比上面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什么事情都有人打理。

    留着长头发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用处不说,对于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妨碍,还因为没有打理容易滋生出各种各样不干净的东西出来。

    “上国皇帝陛下真乃千古圣君,爱民如子,实在是让人感激涕零。”

    听完杜明恩的话,金钟硕也是发自内心的说道,对着西边大明的方向行大礼以示对大明皇帝陛下的敬重。

    当然,他这也是有感而发,现在的朝鲜国国君燕山君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燕山君统治期间,朝鲜发生了戊午士祸和甲子士祸,大批知识分子被屠杀。

    燕山君在得知生母不是贞显王后而是废妃尹氏后,行为开始变得异常。尹氏因被指控出于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赐毒酒而死。

    在得知此事后,燕山君杀死了指控尹氏的严、郑两贵人和支持赐死尹氏的官员及其家眷,对世祖篡位有偏词的士林派学者也遭到燕山君杀害。

    燕山君还搜掠千名美女为其作乐,把成均馆当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于有民众使用谚文(这个就是朝鲜世宗大王发明的朝鲜文)书写传单痛斥燕山君,燕山君还下令禁止谚文的使用。

    朝鲜国国君残暴、屠戮士林,而上国大明皇帝一向亲近文臣,优待士绅,爱民如子,自然也是早就传到了朝鲜国这边,为朝鲜国的士林们所知、所思念。

    现在听到仅仅只是因为刘晋的一番话,弘治皇帝就要组织船队前往黄金洲引种回三种高产作物,以此来解决大明百姓的饥荒问题,足见弘治皇帝爱民如子之名绝非是下面的人胡乱吹嘘出来的。

    “这黄金洲当真有亩产几十石的粮食作物?”

    接着金钟硕又是不相信的问道。

    “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这刘公子乃高人子弟,自然是不会骗人的。”

    杜明恩笑了笑说道。

    “杜先生,将来你们从黄金洲凯旋而归,到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将一些高产的良种引种于我们朝鲜国?”

    金钟硕不置可否的点点头,想了想又问道。

    “这当然是可以的,大明和朝鲜国世代友好,往来也是不难,将来我们将良种引回大明,自然也等于是引种到了朝鲜国,当然也是可以惠及朝鲜国的百姓。”

    杜明恩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这个时代,大明和朝鲜国的关系太铁了,一点良种而已,根本就不算什么。

    “那真是太谢谢杜先生了。”

    “来敬杜先生一杯。”

    金钟硕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父母官了,这听到有亩产几十石的良种,竟然也会想着引种到自己的国家。

    “要谢也是应该谢我大明的天子,正是当今天子圣明,所以才能够有机会去黄金洲引良种回来。”

    杜明恩端起酒杯对着西边大明的方向高高举起,跟随杜明恩一同过来的人也是一个个都有模有样的学着,至于金钟硕这些朝鲜人那自然是赶紧也都一起举起酒杯向着大明天子所在的方向致敬。

    有了这一番的交谈之后,双方之间的关系也是更亲近了很多,彼此觥筹交错,开始天南海北的谈论起来。

    杜明恩这边也是拿出了一些玻璃厂造出来的玻璃制品送给了金钟硕,这东西一点都不值钱,只要有玻璃厂在,想要多少就能够烧多少。

    但是在这朝鲜国这边却是属于稀罕物,特别是这镜子,当金钟硕看到镜子的时候,整个人都忍不住为它的清晰所震撼,一下子就视若珍宝。

    对杜明恩等人也是更加的殷勤起来,这个时期的李氏王朝政治是极为腐败的,党争不绝,这个金钟硕虽然也算是个不错的父母官,但并不是两袖清风的清官。

    说来其实也挺矛盾,但又却是真实存在的。

第186章,玻璃还是玻璃

    仁川距离朝鲜国都汉城非常的近,仅仅只有四十公里,沿着汉江能够非常快速的往来,昨天杜明恩等人的到来,金钟硕也是快马加鞭的将消息传到了汉城这边。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一支大明商船携带大量货物来到朝鲜国的消息也是传播开来,再加上金钟硕收了杜明恩的礼物之后,这办事的效率也是极高的,四处派人联系朝鲜国国内有实力的商人。

    这个时代,对于大明上国,朝鲜国上下都是非常恭敬的,朝鲜国国君燕山君虽然残暴,但是收到了朱厚照写给他的信函,知道船队是过来求购粮食用来赈济灾民之后,那更是直接下旨将朝鲜国官仓的粮食沿着汉江顺流而下运输到仁川这里。

    至于朝鲜国的商人,得知有大明的商队过来,还携带了大量大明的货物之后,那更是一个个马不停蹄朝着仁川这里赶过来。

    来自大明的货物那绝对是这个时代最畅销的货物,因为朝鲜国什么东西都向大明这边学习的,这大明的东西在朝鲜国都是受追捧的,大明的宣纸、丝绸、瓷器、茶叶等等都朝鲜国上流人士喜爱的东西。

    尽管朝鲜国这边也可以生产纸,也养蚕织丝,同样也有自己生产的瓷器和种植的茶叶等等,而且各个方面来说都还是很不错的,可就是不如大明来的香。

    所以第二天,当杜明恩等人还在熟睡醒酒的时候,朝鲜国国君派出的大臣以及大批的朝鲜国商人就已经来到了仁川县这里。

    等到杜明恩睡醒,整个仁川县都变的无比热闹起来,朝鲜国国君派大臣运输过来的粮食已经抵达了仁川这里,同时这些商人们也都筹集了很多的粮食也都零零星星的运抵仁川这里,等待着和杜明恩这边交易。

    得知消息的杜明恩也是高兴的忙碌起来,事情比想象之中的还要顺利,连朝鲜国的国君都派大臣过来帮忙,甚至于将自己朝鲜国的粮仓都给搬空,足见对于大明,朝鲜国是何等的敬重。

    杜明恩这边首先也是接见了朝鲜国国君派遣过来的大臣,向朝鲜国国君这边表示感谢,同时也是接受了朝鲜国国君支援给大明的粮食。

    当然作为回礼,杜明恩这边也是送上了很多整套的玻璃制品,从各种各样规格的玻璃镜子到玻璃灯具,再到玻璃制的文房四宝等等,所有的玻璃制品全部都给燕山君送上好几套。

    这个一方面算是回礼,这有来有往才算是礼节,大明是朝鲜国的宗主国是没错,但是历来大明对朝鲜国都厚待有加,每次朝鲜国的朝贡,大明这边的回赠都会几倍之,从来就没有让朝贡的国家吃过亏。

    现在朝鲜国君对大明倾囊相助,自然不能不有所表示,反正玻璃制品这东西很便宜,送出去对方又喜欢,和宝贝一般。

    另外一个方面这也是刘晋的计划,这玻璃制品在大明这边价格已经炒的很高,大明的市场虽然庞大,消费能力极大。

    但终究来说还是有限的,这出海自然是要开拓海外市场,来朝鲜一次,带的主要商品就是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

    送上很多玻璃制品给朝鲜国君使用,这等于是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还是最好的广告,到时候这玻璃制品肯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整个朝鲜国。

    从而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以后这一船船的玻璃制品运过来就可以带回去一船船的金银,这个买卖刘晋自然早就已经算的清清楚楚。

    收了粮食,送上了回礼,杜明恩这边又开始马不停蹄的忙起来和朝鲜国的商人做买卖。

    这做买卖是杜明恩的强项,他本身就是商人出身,所以也是学着刘晋在京城这边的搞出来的古今楼一样,将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全部摆出来,邀请朝鲜国国君派过来的大臣,仁川县县令以及朝鲜国的商人一起过来先参观、参观,再来谈买卖。

    ……

    仁川港港口附近的码头上,人流如织,普通的老百姓已经被仁川县县令金钟硕派人给暂时驱赶开,此时聚集过来的全部都是收到消息日夜不停赶过来的商人。

    此时这些商人正在不断的参观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所有的玻璃制品全部摆放在桌子上面,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玻璃制品闪闪发光,让人喜爱不已。

    在每一张桌子旁边都有海事学院的学员站立着,非常耐心的给这些朝鲜国的商人们解释这些玻璃制品的作用当然还有最为关键的价格。

    “李先生,这个是我们大明京城最畅销的镜子,在大明京城这边只要是有门面的大户人家,这嫁女儿是必须要有一个带镜子的梳妆台当嫁妆的。”

    “这东西要多少钱一件?”

    “不贵,也就是两千两银子。”

    “嘶~两千两银子一件,这也太贵了吧。”

    在一张带镜子的梳妆台前,一个朝鲜商人听到价格的时候,整个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气,这东西还真不是一般的贵。

    “当然贵了,要不然怎么是大户人家才能够用的起东西,在我们大明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够用得起的,普通的家庭,一般都是选这种镜子,只要五百两银子就够了。”

    海事学院的学员一听,笑了笑点点头没有否认,接着又拿起一面更小的多的镜子介绍起来。

    “金先生,像这种文房四宝目前是我们大明最流行的文房四宝,无论是用来送来,还是自用都是非常不错的,你看这个都是透明的,写起字来都更有灵韵…..”

    “这个多少钱一套?”

    “不贵,不贵,一套也只要一千两银子,这一次来的匆忙,我们总的也没有带多少过来,刚刚已经卖出去了二十套了,现在只剩下不到三十套。”

    “另外还有这个玻璃茶具,玻璃酒具,这一次携带过来的数量都不多,卖完就没有了,所以如果金先生看准了,还是尽快收入囊中为好,下一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的买了,这东西在我们大明也是非常稀少的。”

    “……”

第187章,一本万利

    仁川港内,五艘大福船这里繁忙无比,雇佣的朝鲜人正在卖力的将一袋袋大米搬运到大福船上面,搬一袋大米就可以获得一文钱,又不需要跑多远,这样的好事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至于海事学院的学员们此时正在进行起航前的物资补给、船只检修、帆布修补等工作,准备再次返回大明。

    时间上比较急,来的时候刘晋就已经再三的叮嘱,采购到粮食就尽快返航,刘晋需要粮食,越多越好。

    杜明恩这边自然是牢牢的记住了刘晋的话,采购回去的粮食全部都是大米,已经去掉谷壳的大米。

    直接购买大米自然是需要多花钱,但是杜明恩手中现在真的不差钱,这一次带过来的所有玻璃制品都被朝鲜的商人抢购一空。

    对于玻璃制品,特别是镜子,朝鲜人和大明这边的人一样,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力,更何况这些学员们推销的时候,一个个都是一口一个‘在我们大明怎么、怎么样’、‘这东西在我们大明也是非常稀少、珍贵的’、‘这是我们大明最流行的东西’、‘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够用得起’等等之类的。

    这都是事先刘晋想好的营销手段,这个时代的朝鲜什么都学大明,大明这边喜欢什么,朝鲜这边也是一样,大明流行什么,朝鲜自然也是流行什么。

    再加上适当的饥饿营销手段,这五艘船本可以带很多的玻璃制品过来,但刘晋并没有让杜明恩带太多,每一样东西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给朝鲜人的感觉就是这东西确实是稀罕,下手慢就没有了。

    所以仅仅只是带了一船的玻璃制品来到朝鲜,杜明恩这边就卖出了超过三百万两白银,手中有钱的很。

    所以根本就不在乎这直接购买大米是不是价钱会更高,在乎的是如何能够将更多的粮食带回大明。

    一斤稻谷脱壳完毕之后能够剩下大概七两大米,这直接带大米回大明就意味着能够多带上三成的粮食,这笔账,杜明恩自然是算的清楚。

    “一艘福船大概能够装六千五百石粮食,五艘船就可以装三万两千五百石粮食,足足五百万斤大米,短时间内来说应该足够用了。”

    (查了下资料福船长超过24米,宽超过9米,载重量超过500吨,这里算最低的500吨来计算,500吨等于100万斤,明朝一斤大概为560克左右,一石大概为153斤左右,我这里就简单的去掉零头来算,大家不要去太计较这个。)

    杜明恩看着岸边堆积如山的粮食,脑海中细细的计算起来,他这一次是除了粮食什么都没有采购。

    并且按照刘晋的吩咐,优先将玻璃制品卖给能够提供大量粮食的商人,用粮食来购买的话,还可以给以价格上的优惠,所以这一次也是采购到了足够的粮食。

    “这玻璃的买卖还真是一本万利,一船的玻璃制品带过来,不仅仅换回来五百万斤大米,更是换回来三百万两白银,采购这些粮食所花掉的银子连零头没有。”

    想到这里,杜明恩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也是个商人,以前也是做粮食买卖的商人,将南方的大米运到北方来销售,说起来也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人了,靠着粮食的买卖也算攒下了不少家底。

    但是和刘晋比起来,他顿时就觉得自己以前那根本就是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以前累死累活的,一年忙到尾顶了天能够赚几万两银子,这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这还是粮食买卖,属于这个时代最赚钱的几个买卖之一,和盐、铁、丝绸、茶叶、布匹等买卖并列为这个时代最赚钱的买卖。

    可是刘晋呢,一个西山煤业靠着卖以前没人要的煤炭仅仅在京城这边就能够赚百万两银子一年,搞出来的玻璃厂,那更是暴利的东西,古今楼都是京城达官显贵们争相消费的地方,现在又跑到海洋上来发财,来一趟朝鲜竟然可以赚三百万两白银。

    这手段,这发财的速度,他是真的叹服。

    好在这买卖也是有他的份,这船队和玻璃厂是分开的,船队赚的钱是船队的钱,玻璃厂赚的钱是玻璃厂的钱。

    毕竟股东不一样,船队的股东是杜明恩、刘晋、弘治皇帝,玻璃厂的股东是刘晋和朱厚照,账还是要一笔笔算清楚。

    这玻璃制品从玻璃厂这边先赊购过来的,价格按照古今楼这边销售价格的七成来算,到了朝鲜这边,杜明恩卖是按照古今楼这边两倍的价格来销售的。

    所以仔细的算一笔账,回去之后将玻璃厂这边的款项一结算,再给这一次出海的船员们发发薪水、奖励等等,这一趟还是能够有两百万两的利润。

    根据当初商量好的,他杜明恩能够占三分之一,也就说来朝鲜这边一趟,仅仅也不过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就能够赚到差不多将近七十万两的银子。

    算到这里,杜明恩整个人都笑的合不拢嘴,这银子来的太快,太轻松了。

    这更是坚定了他跟随刘晋发财致富的信心。

    “难怪南方这边的那些大家族一个个都想方设法的出海做买卖,这出海一趟就足够吃上一辈子了。”

    杜明恩想起了江浙、福建等沿海地区,有很多的大家族都在暗地里出海做买卖,一个个都富的流油。

    他以前只是做粮食买卖,没有接触过海贸这一块,对于这海贸的利润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但是现在他一下子就知道这海贸的利润了,也是切身的体会到刘晋所说的一本万利。

    “这还仅仅只是走一趟朝鲜,如果将来有机会去欧洲、去非洲呢!”

    此时,在杜明恩的双眼之中,这眼前波涛汹涌的大海就仿佛是蕴藏一座座金山、银山的聚宝盆,只要有船,他就可以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财富。

    至于陆地上贩卖粮食的买卖,他现在根本就看不上眼了,这种辛苦钱还是让给别人去赚吧。

第188章,一文钱一斤肉

    京城通往天津的官道上面,谢迁、李东阳、张懋三人骑着高头大马一边往天津这边走去,也是一边互相讨论着什么。

    “你们说这天津真的有一文钱一斤的肉?”

    从弘治皇帝说天津这边的肉只要一文钱一斤开始,周经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当时他甚至于都觉得弘治皇帝是不是疯掉了。

    这肉别说是灾荒的时候,就是在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里面,这一斤肉也是要十多文,纵然是最便宜的鱼肉,那也是要七八文一斤的,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一文钱一斤的肉。

    不仅仅是周经,满朝文武大臣们都不相信天津这边会有一文钱一斤的肉,肉食在这个时代可是非常难得的,一文钱一斤的肉,会是什么肉?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三个被弘治皇帝派遣到了天津这边,准备去采购这一文钱一斤的肉。

    “我也不知道,不过陛下已经直言到天津之后找刘晋,这刘晋乃是高人子弟,每每都出人意料之外,或许也是难说。”

    李东阳微微摇头,他不喜欢骑马,但没有办法,现在灾情比较严重,时间上已经拖不得,自然是不可能坐马车慢悠悠的去天津。

    至于一旁的张懋一路上一直都是一言不发,他因为给弘治皇帝背锅,现在可是弘治皇帝面前的大红人,无论是弘治皇帝召集大臣议事,还是这采购粮食赈灾的事情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但张懋是个老狐狸,人聪明着,知道这个时候应该要低调,不能没头没脑的乱蹦蹦跳跳,否则就真的成了这些文臣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对于这些事情,他保持了一贯的态度,不关心、不过问、不发表意见,至于这办事会不会出差错,他还是不担心的,周经和李东阳两人还是比较靠谱的,不用担心事情办不好回去无法交差。

    “唉,希望如此吧,这灾情已经越来越来越严重了,连京城这边都开始闹饥荒了,这粮食涨的太贵了。”

    周经叹口气,悲天悯人的说道,同时一边纵马疾跑也是一边观察官道两边的情况,因为灾荒,官道上面也是出现了很多逃荒的人。

    “谢公,你看这逃荒的人,为何全部都往天津这边逃荒,却是不见向京城这边逃荒的?”

    一路走路,周经也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京城和天津之间的官道上,逃荒的人居然是清一色的向着天津这边逃荒而去,很少看到有向京城这边逃荒的。

    按理说京城是大明的国都,而天津这边仅仅只是北方一个普通的城市,这逃荒也是应该往京城这边逃荒才对,现在却是完全反过来,让人想不通。

    “我想这可能就是陛下叫我们来天津的原因吧,或许天津这边真的有一文钱一斤的肉。”

    听到周经的话,李东阳仔细的看了看官道上面逃荒的人,接着想了想说道。

    “这…难道真的有一文钱一斤的肉?”

    周经微微摇头,实在是想不通,这一文钱一斤的肉,怎么可能?

    京城和天津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仅仅只有一百多公里,骑马往来的话,并不需要太久,随着离天津这边越来越近,他们也是发现聚集到天津这边逃荒的人非常多,特别是快到天津的时候,官道上面到处都是逃荒的灾民。

    一路上看到的灾民全部都是瘦骨嶙峋,有些人甚至于都饿晕在了官道旁边,看到的树木树皮都被吃的精光,刚刚才发芽出来的嫩草全部消失不见,灾民就如同蝗虫一般,将所有能够吃的东西全部吃的精光。

    这让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的心情变的无比的沉重,有时候站在朝堂之上是没有办法体会灾民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苦难,只有亲眼见一见,看一看才能够知道这饥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距离天津只有不到十里路了,我们加把劲,一口气到天津吧,争取早点将粮食采购回去,用来赈济灾民。”

    看着灾民们的凄惨景象,原本打算休息一下的李东阳也是对着身边的周经和张懋说道。

    “正有此意,我倒是想要看看这天津这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能够吸引如此多的灾民汹涌而去。”

    周经点点头,他现在是更加的好奇了,比起出京城时更加的好奇,满脑子的疑惑。

    三人的队伍骑着马,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一下子就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远处的天津城,同时能够看到通往天津这边的官道上非常的忙碌,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忙碌着,看起来似乎在修路。

    “他们好像是在修路吧?”

    看着前方官道上热闹非凡的景象,周经想了想说道。

    “是在修路,只是最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都没有下雨,这官道似乎好像并不用修吧。”

    李东阳点点头,想了想说道。

    “前方的官道好像有些不一样,更加的宽阔,似乎好像也更加的平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周经皱起了自己的眉毛,努力的往前方眺望,想要看清楚前方发生的一切。

    “很快就知道了,走吧。”

    李东阳手中的马鞭狠狠的拍打了一下马屁股,马儿吃痛,也是迈开蹄子急速的前进。

    不过很快,三人就不得不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因为前方的官道上面挤满了人,同时还有人在不断的吆喝着。

    “招工了、招工了,京津公路建设招工了,做一天有十文钱工钱,一文钱工钱能够买一斤肉,做一天有十斤肉,要来的赶紧来排队报名了。”

    有穿着统一服装的人拿着铁皮喇叭在官道上面不断的吆喝,声音非常的响亮,纵然是隔着很远都能够清楚的听到。

    官道上面的灾民一听这个声音,原本无精打采的,瞬间就仿佛是打了鸡血一般,立刻加快了自己的脚步急匆匆的跑了过去。

    “还真的有一文钱一斤的肉?”

    隔着几百米的距离,李东阳、谢迁、张懋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顿时一下子就来精神了。

第189章,高效运转

    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的队伍骑着马很快就来到了修路的地方,只见灾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在报名,队伍前进的速度非常快。

    前方身穿统一制服的人工作效率极高,有人负责写名字,有人负责登记造册,有人负责分组,犹如负责发放工具,灾民们排着队,一个个走过去,一套流程下来,根本就用不了多久。

    在不远处的地方有人架起了一口口大锅,只要完成了报名的灾民立刻就过来吃饭,吃完饭立刻就去干活修路。

    整个场面虽然人非常多,看起来人山人海,但却是秩序井然,没有出现任何的慌乱。

    “各位,前方在修路,请绕道这边通过。”

    还没有等李东阳、谢迁、张懋三人反应过来,立刻有人走了上来拦住了三人的队伍,向他们指出了一条新的小路,这小路很显然是临时开辟出来的。

    “大胆~我们乃是…”

    三人队伍的前方,负责附送三人过来的侍卫一听,立刻就怒喝道。

    不过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李东阳就摆手示意他不要再继续说下去。

    李东阳看了看前方热闹的场面,再看看不远处架起的一口口大锅,一阵阵的肉香味已经飘散过来,很显然是真的有肉。

    “周公,张公,我们不妨一起下来看看,反正也是已经到了天津,也不差这一时半会。”

    李东阳捏了下自己的小胡子说道。

    “正有此意,我倒是想要看看他们修的到底是什么路,吃的到底是什么肉。”

    周经点点头,一个翻身就跳下马,饶有兴趣的仔细看起来,张懋自然是没有任何的意见,同样翻身下马,他的目光锁定在前方的官道上,前方已经修好的官道非常的宽阔,而且非常的平整,这让他很是好奇,这官道到底是如何修的?

    三人下了马,非常的随意的看起来,周围的人看到三人衣着不凡,又是骑马还有侍卫保护,显然是非富即贵的人,所以也是一个个都好奇的看着他们,但却没有人上来打扰他们。

    至于这里的管事给他们指路之后,也是继续忙起来,事情太多了,一个个都忙的团团转。

    “这办事的方法倒是别出心裁,每一个人只做一件事情,但效率却是出奇的高。”

    李东阳看着报名处这里,很快,眼睛一亮,立刻就有所收获,忍不住捏着自己的小胡子赞道。

    “确实是独树一帜,仅仅只是靠怎么几个人就完成了如此繁琐的工作,效率还如此之高。”

    周经仔细的看了看点点头。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张懋眼睛之中闪烁着光芒,似乎终于想明白了什么事情一样。

    “国公爷,你好像有所发现?”

    李东阳听到张懋的话,很是好奇的问道。

    “确实是有所发现,想必你们两位也是知道同样是做蜂窝煤,同样多的人手,可是西山煤业这边的产煤量却是其它煤业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一点,这肯定是出自刘晋的手笔。”

    张懋笑了笑点点头,也没有什么隐瞒的。

    他和成国公朱辅、定国公徐永宁一起搞了一个三公煤业,本以为和西山煤业这边差不多,只要用同样多的人手,他们的三公煤业也是可以年赚百万两银子。

    然而现实是,同样的人手,三公煤业这边的产煤量也好,蜂窝煤炉的生产量也好,质量也罢等等,在各个方面都远远没有办法和西山煤业相比。

    这让张懋一直以来都想不通,也是派人去向西山煤业这边偷师学艺过,可是这蜂窝煤的制造没有任何诀窍,大家都是一样的步骤,一样的配方,但就是远远不如西山煤业。

    张懋对此也是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也学习过西山煤业这边的很多制度,比如给员工三餐管饱,再比如给员工适当增加工钱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操作,始终都当不到西山煤业,产量远远不能相比,现在看到这里的办事方法,他顿时心中就有所感悟。

    “刘晋?”

    李东阳一听,想了想点点头说道:“高人子弟确实是不一般。”

    “走吧,去看看他们到底吃的什么肉,闻起来像是鱼肉,但是哪里来的那么多鱼?”

    接着,李东阳微微摇头,没有去想太多,朝着灾民们吃饭的地方走去。

    离的越近,一阵阵的鱼香就不断的飘来,这让他们三个就更加的疑惑了。

    很快,三人来到了一口口大锅煮饭的地方,在这里,一个个大蜂窝煤炉燃烧着熊熊的火焰,上面架着一口口大锅。

    同样也是采用了分工协作的、流水工作的方式,划分成了两个区域,有稀饭的区域,有煮鱼肉的区域。

    灾民们一人手里面拿着两个碗,先是来到稀饭的区域,打上一碗稀饭,接着来到煮鱼肉的区域这里打上满满的一碗鱼肉,各自找个地方,美美的吃上一顿,然后带上自己的工具去干活。

    煮稀饭的区域这里,同样进行了分工,有些人负责打稀饭,有些人则是负责洗米,有些人负责煮饭,还有负责干杂务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的忙碌,做事的也都是灾民当中的妇女,甚至于有人背上还捆绑着小婴儿,有的人孩子吃饱了在旁边成群结伴的玩耍着。

    煮鱼肉的区域这里就更忙了,有负责运鱼的,从天津这边将一担担鱼运输过来,运过来的鱼就到了杀鱼的地方,一条条海鱼被这些人非常麻利的清理干净。

    清理干净的鱼堆满一筐又一筐,接着有人挑到下一个区域,在这里,有人将这些鱼剁成块,再然后又有人挑到煮鱼的区域这里,在这里有人做水煮鱼,有人做炸鱼,有人做油煎,各种各样的做法,源源不断的供应着前面灾民们的需求。

    这里工作的人同样大部分都是妇女,只有少数一些需要干重活的才用到男丁,所有的一切秩序井然,宛如一台精密的机器,忙碌不停,但却非常高效的运转着。

第190章,海鱼带来的震撼

    看到眼前这一幕,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无法淡定了,也顾不得什么君子远庖厨之类的,径直朝着煮鱼的区域走去。

    “几位大人,这里是工作区域,外人、闲人是不能进来的。”

    王大娘正在忙着杀鱼,见李东阳、周经、张懋等人走了过来,影响自己等人工作,也是提醒道。

    “不好意思,我们只是好奇,就看一看,不会耽误你们工作的。”

    李东阳对着王大娘拱手说道。

    “那你们看归看,但是不要当着路。”

    王大妈看了看三人的衣着,再看看三人身边的侍卫,知道眼前三人非富即贵,所以也是不敢再驱赶他们。

    “好,好。”

    李东阳连连点头答应,接着开始仔细的看起来。

    “这些鱼都好大,随便一条都有几斤重,有些大的甚至有十几斤,几十斤,那条要两个人一起抬的,怕是有上百斤吧。”

    周经同样在仔细的看着,眼前到处都是鱼,一筐筐的鱼,个头都很大,种类也是非常多,周经仔细的看了看,他赫然发现自己好像一种鱼都不认识。

    “这些都是什么鱼?既不是鲢鱼,又不是草鱼,更不是鲤鱼之类的,竟然一种都不认识。”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些应该是海鱼。”

    李东阳沉吟一番想了想说道。

    “海鱼?”

    周经和张懋眼睛微微一瞪,有些难以置信的,接着再仔细的看了看这一筐筐箩筐里面的鱼,确实不是常见的河鱼。

    “这位娘子,这些应该是海鱼吧?”

    李东阳拿出一锭小碎银子抛给王大妈,笑着问道,他的年纪比王大妈自然是要更大,如此称呼倒也合适。

    王大妈看到突然降临到手中的碎银子,整个人眼睛一亮,赶紧将银子收起来,笑着说道:“这位大人说的没错,这些啊都是海鱼,都是从海里面捕捞上来的海鱼。”

    三人一听,顿时就更有精神了。

    周经想了想连忙问道:“看你们这里的海鱼数量,怕是足足有上万斤吧?”

    “这算什么,单单是我们这里一天就要吃掉四万斤海鱼来呢,再加上天津其它的像什么造船厂、水泥厂啊、海事学院等等,这一天要吃掉将近十万斤海鱼来呢。”

    王大妈笑了笑一副少见多怪的样子,收了别人的银子,她现在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天要吃掉十万斤海鱼?”

    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一听,顿时就被这个数字吓住了,十万斤海鱼,这是什么概念?堆放在一起的话,都可以成一座小山了。

    “你们哪里来的如此多的海鱼?”

    张懋此时也是忍不住开口问道了。

    “都说了,是从海里面捕捞上来的。”

    王大妈看了看他们三个说道:“你们去天津港口码头这边看看就知道了,每天早上的时候,出海的捕鱼船就会回来,一艘船一天就可以捕捞到十多万斤海鱼。”

    “每天出去几艘船,这捕捞回来的海鱼根本吃都吃不完,现在都开始晒鱼干了,准备运到其它地方去用来赈济灾民呢。”

    “一艘船一天可以捕捞到十多万斤海鱼?”

    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再次傻眼了,仿佛听天书一般,根本就难以置信。

    “都说了,你们早上的时候去天津港口码头这里看一看就知道了,我根本就没有必要骗你们。”

    “这一切都是多亏了刘公子,正是有刘公子想出来去海上捕鱼的办法,所以我们天津这边才能够吸引大量的灾民过来,靠着这海鱼啊,天津这边养活了将近十万人呢。”

    王大妈微微摇头,这些人就好像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一般。

    “看来这一文钱一斤肉是真的。”

    听到这里,周经顿时就明白了,这下全明白了,一文钱一斤肉,指的就是这个海鱼肉。

    天津港口这边一艘船一天就可以捕捞到十多万斤海鱼,如果有个十几艘渔船的话,这一天下来岂不是可以轻轻松松捕捞到上百万斤的海鱼。

    “海洋之中的鱼有怎么多吗?”

    周经是山西阳曲人,算是内陆人,对于海洋之中的事情知道的很少,而且这个时代禁海,他对这方面了解的就更少了。

    片帆不得下海,连鱼都不让下海捕捞,自然是不清楚这海洋之中的渔业资源是何等的丰富,他能够想到的也不过是在河流、湖泊之中的捕鱼,根本就想象不出这一艘船一天就能够捕捞到十多万斤海鱼。

    “当然多了,这海中的鱼种类非常的繁多,个头又大,产量又高,这鱼肉啊,我们都吃到想吐了。”

    王大妈笑了笑点点头说道,她说的实话,她逃荒到天津来比较早,很早就在天津这边做事,天天吃鱼肉、顿顿吃鱼肉,她现在看到鱼肉就想吐。

    “吃肉吃到吐?”

    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面面相觑。

    还是那句话,肉食在这个时代是极为宝贵、极为难得的,能够顿顿吃肉的人都是真正有钱的人,一般乡下的地主老财什么都未必舍得顿顿吃肉。

    现在竟然有人吃肉吃到想吐,说出去都没有人相信。

    三人再次看了看这个热闹的露天厨房区,今天所见所闻实在是让人绝对不可思议,这海鱼所带来的冲击就如同大海之中的海啸一般,将他们固有的思维、想法、观念等等冲击的支离破碎。

    对于食物的来源,对于肉食的来源。

    在他们旧有的观念当中,这粮食应该是和悯农诗所写的一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至于肉食,那更是宝贵、难得,普通老百姓是很难吃到一顿肉食的。

    可是现在,天津这边竟然出海捕捞,这一艘船一天就可以捕捞到十多万斤海鱼,这十多万斤海鱼就意味着十多万斤的肉食,十多万斤的粮食。

    这粮食、这肉食似乎来的太快,太容易了,以至于让人难以接受,显得非常的荒诞,不可思议。

    “明天早上我定要亲自去天津港口码头这边亲自看一看。”

    李东阳深吸一口气说道。

    “我也是~”

    周经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我也是一样。”

    张懋双眼之中闪烁着光芒,同样准备亲自去看一看。

第191章,水泥马路

    “走吧,去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修路的。”

    李东阳看了看这里忙碌的景象,很难想象在灾荒的年代里面,这些灾民们竟然是吃肉来度过的,微微摇头,目光又看向前方的官道,这里忙碌异常。

    在长几公里的道路上面,有上万人正在分工协作,忙的热火朝天,不远处接近天津城的地方,已经修好的一段道路宽敞整洁,分成了两边,中间竟然还种上了树木。

    这又是让三人非常好奇的地方了。

    很快,三人就来到了修路的地方,只见这些灾民分成了很多的工作小组,有的负责开拓道路,有的负责平整土地,还有的负责运送砂石……

    “他们为何要将泥浆倒在官道上面?”

    周经的目光很快就锁定了前方的区域,在已经开拓、平整好的官道这里,有大量的人正在挑着一担担的灰色的泥浆不断倒在平整好的宽阔官道上面。

    这些泥浆看起来和鱼塘里面的泥浆差不多,似乎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区别,只不过这些泥浆里面还有很多的沙石。

    “走,过去看看,简直就是胡闹,这哪里是修路,这是在毁路。”

    李东阳一看,顿时脸上就露出了怒意,官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连接大明每一个地方的血管。

    一开始看到有人修路的时候,他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自古以来这架桥修路都是造福一方的好事,如果有地主老财能够出钱修条路、架个桥什么的,那都是算是会被当地人竖起大拇指夸赞几句。

    无它,在这个时代,交通是极为不便的,修路架桥都是非常消耗钱财的事情,往往都是需要官方出面在农闲的时候以徭役的形式召集老百姓来修桥铺路。

    现在看到这些人修路竟然是往官道上面倒泥浆,将一条好好的官道给毁坏掉,这让李东阳就非常的生气,道路修之不易,现在竟然还要毁坏掉,简直不可饶恕。

    怒气冲冲的走了过去,还没有等他发话就有人走了上来拦住他们说道:“几位大人,实在是不好意思,这里在修路,你们暂时不能从上面通过,还请绕道一旁。”

    “你们这是在修路?”

    李东阳指了指往官道上面倒着水泥浆问道:“你们就是用烂淤泥来修路的?”

    董小山看了看眼前这些人,为首的三人,衣着不凡,气度不凡,一股久居上位的气息的迎面而来,再加上周围负责保护的侍卫,一看就知道这些人来历不凡。

    “这位大人,这些可不是烂淤泥,这是水泥,是用水泥和沙石等等搅拌而成的,别看它现在和淤泥一样,但是过上几条,等里面的水干了之后,它就会如同磐石一般坚硬。”

    董小山笑了笑解释道,没有见过水泥的人都以为这是烂淤泥,以至于闹出了不少笑话。

    “水泥?”

    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互相看了看,彼此都从对方的眼睛当中看到一脸的茫然,都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识过这种东西。

    “这水泥啊是我们刘公子发明出来的东西,别看它灰不溜秋,毫不起眼,但是它却是最好的粘合剂,用来修路、建房、筑城等等是再合适不过了。”

    “几位大人,请跟我来,我带你们看看。”

    董小山本来是很忙,根本就没有空理会三人,但看三人的样子,如果不好好解释清楚的话,恐怕会生事端。

    听到董小山的话,三人连忙跟了过去,董小山一边走也是一边说道:“三位大人请看,这是我们刚刚在用水泥铺好的马路,因为这水泥没有干,所以它和淤泥差不多,轻轻一踩就可以踩出一个深深的脚印出来。”

    董小山的脚在刚刚铺上的水泥上面一踩,立刻就出现了一个脚印。

    张懋一听,也是不怕脏,也亲自上面踩了一下,同样出现了一个脚印。

    “赶紧将脚印给补上,抹平。”

    董小山笑了笑接着对旁边的修路的人说道,他穿着管事的服装,旁边修路的灾民一看就立刻知道,也是赶紧将踩出来的脚印补上。

    董小山又带着三人继续往前走,很快走了十几米指了指一块已经略微有些干的水泥路说道:“这块大概是在一个多时辰前修的,水分依然还没有干,但是它已经有点结实了。”

    张懋有些不相信,同样用脚在上面踩了踩,这一次用了点力才踩出了一个脚印。

    没有停留,董小山继续带着几人往前面走,这一次走了足足有几百米说道:“这一块是我们昨天下午修的,现在已经差不多可以走人了,但还是不能走太重的马车,必须再等几天才行。”

    走到这里的时候,董小山就不再走旁边的路,而是直接走到了水泥马路上面去。

    李东阳、周经、张懋等人一看,也都纷纷踩上去,脚底下的感觉就好像是踩在了一块大石头上面,这让三人也是微微吃惊,张懋甚至于不信邪,用力在水泥马路上一跺脚。

    “哎呦~好硬。”

    这一跺脚,张懋整个人就忍不住吃痛的叫了出来,接着顿时就来精神了,忍不住蹲在路上,用手指敲了敲,仔细研究一番。

    李东阳、周经两人互相对视一眼,同样也是蹲下来用手摸一摸、敲一敲,都仿佛是敲打在坚硬的石头上面。

    “这,简直不可思议!”

    李东阳有些难以置信,起身再回头看了看身后这边,那些不断倒在官道上面和淤泥一样的水泥浆,这东西干了之后竟然和石头一样坚硬。

    再看看前面的水泥马路,这水泥马路按照后世的标准来说应该是属于双向六车道,非常的宽阔,也非常的平整,宛如镜子一般,早就已经看不出一点原先官道的样子。

    原先的官道虽然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道路了,但是这官道其实也不过普通的泥土路,坑坑洼洼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也比较狭窄,连现在一半宽敞都没有,如果要是下雨了,官道就会变的泥泞不堪,非常难以行走。

    可是现在,李东阳看看前面,又看看身后来时的官道,整个人都无比的震撼。

第192章,这是神器啊

    和李东阳一样,周经、张懋也是如此,一边看看身后狭窄的官道,一边再看脚下宽敞的水泥马路,难以相信眼前的这一切。

    “这还是路吗?”

    张懋发出这样的感叹,看着干净整洁的水泥马路,他甚至于都觉得自己不敢踩上去,怕弄脏了这道路。

    “哈哈,这当然是路了。”

    一旁的董小山看着三人的样子,也是笑了笑,他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情了,几乎每一个新来到天津的人都会为这条宽敞平坦的水泥马路所深深震撼,有些灾民甚至于害怕的不敢在上面行走,因为这水泥马路看起来比他们的家还要干净。

    “这一切都是托了刘公子的福,是他发明了水泥,这水泥和砂石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再加上水进行搅拌,不仅仅可以用来修桥铺路,还可以用来建房子、筑城等等。”

    “建造起来非常的简单、方便、快速,关键是这修建出来的马路,它不怕水侵蚀,只要干了,纵然是下再大的雨对它也没有丝毫的影响。”

    董小山是一位很合格的解说员,将水泥的优点一一说出来。

    在以前他也是不相信,天底下竟然会有如此神奇的东西,这历来建房子、修路等等都是大工程,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是有了这水泥,一切都变的简单了很多,关键是修建的房屋、马路等等都非常的结实,不怕水侵也不怕火烧,速度还非常快,省时省力又省钱。

    “三位大人,请过来看。”

    看了看三人的表情,董小山又继续带着三人来到水泥浆搅拌的地方。

    这里同样非常的繁忙,有一车车从天津水泥厂这边运输水泥的马车,将一车车的水泥运输过来,也有排着长龙从远处海河挑砂石过来的灾民,还有将这沙石、水泥混合在一起,浇上水,不断的进行搅拌混合的人。

    “这个就是水泥,将水泥和沙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就可以形成水泥浆,如果是用来建房子,当粘合剂的话,这沙子就要用细沙,用来修建道路的话,用普通的沙石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

    董小山指了指水泥,又指了指已经搅拌好的水泥浆,这里有灾民们再不断的一担、一担的挑走,挑到前面去修路。

    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也是顾不得脏不脏,有没有灰尘了,径直来到水泥的堆放区域这里,伸手从木桶里面抓出一把水泥,仔细的看了起来。

    水泥灰不溜秋,摸起来就好像是细腻的面粉一般,并没有什么太过特殊的地方,但要不是亲眼目睹了眼前的一切,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就这东西竟然能够用来修桥铺路,修建出如此宽敞的道路出来。

    “这是神器啊!有了这东西,从此我大明再也不用烦心修筑城墙的事情了。”

    周经忍不住叫了出来。

    他是户部尚书,对于朝廷各项开支那自然是了如指掌,大明朝廷每年用来修筑城墙的开支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在大明开国的时候,因为军力强盛,还能够依靠强大的武力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对于修筑城墙的依赖性还并不严重,但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明朝就一直在长城原有的基础上修筑长城,以此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到了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对蒙古诸部进行大规模的远征,由此对于加强北方防务,修建长城防御体系就便更加的急迫和重要了。

    从正统皇帝朱祁镇开始,明朝就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兴筑,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嘉靖末年,整个过程持续了130年的时间。

    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连接秦长城,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无比,后世所看到的长城其实都明朝修建的长城。

    这长城的修筑极为不宜,在长城东段这边主要是以青砖和条石砌成,非常的坚固,这造价自然不菲。

    至于西段以及其它的大部分长城其实都是用垒土筑城的,夯土墙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每一米造价约要一两银子。

    由此就可以知道这修筑长城是何等耗费人力物力的一件事情了,他们老朱家的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嘉靖皇帝,几乎差点就要贯穿整个明朝了,代代皇帝的努力下,历时200年的时间,这才将长城给修筑起来。

    其中到底耗费了多少的钱财、人力、无力等等,这几乎都已经无法去计算了。

    除了修筑长城,这京城和边镇地区的城镇也同样也是需要修筑的,这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对此周经这个户部尚书是深有体会的,大明朝廷本来就穷,穷的揭不开锅,但是依然不得不每年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花在修筑城墙上面。

    现在看到这个水泥,看着眼前非常快速、简单修筑起来的宽敞马路,他就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有了这水泥,修筑长城也好,修建城墙也好都将会变的非常的简单,不过是一些沙石,再加上一些水而已,简单的混合搅拌一下,这修筑出来的马路又坚硬如同石头,还不怕风吹雨打,不怕水侵火烧。

    “确实是神器了!”

    李东阳和周经一样,同样手里面抓着一把水泥,看了看身边搅拌的水泥浆,再看看旁边宽敞的水泥马路,回头又看看正在快速不断向前修筑的道路,也同样发自内心的感叹一声。

    “有此神器,我大明再无忧了。”

    张懋同样点点头说道:“只需要在边镇地区用水泥修筑起城墙来,蒙古人休想再进入我中原大地半步。”

    “不单单是修筑城墙,如果我大明全国各地都用这种水泥修筑成这样宽敞的官道,那我大明无论是调兵谴将,还是南粮北运都会极为便捷。”

    李东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来天津一次,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大明,一个强盛的大明,手中的水泥已经不再是水泥,而是神器,大明强盛的神器。

第193章,认知的改变

    通往天津的官道上,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的队伍正在慢慢的前进,因为已经抵达了天津,并且已经确认了在天津这边确实是有一文钱一斤的肉,所以三人现在也是不急着赶路,反而一边慢慢骑行,一边消化下今天的所见所闻。

    今天在天津这里所看到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无论是这招募灾民修路,给灾民们顿顿吃肉,一文钱一斤的海鱼肉,还是这眼前这条宽敞、平坦无比的水泥马路。

    在今天之前,他们的世界还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但是现在原先的世界仿佛要分崩离析一般,可怕的超级地震,将他们原有的世界给彻底的震碎。

    自古以来,这灾民在当官的人眼中就是负担,就是麻烦,是很容易出事的群体,因为灾民需要救济,这需要耗费朝廷的钱粮,所以是负担。

    这赈济灾民的事情非常多,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情多如牛毛,所以又是麻烦;这自古以来活不下去的灾民往往都会学习陈胜吴广,举起起义,又或者是偷盗、抢劫,成为剪径小贼、占山为王的贼寇等等,这是极其脆弱,极其容易出事的群体,毕竟活不下去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能够干得出来的。

    所以历朝历代对待灾民都是极为小心、谨慎,一旦灾民的数量聚集过多的话,立刻就想方设法的将这些灾民给驱散,防止有人起头的话,立刻就会烽烟四起。

    但是现在,在天津这边,聚集的灾民已经成千上万,但所有的一切都秩序井然,没有出现丝毫的问题。

    在这里,灾民不是负担,也不是麻烦,更不会出什么事情,刘晋反而组织人将这些灾民们给组织起来,用来修官道,建房子、修港口,完成一项项大工程。

    不仅仅轻易的解决了灾民的问题,更是能够利用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大项目、大工程,一举多得。

    这有了工作的灾民,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一家人,自然就没有人去闹事,再加上刘晋这边给出的晋升制度,只要努力肯干就可以成为正式工,成为管事,不仅仅能够一日三餐顿顿吃饱,每月还有一笔丰厚的工钱。

    再加上很多现在的管事都是前面逃荒过来的灾民,这些人就是最好的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让灾民们知道,刘晋开出的并不是空头支票,自然大家都会努力工作,不会去滋生事端。

    诸多方面的措施结合下来,这才有了天津这边繁盛的景象,源源不断的吸引着灾民过来。

    “刘晋此子不愧是高人子弟,实在是让人钦佩。”

    骑着马行走在宽敞平坦的水泥马路上,这道路宽敞,行走还分成左右,所有行人、车马一律靠右行走,所以尽管这路非常的忙碌,但是一切都非常有序。

    再看看道路中间种植的树木,等这些树木长大了,又可以为行人提供休息、阴凉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想好,做好了安排,这让李东阳不得不对刘晋表示佩服。

    “确实是了不起,有他在的地方,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灾荒的年代,竟然靠吃肉来度过。”

    周经也是点点头,一边说也是忍不住摇头。

    他不说学富五车,但至少来说这书肯定没少读的,可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过在灾荒的年代里面让灾民吃肉来度过的,闻所未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谢公,你说我朝禁海是不是…”

    周经没有把话全部说出来,有些东西,随便点一下,聪明人的都知道你的意思,李东阳和张懋显然都是聪明人,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无非就是在天津这里,听到了这出海的渔船,出海一天可以捕捞回超过十万斤的海鱼,如此巨大的收获给周经带来巨大的震撼,将他内心之中对于海洋的认知给直接颠覆。

    在以往,对于海洋,周经可以说是非常的陌生,朝廷一直以来都实行海禁的政策,没有朝廷的允许,片帆不得下海。

    在如此严厉的海禁之下,对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几乎为零,这海洋对于大明而言几乎是可有可无,甚至于因为偶尔出现的一些零星倭寇(倭寇其实从明朝开国的时候就有点点,真正泛滥是到了嘉靖时期),还会给大明带来一些麻烦。

    所以对于海洋,大明朝廷一没有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二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信奉的还是以农为本的政策,极其反感商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政策将老百姓牢牢的锁死在一亩三分地上面。

    重农抑商的制度下,不仅仅禁海,连捕鱼都不允许,海洋唯一的用处或许就是用来煮盐。

    现在北方三省闹饥荒,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下的麦子颗粒无收,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然而天津这边,只需要一艘船,上百号人,一天的时间就可以获得超过十万斤的海鱼。

    这让周经、李东阳、张懋等人瞬间就改变了对海洋的认知,此时海洋在他们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一座座粮仓,无尽的肉仓,里面有吃不完的海鱼,吃不完的肉。

    “或许是真的错了,如果能够放开海禁的话,这饥荒就不成任何的问题了。”

    李东阳想了想点点头说道:“我大明有万里海疆,沿海之地若都是可以出海捕鱼的话,可以养活无数的人,别的不说,这山东、北直隶的灾荒就完全可以无忧了。”

    “是啊,我大明虽然富饶,乃是中土神州,现在陛下又是难得的千古圣君,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勤俭节约。”

    “可是在我大明依然有无数的人吃不饱饭,至于这肉食,纵然是地主之家,也不可能天天吃,但如果能够开放海禁。”

    周经点点头,发自内心的感叹道:“不需要全面开放海禁,哪怕仅仅只是开放捕鱼的话,我们大明万里海疆能够捕捞到多少的海鱼,活人无数,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吃到肉。”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