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51章,播种机朱厚照

    京城南区新城火车站贵宾站台这里,刘晋看着缓缓进站的火车,再看看周围的大明人,有种恍然如梦的错觉。

    总觉得这不太真实,如梦一般,总害怕有醒来的一天。

    “呜呜~”

    很快,伴随着蒸汽火车发出的汽笛声,刘晋的思绪被拉了回来。

    今天是特意过来迎接太子朱厚照回京的,当然朱厚照回京并没有惊动其他人,只是通知了自己,因为朱厚照这货一出去就足足半年多的时间。

    去的时候还是春夏交替之时,现在却是已经寒风凛冽到了冬天,眼看着再过个两个月就要过年。

    这足足玩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大明的西域、河中、中亚、西北几省,这才心满意足的回来。

    他知道这回来肯定是少不了要被弘治皇帝给狠狠的批评一顿,故而人还没有回来就已经拍电报让刘晋这边想办法应对弘治皇帝了。

    “哈哈,我回来了!”

    很快,当火车刚一停下,朱厚照就第一个出来,随即犹如王老五回家一般,在哪里插着腰大叫起来。

    “殿下!”

    刘晋那是一阵的无语,这货还真是没有点太子的觉悟。

    自古以来有那个太子像他一样如此胡来,出宫一走就是半年多的时间,也就是弘治皇帝就他这一个儿子,多一个儿子他都要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能不能保得住了。

    “哈哈,老刘,真是想死我了!”

    看到刘晋,朱厚照顿时就兴奋的盯着刘晋看,随即说道:“你怎么好像瘦了,是不是家里面金屋藏娇了?”

    “......”

    刘晋一阵无语,自己可不是你,人形播种机,走到哪里播到哪里。

    之所以瘦了,还不是替你爹处理国家大事给弄的。

    以前当吏部尚书的时候,小日子过的别提有多舒服了,每天喝喝茶、看看报纸就可以了,现在当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这两个懒货又是欺负年轻人,什么事都让自己来处理。

    这一天忙到晚,累成狗能不瘦吗?

    你这个太子倒是潇洒无比,什么事情都不要管,到处游山玩水,到处播种,听说此去西域、河中等地,又收了几十个妃子,祸害了不少姑娘。

    “哈哈,谅你也没那个胆子!”

    “老刘,我给你说,你当初打下西域是真的非常对,非常明智的选择。”

    “啧啧,这西域的姑娘啊,一个比一个漂亮。”

    “来,来,我让你看看我在西域纳的妃子。”

    朱厚照看看刘晋的样子,顿时就高兴的大笑起来,随即一副老色批的样子对着刘晋说道。

    在他说话之间,从火车上开始不断的下来人,清一色的绝色佳丽,足足几十个,其中还有不少都大着肚子,好奇的打量火车站这里的一切。

    “来,来,都过来见见老刘。”

    “我给你们说,这位是大明现在的内阁大臣刘晋。”

    朱厚照挥挥手,他身后的几十个佳丽立即就聚拢过来,一个个看着刘晋然后齐声的说道:“见过刘大人!”

    “不敢当,不敢当,见过诸位娘娘!”

    刘晋自然是赶紧恭敬的回礼。

    略微扫一眼,也是不得不说朱厚照这货的眼光是真的高,这一个个都是绝色佳丽,什么后世的娜扎、古丽之类的都毫不逊色,而且一看这些人的长相就知道,竟然大部分还都是少数部族的女子。

    关键是刘晋现在对朱厚照的播种能力深表佩服,这一个个大肚子的,显然一路上朱厚照同学没少努力。

    “殿下,厉害!厉害!”

    刘晋对朱厚照竖起了大拇指,这货现在真的是有可能生出一百儿子的主,连外出游玩都不忘造人。

    “哈哈,那是,我可是要生一百个儿子的。”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更开心了,咧着大嘴巴说道:“老刘,你回头一定要去西域这边走走、看看,这西域的美人啊,别具一番风味。”

    “臣...臣有空再说吧。”

    刘晋无言以对,只能这样回道。

    “行吧,下次去西域我带上你,一定要给你弄几个西域美人。”

    朱厚照一听,搂着刘晋的肩膀就往出口走去,后面的几十个美人则是跟着,至于刘瑾同学,现在可是忙的满头大汗,一下子伺候几十个主子,这真不是人做的事情。

    四轮马车上,朱厚照正在和刘晋商量着如何应付弘治皇帝的事情。

    “老刘,帮忙想想办法,我这次一出去就是半年多的时间,父皇制定会骂死我,你帮帮忙,想想该怎么应对。”

    高兴过后,朱厚照也是有些犯愁了。

    他也不是小孩子了,已经二十多岁了,孩子都很多了,又是太子。

    小时候还可以不在乎弘治皇帝的管教,可是这人大了之后,对于父母的话也是就更加的重视了。

    “殿下这次从西域带回来些什么?”

    刘晋想了想问道。

    “也没带什么,就是在凛冬城的时候给我父皇、母后买了一些上好的皮草,准备让人做成衣服什么给母后和父皇。”

    朱厚照想了想说道。

    他是真的没心没肺的在外面玩了大半年的时间,也就在凛冬城的时候想着给父母买点皮草。

    “那皇后娘娘哪里是很容易过关了,至于陛下哪里,这可是不好用的。”

    刘晋想了想又补充道:“殿下,有没有给太子妃准备点东西?”

    “太子妃?”

    “我都给忘了。”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挠挠头回道。

    “殿下,这太子妃这里最好还是也送点上好的皮草过去,另外再送点和田的玉器,金银首饰之类的。”

    “这花不了几个钱,但是却能够很好的表示太子殿下对太子妃的重视,她毕竟是太子妃,是未来的皇后娘娘,是国母。”

    “这该有的尊重还是要的,也能够体现陛下您作为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关心,这样一来,殿下虽然在外面风流倜傥,但家里面也可以和睦有序。”

    刘晋想了想建议道,其实刘晋也是替宫中的女子感到悲哀,遇到朱厚照这样的主,这以后有的是掉眼泪的时候。

    朱厚照的太子妃夏氏,那是真的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历史上却是很悲惨,遇到了朱厚照这个主,还短命,后面的日子可想而知了。

    “嗯~倒是有些道理。”

    “刘瑾,将此事记下。”

    朱厚照一听,想了想也是点点头,现在的朱厚照,上面还有弘治皇帝管着,人也大了很多,不像历史上的朱厚照,早早当了皇帝,天大地大,根本就没有人能管的了,也就放纵、恣意妄为的很。

    “是!”

    刘瑾赶紧牢牢的记下来。

    “殿下,除了太子妃之外,其她的妃子、才人之类的,殿下也是要有所表示,回头让人准备一些和田的玉器、金银首饰什么的,一人送上一份,这后宫的事情也就搞定了。”

    “至于陛下这里,其实还是要看你这次出去有没有收获了。”

    “殿下要将这一次的外出当做是体验民间疾苦,考察各地的民生百态,将自己此行的收获讲给陛下听。”

    “只要讲得好,讲的有道理,相信陛下肯定是会很欣慰,觉得你出去能够收获很多,那也是可以的。”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出去走一趟,自然是要给陛下讲一讲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特别是能够涉及到国家大事,江山社稷上来。”

    刘晋随即又是给朱厚照讲起该如何和弘治皇帝讲一讲此行收获的事情来。

    “老刘,你别说,我这次出去啊,确实是收获良多,在这方面可是有很多感触和收获的。”

    提到这事,朱厚照顿时就来精神了。

    “哦,那殿下正好可以和陛下好好的聊一聊这些事情。”

    “陛下一直在京城,忙于国事,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好好的看看这大明的大好山河,感受下大明百姓的喜怒哀乐。”

    “殿下此次西行,正好可以给陛下好好的讲一讲。”

    刘晋笑了笑说道。

    “那是,我其实回来的路上都已经在想好该说什么事情了。”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说道:“我跟你西域、河中、中亚这三省的发展确实是很不错,当地的官员都比较有作为,想过很多的办法去带动当地的发展。”

    “像西域这边,各地的官府都在带动当地的各部族种植果树、发展经济种植,进行特种养殖,效益很是不错。”

    “回头啊,你这边可是要好好的给这几省的官员升官。”

第1652章,懒人好啊

    东宫,太子回京的消息也是瞬间在东宫这里砸开了,朱厚照的一个个妃子、才人什么的更惊喜无比,纷纷派人打听着消息,同时也是开始精心的打扮起来。

    “还知道回来,这一走就是半年多的时间,就知道在外面花天酒地,天知道这回又要带多少女人回来。”

    太子妃夏氏得知消息,那是委屈巴巴的,眼泪都要掉出来了。

    自从嫁给朱厚照,当了这个太子妃,这宫中的规矩多就算了,关键是朱厚照这个花心大萝卜,女人实在是太多了,她这个太子妃一年也轮不上两次,到现在肚子都还没有动静。

    这让她是非常的着急。

    自古以来皇家的女人都是母凭子贵,身为太子妃,未来的皇后,如果不给太子生个一儿半女的,这地位肯定是不牢固的。

    要知道现在朱厚照孩子都已经有几十个,儿子一大堆,整个东宫到处都可以听到婴儿的哭闹声,唯独她这个太子妃还没有动静。

    她岂能不急,可是朱厚照一走都是半年多的时间,她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太子驾到~”

    她这边幽怨万分,可是当太子驾到的声音一响起,她顿时又是赶紧擦干了眼泪,急匆匆的让宫女给自己仔细的整理打扮下。

    很快,朱厚照就大摇大摆一副大爷的样子走了进来。

    “臣妾见过殿下~”

    夏氏现在是又高兴又激动啊,这太子一回来,第一个就来自己这里,显然是没有忘了自己,记得自己这个太子妃。

    “嗯~”

    朱厚照点点头,随即手一伸,一旁的刘瑾立即识趣的命人抬了一只大箱子进来,一打开,里面有一整套和田的玉器、一整套金银首饰,还有几件上好的皮草,外加一些从西域、河中等地带回来的特产。

    “这次去西域等地考察,给你带了点东西,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

    朱厚照拉着夏氏的手,一副色眯眯的样子。

    这西域等地的异族大餐吃多了,倒是有点怀念起家乡的美食了。

    夏氏能够当选为太子妃,那自然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无论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臣妾喜欢,喜欢的很,谢谢殿下。”

    太子府一看,顿时就更开心的不得了。

    这太子出去一趟,竟然还记得给自己带礼物,尽管身为太子妃,她自然是不缺这些东西的,但太子送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哈,喜欢就好!”

    “我出去了,有没有想我?”

    “殿下~”

    朱厚照一看,一把抱起夏氏,嘴巴就亲了上去。

    周围的宫女、太监一看,顿时就赶紧识趣的走出去。

    很快,被浪翻滚,婉转动人的声音不断响起,让外面候着的宫女们也是羞红了脸。

    神清气爽的朱厚照又龙行虎步的往乾清宫走去,送上一整套的礼物,再加上能说会道的嘴,一向溺爱他的张皇后自然很快就被他逗的嬉笑眉开。

    尚书房内,弘治皇帝正在批阅奏疏。

    自从刘晋成为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又佛系偷懒,内阁的主要事情都落到了刘晋的头上,这刘晋一向都是懒散的人,做事极其的讲究效率,故而对内阁的诸多事情也是进行了一番改变。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对各部、各衙门、各地上奏的奏疏进行分类,分成轻重缓急,对于那些拍马屁、问安之类的奏疏,那是一律看都懒得看,甚至于这样的奏疏看到第二次,刘晋直接就会对官员进行严厉的呵斥和批评。

    麻蛋,无论是自己的时间,还是弘治皇帝的时间,那都是无比宝贵的,还天天问安、拍马屁,关键是问安就算了,还洋洋洒洒的一些就是几千字。

    通篇看下来,眼睛都看累了,结果呢,却是拍马屁、问安的奏疏,纯粹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人力和物力。

    不狠狠的批评一番,哪里行,要是再上类似的奏疏上来,考核都给你差评,甚至于给你弄到偏远地区去当官。

    如此一番的操作下来,各部、各衙门、各地上奏的奏疏数量那是急剧减少,原来的时候内阁这边一天可以收到上千的奏疏,经过内阁大臣仔细看过之后,到弘治皇帝这里至少也是有几百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一天要看几百份奏疏,而且这些奏疏动辄都是几百、上千字的,有些喜欢炫耀自己文采的,恨不得洋洋洒洒给你写上万过来。

    这工作量之大,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关键是这工作你还要一年到尾,天天都要做,每天都有奏疏上来,你今天不批完,明天又有新的上来。

    这或许就是明朝的皇帝不喜欢上早朝,不喜欢批奏疏的重要原因,因为实在是批不过来,看不过来,随便换个人过去,也是很难坚持多久的。

    也就是弘治皇帝这样勤勉的皇帝,才会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去看这些奏疏,结果可想而知,年纪轻轻,身体就不行了,案牍劳形,憔悴无比。

    关键是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很多时候下面官员的一篇拍马屁奏疏就浪费了你十几分钟的时间,而这样的奏疏还特别多,自古以来拍马屁的人就特别多,给皇帝拍马屁的那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除了无关紧要的奏疏之外,那些真的有事情的奏疏,这些官员又都是文人一直以来的尿性,本来直接写出了什么事情,大概用什么办法去解决,给上面的人做选择题就可以了。

    但是古代这些官员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首先要卖弄一番自己的文采学识,引经据典、借古喻今,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一件小事,不写个几千字的奏疏上来,那都是白瞎了给天子上奏疏的机会,本来一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事情,非得要和烂婆娘的裹脚一样,弄的又臭又长。

    生怕天子不知道你文采飞扬、学识渊博一样。

    毫无疑问,这又会极大的浪费时间和精力,天子也好、内阁的大臣也罢,都是日理万机的,公务繁忙,时间紧张,哪里有空浪费在看你秀文采学识上面?

    刘晋这个懒人,自然是不会放任这样的事情一直持续下去。

    别人怎么样,自己管不住,但是自己当了这个内阁大臣,自然是要改一改这个歪风邪气,所有的奏疏,写的太长的一律打回去,要求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不要绕来绕去的,让人猜来猜去,想来想去,实在是太累了。

    如此一番的操作下来,奏疏量大大的减少,拍马屁、请安的奏疏再也看不到了,刘晋严厉起来,那是直接将你弄到西北省去感受寒冬和荒野气息的。

    真正奏事的奏疏,那也是直接将事情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别再哪里卖弄文采学识,国家大事不是儿戏,也不是你个人秀文采的地方,真要是有文采,自己去出书,名传千古去。

    这效率自然是一下子就提高了,每天到内阁的奏疏就只剩下几百本了,眼睛一扫也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

    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内阁这边直接处理就可以了,重要的事情再移交给天子去批阅。

    这到了弘治皇帝这里的时候,奏疏量就大大减少,少的时候一天只有几十本,多的时候也就是百来本,弘治皇帝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也就处理完毕了。

    “还是刘晋做事让人舒服啊!”

    “讲究效率!”

    “这每天的奏疏少,又都是国家大事,时间充足还可以好好的思索一番。”

    “哪像以前啊,看着堆积如山的奏疏,整个人的压力就很大,总想着早点批文可以去休息、休息。”

    弘治皇帝将最后一本奏疏给批完,再看看外面,时间都还很早,太阳都没有下山。

    要是换作以前,这奏疏是批都批不完,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才能够看完。

    那是真的累,有时候看的眼睛都酸痛流泪,只能够让萧敬念给自己听,想要休息都没有多少代时间。

    因为批阅奏疏到很晚,早朝又早,这一天天的累的半死,偏偏这大明的江山治理的又不好,天天被人吹什么弘治中兴,结果老百姓却是生活的无比困苦,什么狗屁中兴,都是底下那些官员吹捧、拍马屁而已。

    “陛下,刘晋,他自己也是懒人一个,一向讲究效率,让他当内阁大臣,陛下您也是可以跟着轻松多了。”

    一旁的萧敬也是笑着说道,他已经七十多岁了,那是看着弘治皇帝长大的,怎么多年来,也就是现在弘治皇帝是真正的比较轻松,过上了轻松的好日子。

    “哈哈,是吧,朕就说刘晋是个懒货吧。”

    “这懒点好啊,懒人有懒办法,懒人有懒富啊。”

    “看看现在的奏疏,数量是少,但都是直谈国事,有什么大事重要的事情可以及时处理,以前那些奏疏,看着是真的累。”

    弘治皇帝笑着说了起来,想起以前奏疏堆积如山画面,他都觉得头痛。

第1653章,有收获就好

    刘晋做事一向都让弘治皇帝喜欢。

    以前当吏部尚书的时候,刘晋就是懒货,别的大臣恨不得一天给弘治皇帝上个十个八个奏疏的,刘晋就不一样了,十天半个月他都未必给你上个奏疏上来。

    即便是上奏疏了,通常也就直接说事,奏疏简洁,很快就可以看完。

    不像其它的大臣,奏疏多就算了,还又长又臭,关键是还什么内容都没有,根本就不谈什么国家大事,都是拍马屁、请安的奏疏。

    和哪里是希望皇帝好啊,这还不是为了拍马屁、炫耀自己的文采,想要获得天子好感,以此来升官。

    真是要希望天字好,就该跟刘晋这样,讲究效率,怕天子劳累,言简意赅,不要给天子添麻烦,增加工作量。

    对于这一点,弘治皇帝心里面是门清的很。

    天天喊着忠心于,天天问陛下你好吗?你吃了吗?你要保重龙体、注意休息的这些大臣,未必就是真的关心你,忠于你。

    反倒是像刘晋这种,替自己将事情给办好了,将国家给治理好了,让可以变的更轻松的才是真正的忠心,是真正的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真要是忠心,那就把事情办好了,自己少烦恼,这才是真正的忠心。

    这时,朱厚照的小脑袋探了进来,看到弘治皇帝心情很不错,这才嬉皮笑脸的走了进来。

    “儿臣拜见父皇!”

    随即也是恭恭敬敬的行礼。

    “你还知道回来啊?”

    弘治皇帝看看朱厚照,板着脸说道:“你堂堂一个太子,国之储君,不好好在京城待着,竟然跑出去游玩,而且一去就是半年多的时间,你哪里还有点太子的样子?”

    “父皇,我这又不是出去玩,而是去考察民生、视察各地去了。”

    朱厚照那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考察民生、视察各地?”

    “你以为朕不知道你都去哪里地方?做了那些事情?”

    弘治皇帝都忍不住要笑起来了。

    朱厚照去了那些地方,和那些人接触过,自己那是清清楚楚,他还在这里胡说八道。

    “父皇,我真的是去考察民生,考察各地去了。”

    “这次去西域、河中各地,我可是获益良多,深有体会的。”

    朱厚照撇撇嘴,自己不就是沿途多收了几个女人嘛,我这也是为了老朱家开枝散叶,又不单纯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

    “哦,那说来听听。”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来兴趣了。

    “父皇,此去西域,我乘坐的是火车,这西域离我们京师足足有好几千里之遥,但是乘坐火车去可以很轻松、快速的抵达。”

    “这说明了火车的重要性!”

    “也说明父皇您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坚持修建铁路的国策是非常正确的。”

    “据儿臣所了解,在火车没有开通之前,西域河中的牛羊粮食虽然非常的多,但是因为交通不便,难以运输,故而这些地区的牛羊马匹粮食是很难运回关内的。”

    “这一方面造成了这些东西的浪费,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导致当地百姓的收入无法得到增长。”

    “但是火车一开,运输就非常的方便了,利用火车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就可以将西域、河中的牛羊马匹运回到关内了。”

    “不仅仅提高了西域河中地区百姓的收入,而且关内地区的肉食也变的更便宜了,同时还有大量的马匹可以使用。”

    “这就是火车的重要作用了!”

    “我大明以后要是各省都有火车通车的话,这天下的货物、粮食和人都可以快速的流通,对我们大明是好处多多。”

    朱厚照开始一板一眼的讲起自己在西域这边的收获来。

    “你就看到了铁路的好处?”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但还是不满意,现在谁不知道铁路的便捷和好处啊。

    “当然不止了~”

    “西域这边部族众多,大大小小的部族有上百个,以前的时候这些部族之间纷争不断,矛盾重重,市场刀剑相见。”

    “但是现在,因为我大明在当地实行的是流官管理的方式,讲究公平、公正和法制,故而各个部族之间能够和睦的相处,同时朝天坚持推行汉化教育的政策,也是让各部族之间增进了了解和往来,矛盾变的更小。”

    “儿臣以为,现在在西域各地执行的政策是非常有效的政策,同时还应该要持续的推进各部族学习我汉家文化,推进他们的汉化,这样一来才能够长治久安。”

    很显然朱厚照是在拍弘治皇帝的马匹,而弘治皇帝显然也是很享受自己儿子的吹捧。

    “嗯~”

    弘治皇帝微微的点头,他也总算是没有白出去一趟。

    “儿臣在西域、河中、中亚几省游历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在西域,当地的官员为了促进各地的发展,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其中一个就是发展种植业。”

    “这哈密的香瓜、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天山南路的苹果、红枣等等,这些原本在当地就比较有名气,但是种植规模并不大。”

    “经过当地官府的组织,当地百姓大规模的进行种植,并且还进行专门的育种培育,培育优良的品种,并且在销售方面,也是当地官府出面,帮忙联系。”

    “如此的一番操作,让西域各地都逐渐的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农产业,老百姓也是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此外,在中亚省,中亚省这里的移民都是汉民,而中亚省有着广袤肥沃草原,是极其适合发展畜牧业的。”

    “但汉民都不喜欢和草原游牧部族一样逐水草而居,而是喜欢定居。”

    “所以当地的官府就慢慢的推广了一种固定式的牧场放牧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固定养殖,将牧场划分成若干小块,放牧的牛羊马匹轮流在这些小块的草场上放牧。”

    “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种植牧草,甄选优质的牧草进行推广,专门进行种植,再将种植的牧草用来喂养牛羊马匹。”

    “这样的牧场经济模式下,汉民也是可以放牧牛羊马匹,并且效率非常高,只需要不算太大的一块牧场就可以放牧大量的牛羊马匹,比起草原游牧部族的游牧方式效率更高、效益也是更高。”

    “儿臣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官府在百姓日常的生活、生产之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有官府去组织和引导,老百姓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结合当地的情况,摸索出最适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模式。”

    “像西域各地的水果种植,河中的机械化耕种以及农牧业,中亚的牧场经济,这都是非常的典型的在官府干预下,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成功经济模式。”

    “这些地方的成功,不仅仅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大量的收益,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且也能够极大的提高物产。”

    “像西域的水果,以前的时候产量有限,根本就没有太多可供外销,但是现在,西域的水果可以一车、车的运到关内来销售,给他们带来收益,也给丰富了我大明人的食物和餐桌。”

    “再比如中亚的牧场经济,以前的时候中亚虽然有着广袤的草原,但是因为汉人不会游牧,故而始终没有什么太多的牛羊马匹产出。”

    “但是现在,牧场经济盛行之下,中亚省的牛羊马匹产出甚至于都快要追上河中省了,未来极有可能会成为我大明最为重要的农牧业大省,甚至于超过现在的草原省。”

    朱厚照滔滔不绝的讲起自己的心得体会来。

    这一路走来,他对中亚这边的大牧场经济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当地的官府,不仅仅推广牧场经济,而且还为当地牧民提供诸多的服务,像牧草,那是想办法在全球各地甄选优质的牧草。”

    “每一个牧场这里都种植了各种各样的优质牧草,为牛羊马匹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均衡的营养。”

    “除了牧草,牧草养殖的牛羊马匹品种方面,当地官府也是专门的建立起育种的牧场,专门培育和推广优良的品种,有专门从欧洲引起的产羊毛的绵羊,也有专门用来饲养肉食的几种优良品种。”

    “这些优良的品种,不仅仅肉质好,而且长势快,效益非常好。”

    “这些都是当地官府想办法去做的,如果没有当地官府去做这些事情,紧靠老百姓自己慢慢摸索的话,恐怕中亚省这边一时半会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再联想下我们关内各地的官府,各地的官府往往都是碌碌无为,尸位素餐,整天就是喝茶看报纸,这才导致了很多地方发展极为的缓慢。”

    “儿臣在怀柔县的时候,鼓励和引导怀柔县去搞蔬菜大棚种植,也就形成了现在怀柔县是京城周围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

    “不仅仅让怀柔县的百姓收入大增,也是满足了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一个地方要发展,当地的官府有没有作为,这是有很大关系的。”

    朱厚照一口气讲完,接着眼巴巴的看着弘治皇帝。

    “你这一趟是没有白出去,还是有所收获的。”

    弘治皇帝仔细的听完,也是记下了这一点,随即也是欣慰的说道。

    “那是当然,我怎么可能白出去一趟。”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翘起尾巴来了,接着拍拍手,刘瑾这边也是拿着几件上好的貂皮过来。

    “父皇,这马上要冬天了,这是我在凛冬城买的几件貂皮,回头让人做成袄子,这样冬天就不冷了。”

    “哈哈,好吧,东西朕收下了,这次的事情朕就原谅你了。”

第1654章,又是状元游街时

    经常望月楼,刘晋、朱厚照、王守仁三人坐在临街窗户边,一边喝茶一边闲聊着。

    “还是老刘你厉害,用你的办法,父皇连骂都没有骂我一句。”

    朱厚照翘着二郎腿,吃着从西域这边过来的葡萄干。

    回来有段时间了,不过却是一直都很忙,今天刚好有空,这才出来找刘晋聊聊天。

    “是殿下你此行确实是有收获,对国计民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才能够让陛下大为满意的。”

    刘晋笑了笑回道。

    “哈哈,那是当然,我好好跟你说说在西域这边的所见所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中亚的牧场经济,你是不知道啊,就那么一点点大的牧场,竟然养了上千头的牛羊马匹。”

    “他们将牧场划分成一个个小牧场,定期轮牧,然后还种植各种各样的牧草来饲养牲畜,固定式的养殖方式,效率非常高,而且非常适合我们汉人。”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更高兴了,尾巴都要翘到天上去了,又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起中亚省的牧场经济来。

    一旁的王守仁听的非常仔细,他这一次前来京城,主要就是为了修建长江大桥的事情。

    长江大桥的论证已经通过了,大明现在完全拥有技术能力修建跨越长枪的大桥,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是已经开始,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需要朝廷这边批准,同时需要在天津证券交易所这里挂牌上市募集资金。

    毫无疑问,这都是需要朝廷的支持,而眼前的刘晋,他的支持就是最为重要的,所以第一个就找到了刘晋。

    只是恰好又遇到了太子殿下来找刘晋出来玩,刘晋也是拉上了王守仁。

    王守仁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也是非常有能力的。

    以后还指望着老王在朝堂之上能够帮自己分担下压力,自然也是要拉着他和朱厚照多走动、走动,混个脸熟,这样关系也更好一些。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想要提升的快,能力是一方面,但和老板搞好关系来,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朱厚照是小老板,未来的大老板,多走动、走动总不会错的。

    “我就感觉啊,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自身的条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关系,官府有没有作为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地方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

    朱厚照又是再次强调自己的收获,接着说道:“哼哼,很快我就要成为顺天府的知府,到时候我一定进行一系列的改动,京幾之地,现在的顺天府管的实在是太差了。”

    “殿下说的很多,我也觉得现在京津地区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行,有些地方没有什么规划,乱糟糟的,脏乱差的很。”

    刘晋也是笑着说道。

    “是吧,我也觉得是,大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必须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才可以,很多占地摆摊的都已经严重影响交通秩序了。”

    朱厚照笑着说道。

    “铛~铛~”

    就在几人聊天的时候,外面的街道上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好不热闹,而且能够听到周围大街小巷之中有大量的人涌出来。

    “新科状元游街了!”

    “新科状元游街了!”

    “快来看新科状元了!”

    顿时,从各个角落里面涌出大量的人群,转眼间,整个街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状元游街了?”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来兴趣了,看向外面,不仅仅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连两边房屋的楼上也冒出大量看热闹的人群,一个个都看向正在游街过来的状元郎以及新科进士们。

    “老刘,这次的新科状元也很年轻啊,叫什么名字?”

    朱厚照看了看骑着高头大马满脸春风得意的状元郎,也是问道。

    “叫杨慎,是你老师杨廷和的儿子。”

    刘晋想了想说道。

    杨慎,又是一个大牛人啊,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临江仙》就是他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词写的是大气磅礴,流传千古,比他是状元郎都还有名气。

    要说大明,这父子都是牛人的还是很多的,仅仅这弘治朝就有不少,像王华、王守仁父子,杨廷和、杨慎父子,都是牛人。

    “杨廷和的儿子?”

    朱厚照一听,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老师杨廷和。

    历史上的杨廷和因为是朱厚照的老师,在朱厚照登基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内阁首辅,位高权重,甚至于连朱厚照死了之后,他还把持朝政许久,可谓是位极人臣。

    一直到了嘉靖皇帝时因为大礼仪的事情,才被罢官回家,连带着自己的儿子杨慎也是一起被贬到了云南,结果就是杨慎这个状元郎在云南郁郁而终。

    现在,因为刘晋穿越过来的缘故,杨廷和也是没当几年朱厚照的老师,后来弘治皇帝觉得让朱厚照接受传统的教育没有什么用,就干脆让杨廷和回家去养老了,一直到现在杨廷和都还在苦苦的等待朱厚照登基之后能够想起自己。

    只是,弘治皇帝现在春秋鼎盛,身体好的很,他可就有的等了,即便是等到了,到时候也要朱厚照想的起来才有机会。

    不过有好有坏!

    好处就是他的儿子杨慎现在中了状元,理论上来,这以后肯定是前途无量的,不会受到他的牵连了。

    “是的,殿下。”

    刘晋点点头回道。

    “那还是真是厉害了,父子都厉害,而且还如此的年轻就中状元了,和老刘你有的比啊。”

    朱厚照微微点头,随即看了看刘晋说道:“就是没你长的好看。”

    “......殿下过奖了,我听人说这个杨慎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是极其有才能的一个人。”

    刘晋顿时无语了,随即也是对杨慎表示了赞誉。

    历史上的杨慎确实是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留有大量的著作,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等,是真有才的一位大佬。

    不过他和其他有才华的人差不多,心高气傲、耿直无比,一方面得罪天子,另外一个方面又得罪当时的权臣,甚至于历史上王守仁被流放到贵州,他被流放到云南。

    两地离得还是很近,故而也是知道王守仁的心学,这个杨慎就极力的批判王守仁的心学,怒斥王守仁的心学为‘霸儒’、‘儒枭’,以儒为表,以佛为里,背叛了儒家的经义。

    同时他也批判朱熹,觉得朱熹程朱理学的那一套东西太过迂腐、否定汉唐诸儒的成就以确立程朱理学的思想权威。

    总结来说,杨慎是真的有才华,但也仅限于思想文学领域,在政治上来说,他的极为不合格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个治国的能臣。

    “是嘛,连老刘你都如此推崇,想来应该是确实是有才能。”

    朱厚照一听,想了想说道。

    在说话间,状元杨慎带着新科进士们已经游走过来,顿时整个街道都热闹非凡,人们争相目睹状元郎的风采。

    当刘晋、朱厚照、王守仁在谈论杨慎的时候,旁边不远处的一处酒楼上面,祝允明、文征明、蔡羽、汤珍等人也是聚集在一起,眼睛红红的看着下面春风得意的杨慎以及其他的新科进士们。

    没有出什么意外,祝允明又落榜了。

    祝允明已经考了6次了,结果还是没有高中,更加让他伤心难过的是,他的儿子祝续这一次会试都已经高中了,正在下方游街的队伍之中。

    反而他这个当爹的,考六次都考不上进士,真的是丢人都丢到家了。

    “祝兄,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气馁,回去好好准备,三年之后又是英雄汉。”

    文征明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祝允明了,他儿子都中进士了,他一把年纪却是还是考不中,这实在是太气人了。

    就和自己一样,考举人都已经考了好几次了,可是始终都考不上。

    “我已经放弃了,实在是丢人啊,以后我不再参加会试了。”

    祝允明无奈的回道,他实在是没脸再来参加会试了,自己儿子和自己一同参加会试,他高中了,自己落榜了,这也是一个千古佳话了。

    整个人都心灰意冷了。

    “那朱兄以后准备做什么?”

    文征明一听,顿时就赶紧问道。

    “我准备去做个小官吧,反正现在朝廷想要大量的官员前去各地为官,回头我就准备去报备一下,看看会被分配到哪里去为官。”

    祝允明想了想说道,身为读书人,仅仅以举人的身份去做官,这实在是让人不甘心,举人做官,注定了一辈子都是小官,别想做大官,只有那些正儿八经进士出身的人才有机会做大官,这已经是大明官场的潜规则了。

    “也好,你好歹是举人,还可以做官,我这个秀才连做官都不行。”

    “回头去拜访下那个刘兄,他不是在吏部嘛,看看能不能谋个好点的位置。”

    文征明听完,沉默了良久,最终也是点头表示了支持,科举实在是太难了!

第1655章,长江大桥股票上市

    望月楼上,刘晋自然是不知道祝允明心灰意冷的准备去当小官了,此时正和王守仁商量着南京长江大桥的事情。

    “老王,这长江大桥的预算大概要多少?”

    刘晋仔细的看了看王守仁这边的计划书。

    这次要造的长江大桥是双层大桥,上面是水泥公路,下面一层是通火车的,耗资很大,不过采用的建造方式却是相对简单可靠的建造方式,需要建造大量的桥墩,但也导致了它的建造成本要高很多。

    “大概需要四千万两白银。”

    王守仁回道。

    “四千万两白银~”

    “这可真不是一个小数字啊。”

    听到这个数字,刘晋忍不住感叹一声。

    在这个科技、工业都相对落后的时代,想要建造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它的建造成本实在是太昂贵了。

    四千万两白银,要是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去想。

    也就是现在的大明财大气粗,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拥有庞大的财富,这才敢说投资四千万两白银。

    当然现在大明的白银价值和以前相比也是大大降低,因为从全世界流入大明的白银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

    殖民全球,同时又在全球贸易,每年流入大明的黄金、白银都是一个天文数字,银子的价值比起以前要低很多。

    在以前的时候,刘晋刚刚穿越来的时候,普通的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用的都是铜钱。

    但是现在,家家户户只要去工作的,一个人一年随便都能够赚几十两银子回去,家家户户都有银子,这价值自然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也就是大明地大物博,又可以掠夺全球庞大的殖民地以及资本工业的一定发展,所以才没有导致大明的物价大幅度上涨,但是人工价格却是一直在上涨。

    但不管如何去算,这四千万两白银依然是一笔极其庞大的数字和财富。

    花费如此巨大的财富去建造一座大桥,这其中的风险依然很大,关键是建好之后,想要收回成本来,估计着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是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故而才需要朝廷这边的大力支持。”

    王守仁也是郑重的点点头。

    南直隶这边因为金陵拖欠工钱的事情,导致现在发展极为缓慢起来,南京这边大量的工厂倒闭,找不到工人不得不前往淞沪或者是武昌、南昌等地。

    这让王守仁是心急如焚,作为南直隶布政使,他希望能够通过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来带动南京的发展,让南京和南直隶慢慢的恢复生机。

    只要这座大桥修好了,这南来北往的商旅还是要从南京这里过,再加上铁路和长江的水运,南京的交通就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了。

    有这样的条件,自然而然就可以发展起来。

    现在,他们也算是尝到了苦头。

    大家都不愿意来南京工作,不愿意南京人打工,很多时候一听对方是南京老板,直接走人。

    这个时代,还是极为讲信誉和名声的年代,名声搞臭了,连带着其他人都一起受到了牵连。

    本来现在大明各种形式大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工业也在迅猛的发展,随随便便的投资建厂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可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给你打工,你连工人都招不到,自然而然也就做不起来。

    “四千万两白银,朝廷这边即便是可以拨款一半,也需要向社会募集2000万两白银,这投资,比起埃及运河来都要更多了。”

    “我是担心到时候这长江大桥的股票不好卖,没人认购,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来。”

    刘晋想了想很是担忧的说道。

    埃及运河的战略价值和航运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故而纵然是投资浩大,但大家也都愿意投资。

    现在埃及运河每年都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和收益,也证明了埃及运河的价值。

    可是这长江大桥就不一样了,你如果收费太贵的话,大家可能宁可坐船渡江,另外你南京可以修大桥,其它地方也可以修。

    并具有唯一性,可替代的方式太多了,这也注定了,即便是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它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不会太高,而且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回本。

    “2000万两白银而已,老刘你还差这点银子,募集不到足够的银子,到时候老刘你来投资就是了。”

    一旁的朱厚照撇撇嘴说道。

    对于别人来说2000万两白银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过对于刘晋这个财神爷来说,两千万两真心不是什么事情,甚至于刘晋自己都可以一个人投资建造这座大桥,还很轻松。

    别人可能不知道刘晋到底有多庞大的产业和财富,他朱厚照会不清楚,刘晋麾下所有的产业,朱厚照可都是有份的,而且还都是大股东。

    这每年能够分到多少银子,朱厚照可是清楚的很。

    “.......”

    “殿下,我的银子可都是砸在了办学上面,倒是殿下手中的银子多的没地方用了,要不到时候殿下您投资一些?”

    刘晋顿时无语了,我一年赚的银子是不少,但是大部分都砸进了教育之中,此外就是每年新增的各种投资,自己手上的银子可真不是很多。

    “行吧,先公开募集资金,不够的话全部算我的。”

    “老刘你喜欢投资教育,我这当太子的,多少也是要修桥铺路什么的。”

    朱厚照一听,倒是爽快的答应下来。

    想想这个长桥大桥,说到底还是为了大明的基建,为了方便大明南北的往来,对大明是有好处没有什么坏处的好事。

    他没理由不去做,更何况,他确实是银子多到没地方花,麾下这些产业犹如金矿一般,在源源不断的为自己赚取庞大的财富。

    刘晋的钱都在死命的往教育方面砸,小学、中学、高级学院什么的遍地开花,每年花在里面的银子都有好几千万两白银,负担和压力是越来越大。

    也就是刘晋善于经营,麾下有庞大的产业,否则是真的难以坚持下去。

    “有殿下这话我就放心了。”

    王守仁一听,顿时笑了起来。

    这下子是不用为银子的事情烦恼了,自己果然是找对人了。

    眼前这两人可是大明的财神爷,拥有庞大无比的财富,只要他们愿意投资,再大的资金都不是问题。

    “这大桥的设计高度是多少?”

    刘晋笑了笑,朱厚照愿意投资自然是最好的了,他的钱可能比弘治皇帝的还要更多。

    随即也是仔细的看看大桥的规划和设计图,想了想问道。

    “按照当初你的要求,桥梁最底处与江面有40米的高度,未来即便是再大的船只也可以通过,为此还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设计那么高,而且桥面也没有必要设计的如此宽。”

    王守仁立即回道,他对大桥的各方面数据都是已经记得清清楚楚,一下子就可以回道上来。

    “当然是要建高一些,建太低了,可就断了湖光、江西的水运了,那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桥面建宽一些,那也是为了未来考虑,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现在,要看的更加长远一些。”

    “现在多花一些银子没有什么关系,可别因为设计不合理,导致了影响未来的发展和潜力,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刘晋笑了笑回道,后世的长江大桥设计的时候就是太矮了一些,以至于长江黄金航运价值发挥不出来,只能够通过几千吨的小轮船,万吨巨轮无法通过,也就导致了湖光、江西彻底的成为了内陆地区。

    不然有长江这条黄金河道在,万吨游轮可以轻松通过的话,其实和沿海地区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一样可以接着河运发展起来。

    “我现在是看不出来,不过你说的肯定是对的,建高、建宽一些总是好的。”

    王守仁想了想也是点点头,说实话,他也不明白刘晋为什么一定要建如此之高,建如此之宽,要是建低一些、建窄一些,根本就不需要花费四千万两银子,可能三千万两银子就差不多可以了。

    很快,大明朝廷这边就通过了南直隶提交上来的关于建造南京长桥大桥的奏疏,同意南直隶这边建造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建造的方式也和现在大明各地建造的铁路一样,由朝廷这边一部分的资金,剩下的一部分资金则是在天津证券交易所这里公开向全大明募集资金。

    建造大桥之后,大桥带来的收益也是按照投资比例来进行分红,回报给投资者。

    “卖报~卖报!”

    “朝廷又有重大项目上马,南京长江大桥已通过审核。”

    “南京长江大桥,总投资四千万两白银,户部拨款两千万两白银,剩余两千万将在天津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开募集资金。”

    很快,伴随着消息一经公布,报纸就迅速的刊登出来,顿时整个京津地区的老少爷们又掀起了一股讨论南京长江大桥的事情来。

第1656章,大明人要讲究

    “听说了吗?”

    “南京长江大桥要开始募资准备动工建设了,报纸上面都已经报道出了相关的设计图纸了。”

    “听说了,现在谁还不知道这事啊。”

    “你怎么看?”

    “要不要去投资点长江大桥的股票?”

    “自古以来长江天堑将大地一分为二,阻隔南北往来,现在我朝开天辟地,在长江上修建大桥,实在是千古未有之盛举,无论如何也是要支持一二。”

    “对,对,我也觉得该买,埃及运河的股票,当初发行的时候仅仅一两银子一股,现在都两百多两银子一股,每年能够产生九百万两银子的收益,算下来每10股每年还能够分到4两多银子呢。”

    “我朋友当初买了100股埃及运河的股票,现在每年坐着都能够分到几十两银子,这小日子别提有多滋润了。”

    “是啊,是啊,我当初就非常的后悔没有去买埃及运河的股票,觉得埃及运河离我们大明万里之遥,又是在异国他乡,这银子投进去了可能就打水漂了。”

    “谁知道这运河开通之后,收益很高,而且还一本万利,坐着收钱就可以了,现在是肠子都悔青了。”

    “这南京长江大桥,它如果一旦修好通车的话,到时候也可以跟埃及运河差不多,坐着收钱就可以了。”

    “你想想啊,这南来北往的,这每年能够收多少过路费,制定不会比埃及运河差。”

    “是啊,这埃及运河也才投资两千万两白银就修好了,这南京长江大桥却是要投资四千万两白银,是埃及运河的两倍,制定收益不会差。”

    “账不能这样去算的,埃及运河虽然比长江大桥要长很多、很多,工程量看起似乎好像要更大很多。”

    “但是埃及运河施工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运河挖掘都是沙土,连岩石都很少,施工简单,而且埃及当地的人工是极其的便宜,给点粮食,再随便给点钱就可以了。”

    “南京长江大桥就不一样了,它施工难度极大,长江天险,水流湍急又很深,那都是要用钢筋混凝土往里面填,都是用银子给建起来的。”

    “而且我大明本土的人工实在是太贵了,特别是这些干体力活的,一个没有大几两银子,你根本就找不到人来干活。”

    “所以别看长江大桥仅仅只有几千米的样子,但是修建起来却比埃及运河还要更难,耗费更大。”

    “但要说这个大桥以后能够产生的收益,我估计着可能是当不到埃及运河的。”

    “这埃及运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运河一开通,这前往地中海、欧洲的船都会走埃及运河,这过路费就有保证。”

    “长江大桥就不一样了,长江各处都有渡江的码头,往来商旅还可以乘船渡江,你如果收费太贵了,大家也不一定非要走你的桥。”

    “那这样说来,这长江大桥的股票是买不得了?”

    “我可没有这样说,我只是说这大桥的收益可能不如埃及运河,但投资长江大桥,那也划算的买卖,这股票肯定会涨一波的,不说像埃及运河这般涨到200块,涨到几十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这长江大桥的收益或许不如埃及运河,但也是一个稳定的投资,以后都可以坐着等分红就可以了。”

    “再者自古以来,修桥补路那都是积功德的事情,现在在长江上面修大桥,这可是亘古未有、开天辟地之大事,我等岂能不投资一二,全当是给后世子孙积福那也是要投一些银子进去的。”

    “说得好,说得好~”

    “这长江大桥啊,意义非凡,买下一些股票也可以留给后辈子孙看看。”

    “张兄所言有理啊,家国天下,我辈之人理应向当今刘公学习,他办学无数,不求回报,每年庞大的财富投资在教育上面,乃当世之圣贤也,我等虽能力有限,也应向刘公学习,但求我大明繁荣昌盛,但求我们子孙后代万世太平!”

    “说得好啊,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

    整个大明,伴随着大明早报刊登出要修建长江大桥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开始热烈的讨论起这个长江大桥起来。

    长江天险,还从来没有人能够在上面造桥。

    但是现在,大明就要开先河,开天辟地一般的在长江上面修建大桥。

    消息振奋人心,同时也是让大明上下都期待着长江大桥股票的发行,想要投资长江大桥股票的人很多。

    大明股市一直以来都比较火爆,各种股票基本上都涨的很不错,其中各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工程股票,那更是涨势喜人。

    像埃及运河股票,发行时仅仅只是1两银子一股,现在已经涨到了200多两银子一股,还每年可以有可观的分红。

    还有津南铁路,从天津到南京的这条铁路,现在也是已经涨到了100多两银子一股,京西铁路,从大明京城通往西域、河西的铁路,也已经涨到了100多两银子一股。

    几乎所有的铁路股票,涨势都非常的好,而且每年的分红也是极为不错,都是优质股,优质资产,投资的人很多。

    现在长江大桥的股票要发行,立即也是吸引了无数的投资者。

    尽管报纸上面也是详细的分析了长江大桥的未来的收益情况,觉得这个长江大桥未来可能一年的收益不会超过200万两银子,但是想要投资大桥的人依然非常多。

    很多人投资大桥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未来的收益,而是为了所谓的给后辈子孙积福,积功德。

    一直以来大明人都相信功德、福报一说,多做善事给后背子孙积富、积德,有钱有势了也不要太过张狂、嚣张跋扈,而是要多做好事,修桥补路之类的,这样后辈子孙才能够享受福荫。

    尽管自古以来都不发欺男霸女的乡绅地主,但也有很多绅士、书香门第之家拥有着极好的口碑。

    很多时候老百姓遇到了灾荒之年,困难之年的时候,他们都会出粮、出钱的帮忙赈灾,借粮借银子什么的也是有的。

    现在大明报纸上又时常提倡大家去做好事,去做善事,去积福德、功德什么的,再加上大明现在是太平盛世,国富民强,自然而然社会的风气比起任何时候都要更好。

    这有钱的人多,愿意做善事、做好事的人也多。

    特别是京津地区的这些新兴资本家,一直以来效仿的对象就是刘晋。

    刘晋喜欢办学,在大明各地遍地开花的一般的办小学、中学和高等院校,免费给人上学,还供你吃一顿午饭,一年上千万两的银子砸进去,让无数贫寒子弟都能够有机会上学,民间不知道有多少家庭都供着刘晋的长生牌。

    在刘晋的带动下,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澳国公等大明的勋贵们也都纷纷效仿,虽然说没有办法像刘晋这样大手大笔的投资教育。

    但他们也是办了不少的小学、中学以及一两所高等院校,修桥铺路什么的也是没少出钱。

    甚至于连一向号称铁公鸡的寿宁候、建昌侯张氏兄弟,他们以前嚣张跋扈,现在年纪大了,又有钱了,也是开始做起善事了,每年都会捐不少银子出来办教育。

    这京津地区的资本家、有钱人、商行老板之类的,那都是讲究人,这赚钱讲究赚的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这花钱也是有讲究的,好事、善事那是必须要做一些。

    用报纸上的话来说,人这一辈子,赤果果来,也是赤果果走,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做一些事情,让人记着你才不会白来这世上走一趟。

    故而京津地区修桥铺路那是最简单、最快的事情,很多时候说要建个桥,需要多少银子,找周围的乡里乡亲的募集很容易就筹集到了。

    当然相应的在造完桥之后,也是会立碑的,上面刻上诸多出钱出力人的名字,流传后世,让人知道,你所走的路、过的桥是那些善人出钱出力修好建起来的。

    这就是现在京津地区资本家们的作风,相比起历史上欧洲的资本家来,大明的资本家更具有人情味,也更讲究信誉、爱惜自己的声誉和名声,对自己的工人,那更是要好,工资待遇虽然大家都差不多,但是这伙食尽可能给你弄好一些,宿舍弄的更好一些,另外逢年过节之类的送点东西什么的。

    而这个时期的大明人,那也是很讲究忠义二字的,老板对自己好,自己也是要认真的给老板做事。

    很多人在一家工厂里面一做就是十几年,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把老板的产业看的比自己都更重。

    这在后世是很难看到的事情。

    但在这个时期的大明,那是最常见、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忠义二字值千金,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像南京这边,那些人联合起来故意拖欠工人的工钱,失去了信誉,整个南京再也没有什么人前来务工做事就是最好的体现。

第1657章,不够卖啊

    宁国安宁城宁王宫。

    宁王正在悠闲的欣赏着歌舞表演,他的小日子现在过的很舒服。

    天竺和东非都有庞大的国土,而且天竺这边的人极好统治,种姓制度下,他们都极其的愚昧而无知,又甘于忍受苦难和剥削,所以统治极其的稳固。

    就是发展起来有点难,他想要修一条安宁城通往德里的铁路都修不成,至今都还在规划之中。

    “殿下,好消息啊,好消息啊!”

    刘养正兴奋的走了进来,作为宁国的左丞相,他太清楚宁王一直以来都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

    当初埃及运河本来是刘养正率先提出来的,宁王也想要投资,结果到了最后的时候,宁王嫌给自己100万股的投资比例太少了,果断的拒绝了。

    结果这埃及运河股票一路飙升,现在涨到了200多两银子一股,气的宁王一听到埃及运河几个字都要吐血。

    100万股埃及运河股票,价值两亿多白银,这是何等庞大的一笔财富,绝对是宁王这辈子错过的最大的一笔财富。

    每当念及于此,宁王都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这些年来,他靠着奴隶买卖,靠着宁国这边的采矿、搞种植等等,确实是赚了不少的银子,但是加起来也还没有2亿两白银的财富,更何况,很多财富那是根本没有办法兑换成银子的。

    错失了这2亿两银子的庞大财富,可想而知宁王的心情了,肠子都悔青了。

    刘养正对此事实在是太清楚了,故而给宁王看的大明报纸,那都是要把相关的内容给涂掉,免得气坏了宁王的身体。

    “什么事啊?”

    宁王看看刘养正,笑着说道。

    “殿下,大明这边要募集资金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向全大明募集2000万两白银,这可是一个大好的投资机会啊,指不定又是一个埃及运河呢。”

    刘养正将得到的消息说了出来,因为太过兴奋,一下子就忘了宁王的禁忌了。

    听到埃及运河,宁王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看舞蹈的心情也没有了,一挥手,这群天竺舞娘就下去了。

    “南京长江大桥?”

    “这长江上也能够修大桥?”

    宁王想了想说道。

    “是啊,报纸上都说了,这是千古未有之盛举,开天辟地之大事!”

    “长江啊,江面何等之宽,江水又湍急又险,他们竟然要在长江上面修建大桥,而且还有修双层的,上面是水泥公路通行人和马车,下面是铁路用来通火车。”

    刘养正也是点点头说道,说实话,他也是有些难以相信,这才出来多久,这大明都已经开始在长江上面修大桥。

    “这长江大桥能够和埃及运河相比吗?”

    宁王想了想很是心动了,错过了埃及运河股票,这长江大桥似乎好像是不能错过了。

    “臣以为应该是可以的,长江天堑,自古以来都难以跨越,三国有东吴和曹魏划江而治,后又南宋靠长江天险挡住北方敌人。”

    “这长江天险,自古以来都严重的阻碍了南北之间的往来和商贸,如果能够修一座大桥,这和埃及运河也差不多了,更何况是在南京这种地方,江南富庶之地,商旅众多,这以后收过路费肯定不会少。”

    刘养正想了想也是点点头说道。

    “倒是有些道理,也确实是值得投资。”

    “上次错过了埃及运河,这次这个长江大桥是不能再错过了。”

    “电令天津这边,筹集资金,至少也是要买个几百万股。”

    宁王沉思一番,想到埃及运河,他立即下令道,他不想再后悔了,不想再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只能够靠卖奴隶赚点小钱了。

    “是,王爷!”

    刘养正连忙点头,急速的开始去办理此事。

    ......

    天津证券交易所,这天是南京长江大桥股票上市的日子。

    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证券交易所外面的广场上就已经挤满了人,排起了长龙,怀里面带着银票,准备着购买长江大桥的股票,等待着参与这场财富的盛宴。

    “铛~铛~”

    随着钟楼的钟声响起,交易所准时开业,大门一开,早就已经迫不及待股民们一下子拥挤进去,将整个大厅给的挤的满满的。

    新股申购窗口,排在最前面的男子着急的说道:“我要买十万股长江大桥股票。”

    “十万股?”

    周围的人一听,顿时就忍不住惊呼起来。

    一下子能够拿得出十万两银子的人,毫无疑问绝对妥妥的是有钱人。

    “十万股是吧?”

    “对,对~十万股!准备着以后留给后辈子孙用。”

    “好,请付银票~”

    交易很快,因为证券交易所这边只收银票,相应发行的股票也有1股面值、10股、100股、1000股和最大的一万股的股票,分别用来给不同的投资群体。

    “你好,我买300万股长江大桥股票~”

    第二个人一开口,大厅顿时就一片惊呼,张口就是一百万股,拿出一百万两银子,这财大气粗啊。

    “我们是宁国商行的~”

    那男子见大家惊呼,也是笑着拱手向大家敬意。

    “哦,原来是宁王的人啊,这就难怪了。”

    “这宁王也跑来和我们抢这个南京长江大桥的股票?”

    “这要是多来几个藩王的话,那到时候这股票岂不是没有我们的份了?”

    “可不是嘛,这宁王财大气粗的,一来就是三百万两银子的股票,再加上那些大财主,我们还能够剩下多少啊。”

    “是啊,是啊~”

    “原本以为2000万股,多少也能够买到一些,现在看来就未必了。”

    众人得知是宁王的人也是忍不住纷纷议论起来,宁王一个人一下子就买走了三百万股,也给其他人造成了一些焦虑,生怕自己购买不到股票。

    长江大桥的股票在快速的发行,销售的速度非常快。

    因为有了电报的缘故,故而消息也是能够很快就传播整个大明,乃至传到海外的藩国和殖民地去。

    很多海外的藩王、殖民商行,他们没有什么太好的投资渠道,手中的银子拿着也是拿着,这次遇到了机会,又有电报,可以快速的筹集资金,电令在天津的办事人,所以也是纷纷前来投资大明的股市。

    宁王一口子就买了300万股,楚国虽然没多少钱,但也买了五十万股,还有西洋联合商行这边也是一口气买了100万股。

    连在缅甸的张氏兄弟,他们也是投资了100万股,再加上其它大大小小的藩王、殖民地之类的。

    转眼间,长江大桥的股票就卖了一大半。

    接下来,大明本土的这些投资者也是开始发力了。

    要是有钱,那肯定还是大明本土的这些人更有钱。

    数不清的工厂、作坊、商行,新兴的资本家、传统的权贵、士绅、地主之类的。

    以前信息不畅,天津股市的投资者还大多数局限于京津地区的人,现在有了电报,大明第一银行这边也是开通了电汇的功能,只要在一个城市存银子进去,在另外一个城市就可以取出来,极大的方便了交易和流通。

    同样也是让天津股市越来越火。

    来自大明各地的投资者都有很多,大家对股票这种东西,尽管还不是很熟,但报纸上时常有报道,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有了更多的投资者,天津的股市就变的更加的火红起来,股票都在持续的上涨,同时像铁路这种大项目募资也是变的更加容易起来,因为已经可以吸引全国的有钱人来投资了。

    甚至于连藩属国朝鲜、倭国以及周边暹罗、苏禄等国的人都会到大明来投资股市。

    财富放在自己家里面可能并不牢固,但是放在大明这边却是无比的安全,大明人讲信誉,再多的银子放到大明的银行里面都不用担心出事。

    但银行的利息毕竟还是很少,股市暴富的消息也是让大家心动不已,自然而然投资的人就会更多。

    “我要买1000股南京长江大桥股票~”

    “我买1000股长江大桥股票~”

    长江大桥的股票在有序的售卖认购之中,然而仅仅不到三个小时,证券交易的工作人员就正式宣布,南京长江大桥的股票已经全部认购完毕,销售完毕,如果想要投资的,只能去购买流通市场上的股票了。

    “我去,就卖了?”

    “两千万股,两千万两银子?”

    “这才不到三个消失而已就募集到两千万两银子了?”

    后面的人一听,顿时就炸锅了,这速度也太快了,大明人实在是有钱!

第1658章,钱流通的重要性

    “呜呜~”

    南下的火车上,刘晋正看着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沉思之中。

    “真是出于意外啊,本以为2000万两白银可能募集不到,到时候还要太子来出银子,谁知道竟然如此顺利就募集起了足够的资金。”

    “而且还竟然不够卖,很多没有买到股票的还闹了一场。”

    “看来是大明股市的火爆,让投资显得有些不理智了,南京长江大桥投资大,收益缺不大,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埃及运河相比,但依然还是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连海外的藩王都大量的回来投资。”

    “还有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天津的股市一直在持续上涨,这肯定是和电报的出现有关,有了电报,各地之间的信息往来更加便捷快速,甚至于连银行这边有了电报之后,财富的流转都变的更快了。”

    “这样也好,大明的基建这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铁路需要修建,有人愿意投资,那到时候铁路的修建方面就可以更快,至少来说是不缺资金的。”

    “这银子与其让那些地主老财埋在地下,还不如拿出来投资基建,这样才能够更快的促进大明的发展。”

    想到这里,刘晋也是露出了笑容。

    自己搞出银行、证券交易所来,那自然是为了将大明闲散的资金给集中起来办大事,这银子放在地窖里面,它就是一个疙瘩,没有任何的价值,既不能又不能喝的。

    但是将它使用出来就不一样了,钱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资金不断的流转,工厂、商行、作坊、铁路、公路、港口、水库、堤坝等等都可以用钱修建起来。

    这些可都是大项目、大工程,很多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于促进大明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且这些大工程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就业,需要用到的人很多,带动就业,创造财富,整个国家的财富就可以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另外也还看促进技术的发展。

    就以这次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来说,它对于大明的建筑工程技术绝对是一个巨大挑战,如果能够建成南京长江大桥,那么再建其它的桥梁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和难度了,建一座大桥足以将大明的桥梁建筑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以前,大明的这些地主老财有钱人,那都是喜欢建地窖,然后将银子、金子什么的堆的满满的,甚至于还将金子、银子融成砖用来建墙、建房子。

    整个社会的财富不断的聚集到他们的手中,然后又被他们给埋到了地下面,结果就是社会上的银子、金子永远都非常的稀缺,货币在不断的增殖,同时又极度缺乏流通性。

    钱一旦缺乏流通性,它事情了它的作用和价值,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问题,底层的老百姓一直穷苦不堪,社会创造的财富永远都是靠那一亩三分地,而朝代也往往逃不出三百年的轮回。

    所以刘晋清楚的知道必须将大明地窖里面的那些银子给弄出来,让它在社会上不断的流通,这样大明的经济才能够真正的激活。

    否则,即便是从海外殖民掠夺再多的金银财富回来,这些金银也会马上被埋到地下面去,对于大明的经济依然没有任何的帮助和发展。

    现在天津证券交易所股市火爆,这也是一件好事,可以将地主老财们的钱都给弄出来,拿着这些钱,做什么都可以,搞基建也好、建工厂也罢,那也都是起到作用了。

    大明的经济能够迅猛的发展起来,银行和股市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现在正在修建的铁路,几乎每一条铁路那都是通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到资金,动辄几千万甚至于上亿两银子的铁路工厂。

    如果没有证券交易所,单靠大明官府或者是民间商人自己来弄的话,恐怕到现在,大明也修不起几条铁路。

    但有了证券交易所就不一样了,工部这边年年都在批准新的铁路线路,年年都有铁路开工,从最早的京津铁路,到京西铁路、京辽铁路、津南铁路到现在开始开工的南沪铁路,沪杭铁路、赣粤铁路、开武(开封到武昌)铁路等等。

    所有的这铁路,投资浩大,而且还都是大明的铁路干线,等到这些铁路建成了,那就基本上可以形成一张覆盖大明的铁路网络。

    如此浩大的铁路工程,需要的银子都用亿来计算的。

    没有证券交易所,根本想都别想。

    朝廷这边虽然现在有钱,但花钱的地方也很多,每年的基建预算都是有固定比例的,而且还要分成水泥公路、堤坝、水库、港口、码头等等,铁路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至于民间,如此浩大的铁路投资,有几个人能够玩得起,即便是刘晋这样的财神爷,恐怕也建不起几条铁路的。

    所以还是要依靠整个国家的力量,通过证券交易所的方式,将股份拆分成无数股,你出一点,我出一点,庞大的资金很快就可以筹集到,再大的项目也是可以办的起来。

    这一点和后世是不太一样的。

    后世主要是通过放水来搞基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货币贬值将财富集中起来搞基建,其实说到底还是集合整个国家的力量来搞基建,因为放的水,最终还是老百姓来承担,当然,基建搞好之后,享受到便利的也是老百姓。

    总归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想办法集中起力量来办大事,将钱给弄出来,让它不断的去循环,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唯一的不同就是大明户部这边既拨款,同时也跟着享受投资之后带来的回报。

    以铁路来说,基本上都是户部这边出大头,占主要股份,这铁路运营之后产生的收益,同样也是按照出资比例来分配的,户部每年都可以从这些庞大的基建当中分到不少的银子,甚至于这笔钱还越来越大,占比也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户部有钱不断投资基建,基建有回报了,户部也可以继续投资。

    当然还是要看投资的回报率,好的铁路线路当然是可以盈利的,但有些铁路线路是很难盈利的,就像后世的高铁,真正赚钱的就只有那么一两条,其它铁路线路都是亏本在运营,至于说收回投资,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但即便是亏本,有些事情也依然还是要去做的,因为在国家层面,看的根本就不是盈亏的问题,而是巩固国家,带动一个地方发展的问题。

    “或许该和后世一样,在户部之下,专门成立相关的国营企业和商行来做这些事情。”

    想到这里,刘晋又想起了后世的那些国企之类的,顿时又忍不住摇摇头。

    想想还是算了吧。

    现在大明的模式已经相当的可以了,公私结合,私人管理运用,公家监督,这种模式也挺好的,可以充分保证大家的利益,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发展。

    “老刘,这还是我第一次下江南呢,听说自古以来江南多美女,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刘晋的对面,朱厚照竟然在想着江南美女的事情,让刘晋也是一阵无语。

    你好歹也是个太子,是大明的储君,后宫里面的女人已经很多了,这江南的也好、北方的也罢、西域的、南云省的,朝鲜、倭国的,你什么女人没有,竟然还不知道,真是不知道说你什么好。

    “殿下后宫里面不是有江南选上来的秀女吗?”

    刘晋无语了,难怪历史上这货会生不出孩子,指定是太早接触了,又太过沉迷其中,故而生不出孩子来。

    也就是自己穿越了,弘治皇帝听了自己的一番话之后硬是将他关到了十八岁,真正成熟之后才放出来,不然还会走上历史的老路。

    “我哪里知道谁是江南选上来的,脱光了不都差不多嘛。”

    朱厚照撇撇嘴说道。

    “.......殿下,这次陛下让你来江南可不是为了找女人的。”

    刘晋再次无语了。

    “我知道,我就是这样说一说,放心吧,我不会忘了大事的。”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觉得索然无味,跟刘晋聊这方面的事情果然是聊不到一起,他就两个老婆,气管炎的人,他哪里会懂这些。

    刘晋看看朱厚照,那是一脸的不信。

    只是希望他这次不要祸害太多姑娘,他的女人已经够多了。

    这次前去南京,自然是为了主持南京长江大桥的开工仪式,同时视察下江南这边的水患情况。

    今年江南遭到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水灾,北方则是大干旱,弘治皇帝对此也是非常的重视,故而也是派遣了刘晋来南京,顺带着也让太子朱厚照南下去看看,视察下民生。

    看看这江南遭遇洪灾之后,老百姓的生活是否受到了太大的影响,会不会有太大的困难,需不要朝廷这边给予一些支持。

    弘治皇帝是爱民如子,时刻牵挂黎民百姓。

第1659章,萧条的南京

    南京火车站,王守仁以及南直隶的诸多大员,还有南京六部的官员全部到齐,正耐心的等待朱厚照和刘晋的到来。

    太子殿下第一次来南京,这对于整个南直隶来说那都是一件大事。

    因为这一次太子朱厚照代表的弘治皇帝,代表天子来江南巡视,收到消息的江南各级官员,南京六部尚书、侍郎等等,那是激动万分,提前就进行了诸多的准备。

    除了朱厚照,刘晋毫无疑问也是值得他们如此欢迎的。

    天子身边的红人,内阁大臣,而且还是三十多岁的人,未来当首辅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而且即便是现在,内阁的事情大部分也都是刘晋在处理,刘健和李东阳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喝茶。

    刘健是老了,已经八十了,都在寻思着回乡养老的事情了,李东阳是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请假,这事情自然就基本上落到了刘晋的身上。

    刘晋一直以来那都是实干派的官员,喜欢革新,这才当内阁大臣没有多久,又弄出了一番新的奏疏制度。

    请安、问好、拍马屁的奏疏一律不得写上来,写一次批评,写两次给你换到边疆去当官,要是还敢写第三次,直接给罢官。

    写的奏疏要直言要事,别和懒婆娘裹脚一样,弄的又臭又长,别引经据典,卖弄自己的那点文采和学识,有事讲事,别浪费内阁和天子的宝贵时间。

    如此一番严厉的规定之后,现在大家写奏疏都不太敢写了,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尽量就不要写奏疏上去。

    为此刘晋自然是少不了又受到了一波弹劾与攻击,说什么刘晋堵塞言路,蒙蔽圣听,把持朝政之类的。

    可是偏偏弘治皇帝对刘晋信任有加,所有弹劾刘晋的人都遭到了贬斥,大家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老老实实按照刘晋所说的来办就是了。

    同时大家也都知道,这位刘阁老可是得罪不起,也绝对不能得罪的人,这次来南京,自然是要好好的接待一番,免得回去之后给自己穿小鞋。

    真正能够理解刘晋估计着也只有王守仁了。

    相比起其他官员来,他是显得最轻松的一个。

    他和刘晋相识多年了,也是很了解刘晋,刘晋虽然在做事方面规矩很多,但那也是为了朝廷,为了提高官府的工作效率,至于刘晋自己个人,一向都是随和的很,没什么讲究的。

    真正让王守仁忧心是南京现在的局面。

    因为前年冬天的那件事情,南京的经济是遭到了重创,已经连续两年断崖式划破。

    从南京税务衙门这边征收的税收就可以知道,整个南直隶各地的税收都有所增长,特别是淞沪这里,增长最是迅猛。

    仅仅今年,淞沪这边收到的税银已经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贡献了大明十分之一的税收,已经远远超过了南京,成为了大明仅次于天津、京城的第三大城市。

    可是南京这边呢,在弘治十二年的时候,南京还是大明排名第三的大城市,税收方面,一年可以收到超过七千万两白银。

    然而短短两年的时间,南京的经济陷入寒冬,税收断崖式下跌,今年一年,南京这边的税收总额还没有超过三千万两白银。

    要知道现在都已经快要入冬了,也没剩下几个月了,这税收连淞沪的三分之一都没有,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尽管王守仁是南直隶布政使,整个南直隶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南直隶一直以来都是大明的税赋重地,江南之地,富庶无比。

    随着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展,再加上这里有长江水运、京杭大运河以及发达便捷的海运,同时又开通了铁路。

    这南直隶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特别是淞沪的带动下,发展极其的快速。

    南直隶也是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特别是税收方面,经过了王守仁接连的打击,江南地区的税收工作比起以前来好太多了,税好收了,也收的更多了,更规范了。

    可是南京的事情,还是让他的这份政绩显得黯然失色。

    南京一直以来都是大明有名的大城,以前还是大明的国都,然而现在却连淞沪都比不上了,甚至于现在两广的广州、南洋的月牙城、河南的开封等都发展极其的迅猛,大有追赶南京的趋势。

    在这样下去的话,这南直隶以后可能要将首府迁到淞沪去了。

    “来了,来了~”

    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将王守仁的思绪给拉了回来。

    众人看向远处的铁路,一辆火车正在缓缓的朝车站驶来。

    “呜呜~呜呜~”

    火车在阵阵汽笛声中缓缓的停下来。

    一脸兴奋的朱厚照以及面带微笑的刘晋走下火车。

    朱厚照一身明黄色太子服,头戴金丝冠,明黄色的衣服上面绣着金龙;至于刘晋,一身绯红色官袍,衣服上绣着仙鹤,一看就知道是正儿八经的一品大员。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南京六部官员、王守仁等人一见,顿时就齐刷刷的向朱厚照行礼。

    “免了,免了~”

    朱厚照挥挥手,他一向对这些繁文缛节比较烦。

    很快,大明太子殿下浩大的队伍就浩浩荡荡的使出南京火车站,也是让南京这里的所有人很快就知道了,大明太子殿下前来南京了。

    朱厚照这次来南京,任务很多,支持南京长江大桥的开工典礼,还要去孝陵祭拜大明太祖皇帝,以往都是每年派英国公或者是驸马都尉什么的来祭祀,但这一次朱厚照竟然来了,肯定是要去祭拜一番的。

    还要视察江南水灾灾区,将天子对老百姓的关心传达下去,最后还要去淞沪这边视察一下,看看淞沪这边的发展情况。

    当今太子殿下抵达南京的消息也是让整个南直隶和南京上下都兴奋起来。

    已经很久没有天子或者是太子来南京了。

    自从大明的京师搬迁到了北京,这南京的地位是一天不如一天,南京六部都是成了养老院,来这里当官的那都是没有前途,没有未来,等着混吃等死的存在。

    上一个来南京的天子还是宣宗皇帝,从哪以后,再也没有天子或者是太子来南京了,这让南京和南直隶的老少爷们心里面其实很不是滋味。

    本来这大明的国度是南京,没有迁都前,这南京就是大明最大的城市,大家也都能够跟着享受到诸多的好处。

    可是一迁都,南京的地位就下跌的十分厉害,爹不疼妈不爱的。

    到了现在,天津和淞沪都超过南京了,后面还有好几个城市在追赶着南京,指不定在未来就要超过南京了。

    但更让人难过的是现在的南京,非常的萧条。

    原先有着庞大的工业区,成千上万的工厂,每年上百万人来南京这里务工,带动了南京方方面面的发展。

    城市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什么生意都特别好做,房价也是不断的上涨。

    可是这两年,大量的工厂倒闭或者是迁移到了淞沪去了,没有人来南京务工,很多的地方都变成了一片废墟。

    以前繁华热闹的街道变的无比萧条,没有什么人,房价那是一跌再跌。

    两年前南京的一套房子要一千两银子,可是现在,即便是卖100两银子一套都没有人要,这让无数的南京买房的人哭都没地方哭。

    这其中的失落感,巨大的对比,让南京人极其的渴望能够有所改变,希望能够再回到以前去,回到两年前去。

    而太子殿下的到来,给整个南京带来了希望,大家都渴望这南京这边能够因为太子的到来而重新发展起来。

    当然,也希望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来慢慢改变南京的现状,让南京重新恢复发展。

    四轮马车行驶在南京的大街小巷。

    刘晋透过车窗仔细的看着这里的一切。

    即便是经过了南京本地官员临时所做的表面工作,经过了一番的粉饰,刘晋依然能够看的出来。

    南京比起两年前自己来的时候,确实是要萧条的太多了。

    接到上面的店铺,很多都是关闭的,连招牌都没有,酒楼、茶楼上面的窗户都是关闭的,显然是什么人。

    还有沿途经过的一些地方,能够看到烂尾的房子,只建到一半就停下来了,经过工厂区的时候,尽管工厂的大门被挡住了,但是刘晋还是能够看得出来,这些工厂已经荒芜许久,杂草丛生。

    工厂里面安静无比,根本就听不到任何的轰鸣声,还有一个个高高竖立的烟囱,里面都冒不出烟来,能够看到燕子在上面筑满了巢,时不时还有成群的鸟儿在上面停留,飞来飞去。

    即便是车队进入到南京的老城区这里,也能够看得出来,老城区这里也变的萧条无比,有气无力做着买卖的店家;很多房屋都是空,很多人跑去淞沪这边做事了。

    “或许该去秦淮河上看看,看看哪里的花船数量是不是也减少了。”

    刘晋看着这一切,尽管了南京本地官员的粉饰都已经如此萧条了,足见南京现在确实是太衰败了。

第1660章,滚滚长江东逝水

    南京,刘晋下榻的金陵大酒店。

    刘晋和王守仁正喝着小酒、看着如今萧条的金陵城。

    “刘晋,你一向足智多谋,帮忙想想办法吧,这金陵再这样下去的话,恐怕到时候就会变成极其普通的一座城市了。”

    王守仁看着外面,说实话,他对于金陵现在的形势也是忧心忡忡。

    大明正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期,大明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迅猛的发展之中。

    京津就不用说了,淞沪这才多少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了大明第三大的城市,西域这边的伊犁规模也是越来越大。

    湖广的武昌、江西的南昌、广东的广州、南洋的月牙城、河南的开封,这一个个城市都在快速的崛起,发展迅猛。

    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南京不仅仅没有发展,反而在飞速的倒退,再这样持续下去,估计着再过上几年的时间,南京就真的没有任何地位了。

    城市的发展,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时期,那就必然会跟不上,一步落后就步步落后,更何况,南京现在所拥有的诸多优势在逐渐的被淞沪所取代。

    淞沪海河运输都极其的方便,交通地理位置极其的重要,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商旅现在都选择到淞沪去而不是来南京来。

    以前还可以说靠着秦淮河的漕运来支撑,但是现在漕运已经没落,正在兴起的是海运,新型的蒸汽大轮船一艘都可以顶你好多艘漕运船,再加上铁路的修建,粮食的运输并一定需要依赖漕运,漕运地位都在逐渐下降,南京也别指望能够好到哪里去。

    “变成一座普通的城市不好吗?”

    刘晋看看王守仁,想了想说道。

    “但金陵它终归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啊。”

    王守仁感叹一声道,这里是六朝古都,是大明的旧都,在这里甚至于还有完整的六部建制,天子甚至于直接移到这里就可以另起锅炉,这是其它城市所根本不能比的。

    “一切皆有因有果,金陵发展不起来,其它城市就可以发展的更好一些。”

    “对于我们整个大明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人口短时间内就那么多,你金陵人多了,其它城市就少了。”

    “你金陵人少了,其它城市人自然就会更多一些。”

    “江南这些大家族、大商人、大士绅们终究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

    刘晋对此倒是完全无所谓的样子,反正水都在池子里面,你金陵没人就没人吧,人到了淞沪这边去了,淞沪的发展就可以更快一些。

    后世一些大城市为什么要出台政策吸引大学生去落户就业,其实还不是为了抢人,终归来说,有人才有一切,如果连人都没有了,其它什么都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听到刘晋的话,王守仁顿时就无话可说了,事实上也正如刘晋所言。

    金陵这边不行了,周围的苏州、扬州、淞沪、杭州之类的倒是发展的更快多了,大量的工厂都迁移到这些地方去了,务工的人也都往这些城市走了。

    对于大明来说,金陵的兴衰根本就无关紧要。

    可是对于金陵人来说,金陵的衰败那就是切身的利益。

    这里的房子以前多值钱,现在便宜都没人要;以前这里是很好找工作的,大大小小工厂成千上万,随随便便都可以找个不错的工作,还可以做点小买卖之类的;以前的时候金陵热闹非凡,每到夜晚的时候,不仅仅秦淮河灯火通明,那是吃烧烤的夜市、商业街同样热闹非凡,然而现在,连秦淮河的花船都开去淞沪了。

    两人吃完了东西,随即也是坐上了四轮马车前往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江边地区。

    “长江大桥就是计划从这里修往对岸,这一段地区水流平缓、地质结构稳定、再加上周围还有大片的空旷地带,能够很好的将桥梁给升高。”

    来到长江边,王守仁也是详细的向刘晋介绍起为什么要选址在这个地方。

    刘晋也是仔细的听着,结合脑海中的记忆,感觉这处选址的地方和后世建桥的地方差不多,再看看眼前的长江,江面开阔、烟波浩渺,时不时有一艘艘船只东来西往,也有一艘艘渔船在上面撒网捕鱼。

    “嗯?”

    “竟然有江豚?”

    “拿望远镜来~”

    原本看着江面的刘晋突然间看到江面上有一群正在追逐喜水的江豚,顿时就来兴趣了。

    这东西在后世那可是病危的动物,数量极其的稀少,可能整个长江流域也仅仅只有几百条,后世长江流域的捕鱼实在是太过厉害了,差点都让它绝种了。

    没想到自己来一次江边,竟然还能够有幸看到这种精灵。

    刘晋拿着望远镜仔细的看着江面,一群数量足足有几十米的江豚群正在往长江上游不断的游去,嘻嘻、打闹,可以看得出来,它们的种群数量和质量都非常不错,也足以说明这个时期的长江有着极为不错的生态环境。

    这可是极其难得。

    后世的长江不仅仅水量大量的减少,长江里面的鱼类也大幅度的锐减,连鄱阳话和洞庭湖都要干涸了,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

    到了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不得不实行全面禁渔,这才慢慢的恢复了一点元气,但依然还是很难恢复到以前的生态环境去。

    “这是江豚,味道极其的鲜美,我让人给你安排。”

    见刘晋对江豚感兴趣,一旁的王守仁也是说道。

    “不要,不要~”

    “你不觉得它们是长江的精灵吗?”

    “多么可爱,多么自由的生灵啊!”

    “这长江啊,以后要定期禁渔,不能大肆的过度捕捞,否则我们的后辈子孙们要是看不到这些精灵的话,那岂不是一种遗憾。”

    刘晋一听,顿时就赶紧说道。

    这个时期的人还真是让人无语,什么都吃,也不怕吃光、吃绝种了。

    这长江可是有很多珍贵物种,江豚、江鲟、扬子鳄等等,在后世基本上都让人给弄的差点灭绝了。

    “啊~”

    王守仁一听,他也是傻眼了。

    刘晋这脑袋到底在想一些什么,这水里面的鱼不就是用来吃的吗?

    什么精灵,还要说定期禁渔,真是搞不懂刘晋的脑袋到底再一些什么东西。

    江豚这种东西,渔民时常都有捕捞,在南京这边也是一道家常菜了,甚至于还有更多种类的鱼呢,这都不算什么。

    “啊什么?”

    “回头我就向天子奏明此事,我大明所有的江河都要定期禁渔、休渔,不能过度捕捞,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刘晋撇撇嘴,这个时期的人当然还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进行保护。

    大明人也才刚刚吃饱,要是换成以前,别说什么江豚了,即便是后世的国宝让人捕抓到了,那也是逃不了一锅炖的命。

    当然了,现在大明是地广人稀,大量的人口从本土迁移到世界各地去,很多深山老林地区的人都迁移了出来,连云贵川地区都有大量的人迁移出来。

    这样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人少了,对自然的破坏就更小了,未必就一定要实行特别的保护,这自然环境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该保护的还要保护,正因为大明现在有这个条件,那就更应该好好的保护起来,反正现在也不愁粮食,也不愁土地,不愁资源,适当的保护起这些珍贵的资源,那也是给后世子孙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原来如此,这是出自《孟子》里面的思想吧,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王守仁仔细的想了想说道。

    “就是这个意思,禁渔、休渔也是为了长久的生计,为了后代子孙也能够看到长江之中的这些精灵。”

    刘晋笑了笑点点头,随即也是在长江边这边随意的走动起来。

    看看眼前的长江,很快刘晋就想起了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啊~”

    刘晋忍不住念了起来。

    眼前的长江,古有三国的曹操望江叹息,后有伟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评千古帝王,不知道有多少雄才大略者对它感叹,也不知道有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吟诗弄词。

    “刘公,好词啊!”

    一旁的王守仁一听,顿时就忍不住眼前一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妙啊,妙啊,此文足以流传千古!”

    “咳咳~咳咳~”

    刘晋一听,顿时老脸一红,这抄袭他人的诗词真是有点丢人。

    “刘公,有没有下阙?”

    王守仁却是看不出刘晋的不好意思,仔细的品味,想了想又问道。

    他觉得刘晋这是看长江有感而发,诗兴大发,故而写了此词。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刘晋老脸更红了,想了想,既然抄袭了那就干脆抄袭到底算了,走几遍就念出一段,也是将这首大名鼎鼎的《临江仙》给念了出来。

第1661章,长江大桥开工

    “此文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荡气回肠,既有淡泊宁静之感,又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短短几十字揭露出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于其中的永恒价值,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历史兴衰之感、人生浮沉只慨。”

    “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既有唐代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感,又有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

    “妙啊,妙啊!”

    王守仁仔细的回味着刘远念出来的词,回味之后,也是忍不住大加赞赏起来,对刘晋也是忍不住再次刮目相看。

    一直以来虽然对刘晋很是佩服,在治国之道上面,刘晋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刘晋大力兴办教育的高尚情操,也是让王守仁很敬佩。

    没想到刘晋竟然还能够写出如此荡气回肠的诗词来,实在是让人钦佩。

    “咳咳,咳咳~”

    “过奖、过奖了!”

    刘晋的老脸都红了,希望这以后杨慎不要找自己来要版权费就好了。

    很快,刘晋所作的《临江仙》就飞速的传播开来,这江南之地,读书人很多,自古以来就喜欢玩诗词歌赋之类的。

    对于有才学的才子,那也是相当的追捧。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等吴中才子,尽管考功名上那是屡战屡败,但因为有才,故而一直以来也是被人追捧,他们的字画即便是在这个时期,那也是很值钱的。

    刘晋的大明,早就已经传遍了大明的大江南北,状元郎、内阁大臣、高人子弟等等诸多的光环在身。

    现在这首词一出,顿时就惊艳了整个江南的读书人,很多郁郁不得志的才子更是感同身受,顿时间就觉得仿佛遇到了知音一般。

    一时之间,有大量的才子纷纷星夜兼程的赶往金陵这边,想要一堵刘晋的风采。

    只是刘晋是一个大忙人,哪里有空去理会他们。

    几天之后,长江岸边,伴随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上千人聚集在江边,同时也在江边搭建起了一个祭祀台,用来祭祀长江里面的龙王和河神。

    这个时期的人对此还是非常迷信的,往往在重要项目开工的时候都会有一番庆祝、祭祀的活动。

    当然,这个传统其实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后世做工程的都知道,在修大桥、挖隧道之类的时候,往往都要杀猪、杀羊来祭祀一番,祈求一切顺利。

    在大明这个时期,大家对此就看的更重了,有很多忌讳的东西。

    开工的日期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时辰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连献祭给龙王、河神的贡品都极有讲究。

    有三头牛、六头猪、九头羊,至于鸡鸭鱼、酒之类的就更多了,总是就是一个意思,要表达出对龙王爷、河神的足够尊重。

    “吉时已到!”

    “请太子殿下祭文!”

    整个开工现场,南京这边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部到齐,看过去的时候,一片红色的海洋,南京这边有六部,级别那都是很高的。

    朱厚照身穿太子服,一身明黄色的蟒袍,金丝冠,此时此刻也是显得极其的严肃,手持一祭文一步步登上祭台,随即大声的朗诵起来。

    “臣朱厚照禀告上天,今我大明为南北长江之往来,开千古之先河、建万世之基业.......奏请上天庇佑一切顺利,请江河之神灵予以方便......”

    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上天,现在大明为了便捷南北长江的交通往来,要在这长江上面修建大桥,希望上天能够抱有一切顺利,同时恳请长江里面的龙王啊、河神啊之类的给予方便,不要怪罪什么之类的。

    其实也就是古人很相信这个东西,天子在上天面前那都是臣子,要恭敬、要崇敬,做什么大事那都是要先向上天禀告,祈求获得准予和庇佑。

    对于长江里面的神灵也是给予尊重,请他们行方便之门,不要怪罪,不要闹事,让大桥顺利建成,年年都有祭祀,年年都有供奉的什么的。

    “嗯~”

    “有太子殿下亲自来向上天禀告,请求江河神灵行方便的话,这大桥肯定能够顺顺利利的建成。”

    “是啊,是啊~太子殿下就是未来的天子,是代天守牧天下黎民百姓,那是上天之子。”

    “有他来祭祀的话,自然是一切顺利。”

    “那是当然,纵然是江河里面的龙王爷和河神,那也是要听话的。”

    随着朱厚照这边将祭文给念出来,然后郑重的将祭文扔进大鼎里面焚烧,刘晋也是能够听到周围的人在哪里纷纷点头。

    古代对这个太相信了。

    别说是在长江上面建大桥了,即便是京津地区建一栋大楼,那都是要选择吉日吉时进行开工,开工前同样要杀猪宰羊的进行祭祀。

    这开历史的先河在长江上面建大桥,举行如此隆重的祭祀和开工仪式,那也是非常正常和有必要的。

    甚至于现在太子亲自来向上天禀告,同时向长江里面神灵借方便,这也是让所有人都更加有信心了,觉得这个大桥必定可以顺顺利利的建成。

    还有什么祭祀比太子来祭祀更有用?

    要是换个普通人来祭祀主持开工典礼的话,大家心里面可能还不踏实,觉得份量不够的话,龙王爷和河神未必会给你面子。

    如果太子没来的话,这就要刘晋上去了。

    刘晋是状元郎,是天上的文曲星,他来的话,也是管用的。

    但太子来了,自然是最好的,大家的信心都增加了很多。

    “献祭!”

    很快,祭文烧完,伴随着一声令下。

    三头牛、六头猪、九头羊以及大量的祭品、贡品也是纷纷的被投入江中。

    看着这一幕的刘晋那是及无语也不好出来说什么,这是传统,虽然有些迷信,但还是要尊重,而且进行了祭祀能够让人更加安心,这也是很划算的事情。

    南京长江大桥的投资实在是太大了,4000万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能够顺顺利利的建成,那自然是千古佳话,要是出什么问道的话,事情可就大了。

    献祭完毕之后就开始正式动工。

    只见大量的蒸汽机带动的机械开始转动起来,伴随阵阵的汽笛声,滚滚的浓烟冲天而起,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开历史之先河啊,在长江上修建大桥,从此以后天堑变通途,南来北往就方便多了。”

    看着眼前贩卖的工地,再看看宽阔的江面,烟波浩渺,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要好好祭祀一番了。

    古人对于天地是无比敬重的,纵然是帝王,那也是要称自己为臣,崇敬无比。

    这主要还是因为感受到了天地的浩大和自身的渺小,故而才会慢慢的形成了这样的崇敬,眼前的长江,它大明最大的河流,又长又宽,浩浩荡荡。

    在这样的大江大河上面建桥,这确实是一件千古壮举。

    “走吧,走吧,去苏州、扬州看看,视察下哪里的灾情,然后再去淞沪,听说这金陵的花船都跑淞沪去了。”

    朱厚照却是显得没有太多的兴趣,这几天他也比较忙,忙着去孝陵祭祀明太祖,为此还不得不禁欲了几天的时间,因为这样才更加的虔诚。

    没办法,要祭祀自己的老祖宗,规矩就是这样,即便是他是太子,那也是要按照规矩来做,这几天可是把给憋坏了。

    现在又主持完长江大桥的开工大典,他就恨不得现在立即飞到淞沪这边去,去看看这个江南花船到底是什么样的。

    “殿下,那种烟花之地还是不要去,太脏了,会有各种传染病的。”

    刘晋一听,顿时无语了,烟花之地还是别去了,后世螨清就有一个皇帝因为逛青楼得了病英年早逝了,你可别乱搞,不然自己怎么向弘治皇帝交代啊。

第1662章,血吸虫病

    苏州,刘远和朱厚照正微服私访,准备看看江南水患的治理情况。

    今年江南水患,北方大旱,南涝北旱,而且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涝都是属于几十年一遇的那种,持续时间久、灾情凶猛、危害极大。

    江南这边大量的稻田被淹没,直接导致了大幅度的减产,至于北方更惨,长时间的大旱导致北方几省几乎都没有什么收成,最严重的河南大部分地区甚至于都颗粒无收。

    要在放在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纵然是天子和大臣们赈灾有力,恐怕也是要出大事的,不说烽烟四起,饿殍满地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朝廷产粮的地方很多,又通了火车,粮食一车、一车的拉过去,老百姓虽然受灾严重,但不至于没有吃的,生活依然可以的过得去。

    “看来当时这个水灾确实是非常厉害啊。”

    “你看,这个水线都已经到了房屋高了。”

    刘晋和朱厚照来到一处村庄,刘晋仔细的看了看这处村庄的房屋,很快就发现这些房屋上面能够看到明显的被大水浸泡过的痕迹,再看看这个高度,也是大致的可以知道当时水灾的情况了。

    “看来确实是非常严重。”

    朱厚照看了看,也是点点头。

    再看向四周,尽管洪水已经退去几个月了,但是随处都能够看到洪水过后的痕迹,村中的大树,随处可见的淤泥、垃圾还有被洪水冲走的带来的各种东西之类的。

    也能够看到有很多的村民正在清理田地里面的淤泥,准备着明年的耕种,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家家户户都有人的得病,村里老张家的儿子还直接就病死了。”

    “可不是嘛,今年真是流年不利啊,又是大水,大水过后是又是疾病,这还让我们这些老百姓怎么过啊。”

    “老张的儿子不是送城里去治了吗?”

    “哎呦,你是不知道啊,城里面的医馆都爆满了,这十里八乡的,不知道多少人都染病了,医馆的大夫都忙不过来了,死了很多人。”

    “真的假的?”

    “这还有假?”

    “你就看看我们水头村,这十户里面有十户,家家户户都有人得病了,这肯定是大灾过后有大疫,这次,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这时,几个村民扛着锄头一边往外面走,也是一边说道,刚好让刘晋和朱厚照给听见了,两人一听,顿时就脸色大变了。

    “几位老乡!”

    刘晋赶紧喊住几位村民,有礼貌的向几人行礼。

    “两位公子有何吩咐?”

    几个村民一看刘晋和朱厚照,再看看两人身后跟着的众多仆人打扮的侍卫,知道遇到贵人了,也是赶紧礼貌的回道。

    “你们刚刚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人生病了?”

    “而且城里面的医馆也是人满为患?”

    刘晋看着几人问道。

    “回公子的话,确实是家家户户都有人得病了,城里面的医馆也确实是人满为患,还死了很多人呢。”

    李大叔郑重的点点头。

    “都得了什么样的病?”

    “是鼠疫还是什么其它的?”

    刘晋脸色微微一变,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

    一般大旱、洪涝过后都会出现疫情,有些特别严重的往往要席卷很大的一片区域,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这也是在后世,为什么洪水一过就要不断的撒生石灰进行消毒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疫情。

    相比起洪涝灾害来,疫情才更加可怕,无形之中就让无数的人染病,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特别是古代,治疗条件、预防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旦出现疫情,极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无人区,整个范围内的人都被一扫而光。

    历史上欧洲的黑死病大流行,直接夺走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2500万人死在这场瘟疫之下,一座座城市都变成了死城,可谓是恐怖至极。

    “城里的大夫说了,不是鼠疫。”

    “现在还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村里人染病的情况也各有不同,有的是皮肤红肿、充血、水肿、出现大量的红色丘疹。”

    “还有的则是出现了咳嗦、发热、麻疹、肺部灼烧、疼痛。”

    “还有更加可怕的是身上出现一个大肉瘤,起初很小,但很快长到有拳头大小,恐怖无比。”

    李大叔摇摇头,随即也是向刘晋形容起村里面村民患病的症状起来。

    “城里面医馆里面的病人呢?”

    刘晋一边听也是一边紧皱着眉头,这听起来似乎好像没有一丝的头绪,好像是不同的疾病,可是按理说如果是疫情的话,那肯定是一种疫情了。

    “也都差不多是这样,还要一些人腹泻的特别厉害,甚至于还有拉血出来的,有些甚至于精神不正常,总说自己脑袋痛,有什么东西在脑袋里面。”

    李大叔继续说道。

    “这也太可怕了。”

    朱厚照听着脸色都变了,原本还想来江南这边看美女的,现在这里成立疫区,听到这种事情都让人毛骨悚然。

    “走,回城!”

    刘晋顿时就知道事情大了,也是赶紧带着朱厚照回去。

    “殿下,你需要马上回南京,然后回京城去,这里是疫区,为了你的安全,你不能再留在这里。”

    路上,刘远也是对朱厚照建议起来。

    天大地大,谁的命都没有朱厚照的命重要,先不管出现什么事情,先将这祖宗给送回京城才可以省心很多。

    “嗯~”

    朱厚照微微点头,看样子是真的出大疫情了,他也知道轻重,现在可不是耍小性子玩耍的时候。

    “来人,立即发电给南直隶布政使王守仁,让他立即从各地调集大夫前来苏州、扬州等地,准备大量生石灰、纱布、药材等物资。”

    “立即发电给京城,向天子以及朝中诸公汇报此事,请求天子和朝廷这边立即调拨赈灾物资以及人手前来江南。”

    “发电给大明医学院、大明皇家医学院,立即派遣大量教授、医生前来江南。”

    随即刘晋也是开始发布出一条条命令,迅速的行动起来。

    接着也是和朱厚照分开,朱厚照返回南京,乘坐火车回京城,刘晋则是往苏州城走去。

    第一时间内就来到了苏州的各大医馆视察。

    正如村民所言,整个苏州城内的医馆现在都已经人满为患,大量的患者甚至于都已经将外面呢的街道都给排满了。

    刘晋仔细的查看他们的症状,也确实是各有不同,很多人明明很瘦,但却是大着肚子,看起来极其的畸形。

    还有大量的人不断咳嗦、腹泻、胸痛、发热等症状,因为感染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整个苏州城内随处都可以看到这些病人。

    很显然,疫情已经极其的严重。

    “下官陈德拜见刘公!”

    苏州知府陈德得知刘晋来到了苏州,而且还就在城中视察的时候,也是赶紧急匆匆的前来拜见刘晋。

    “陈大人,你自己看看吧。”

    刘晋瞥了眼陈德,指了指医馆外面街道上人满为患的患者说道。

    陈德自然是早就知道苏州这边已经出现了疫情,只是他一直也不是很重视,毕竟现在看起来似乎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的样子,没有出现大量的死亡,只是病患一下子激增了很多而已。

    “刘公,这每次洪灾过后,基本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并不稀奇。”

    想了想陈德也是赶紧说道:“刘公,为了您的安全着想,我看我们还是现在去别的地方吧。”

    “去别的地方?”

    “去哪里?”

    “你是苏州的父母官,这苏州出现了疫情,你一不及时上报,二来还又想远离这里,你这这个父母官怎么当的?”

    刘晋死死的看着他。

    “朝廷三令五申,在大灾过后要注意消毒,注意防疫,要大量的泼洒生石灰来预防疫情,你这个苏州知府有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做?”

    “下官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做,大人可以找人随便问问,当时有在各处大量撒生石灰来的。”

    陈德顿时就急了,现在让刘晋撞见了这事,真的追究起来,不管自己做的合不合格,到时候这头上的帽子是别想保住了。

    “有没有,后面我自会查清楚。”

    “现在赶紧去调集生石灰、去各地调集大夫过来,准备医药材,抗击疫情。”

    刘晋淡淡的看了他一眼,现在不是追究他责任的时候,还需要他来调度整个苏州抗击疫情。

    “是,下官立即去办!”

    陈德一听,连忙擦了擦自己额头上的汗珠,随即也是赶紧去按照刘晋的吩咐办理起来。

    “看这个样子,这应该是江南地区最常见的血吸虫病了,这种病平时就有,但是在洪涝灾害之后就会变的特别严重。”

    “还好,只是血吸虫病,如果是鼠疫的话就真的严重了。”

    刘晋仔细的回想起相关的一些疾病内容,很快就断定苏州、扬州这边发生的应该是血吸虫病,这种病广泛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几省,危害极大,传染性也是很强。

第1663章,流年不顺

    京城尚书房。

    “陛下,黄金洲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帝国又爆发大规模的瘟疫,情况非常严重,大量殷商后裔死亡。”

    李东阳拿着最新从黄金洲这边发回来的电报向弘治皇帝汇报起来。

    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现在都算是大明的藩属国,地位和倭国、朝鲜差不多,只是这两个黄金洲土著国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给天津远洋贸易商行开采黄金和白银。

    他们每年都需要用黄金和白银来建造金字塔用于向太阳神赎罪,以祈求能够宽恕他们的罪孽,让他们能够重新成为太阳神的子民。

    毫无疑问,这还是利用了他们的宗教信仰来达到控制他们的目的,但他们也乐于此,太阳神是他们最高的信仰,他们已经认同了大明人这边的这套说法。

    他们和大明人都是太阳神的子民,只是他们犯错了,冒犯了神明,故而被放逐到了黄金洲,需要赎清了自己的罪孽才可以再次成为太阳神的子民。

    “又出现疫情了?”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黄金洲这边的疫情总是三番五次的出现,而且每次都非常的严重,都要死掉很多人。

    关键是这疫情还好像会认人一样,大明人在这边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可是当地本地土著,别看他们身体强壮、身材高大的,但是往往在疫情之下,竟然会大量的死亡。

    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而已,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这边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次大的疫情,不是天花就是霍乱,又或者是其它什么的。

    这一点上面,还真的跟宣传的一样,他们是有罪的,故而太阳神总是在不断的惩罚他们,而大明人是神明的后裔,受神明的庇佑,所以瘟疫都不会往大明人身上去。

    “陛下,黄金洲这边的瘟疫一直都没有停过,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各自瘟疫往往都是在他们本地土著之中传播,在我们大明人的城市、聚集地却是很少出现,即便是出现了,也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

    李东阳想了想也是说道。

    黄金洲对于大明来说,那是天高皇帝远,离大明也确实是有些远,往来都不是很方便,故而一直以来,大明也仅仅只是占着黄金洲,对于黄金洲这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规划和建设之类的。

    这一点上面,澳洲也差不多是如此,是完全比不上南洋几省,更别说和西域、河中这些地方相比了。

    黄金洲、澳洲,那是属于流放犯人的地方,是冒险者的天堂,是探险家的乐园。

    大明这边不太重视也是正常,相比起其它地方来,黄金洲这边是非常安定的。

    这里有着广袤的肥沃土地,随随便便种点粮食都吃不完,这里还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河里面、海里面的鱼随便捕捞,吃都不吃完,遍布各地的野牛、野羊之类的更是随便狩猎,大家都还不喜欢吃,肉太粗糙了。

    至于威胁,那更是完全没有。

    本地的这些殷商后裔现在已经完全认可和接受大明人,他们相信那一套说法,大明人将他们看成自己人,他们也觉得这似乎好像是很不错的,也认可这一点,再加上他们虽然骁勇善战,但并不具有很强的侵略性。

    宗教信仰这一套又弄出来,对大明人,他们是极为喜欢的,认可彼此的身份,和睦相处,关系还是很好的。

    至于欧洲人,已经完全退出了黄金洲的争夺,根本就不敢来抢夺大明的土地,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威胁和竞争。

    相比之下澳洲这边反倒是还要更威胁一些,因为澳洲本地的土著是黑皮肤的昆仑奴,他们和天生就尿不到一起,大明人也不喜欢他们。

    不过这些澳洲土著,战力低下,也不足为虑,大明在广袤的澳洲仅仅只有2000驻军,有两千驻军就足够了,杀的澳洲的土著只能不断的迁移到更偏僻的荒漠地带去。

    澳洲和黄金洲面积大,但很安全,离本土远,大明人数量少,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多的存在感。

    在大明人的印象中,黄金洲那是黄金、白银矿特别多,想要冒险,想要一夜暴富的可以去这里探险,找黄金。

    此外就是黄金洲北境的人参,质量好又便宜,千河口这里的鱼干好吃又营养,还有北境的鱼干,也是质量很好,价格又便宜。

    至于澳洲,大家的印象中就澳洲的袋鼠肉,据说有滋阴补阳的功效,故而深受欢迎,此次之外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印象了,甚至于还不如一些海外殖民地和藩国的印象深刻。

    “不管如何,毕竟是我们大明的藩属国,能帮的还帮一帮吧。”

    “让大明医学院和大明皇家医学院这边派一支团队过去,协助他们抗击瘟疫。”

    想了想,弘治皇帝还是下旨道。

    “是~”

    李东阳连忙点头。

    这黄金洲的土著,一轮又一轮的瘟疫,要不是大明这边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提供了技术和方法,估计着黄金洲本地的土著可能要死光光了。

    几年前的时候,黄金洲爆发了天花大流行,死了不知道多少人,后来还是在牛痘预防接种的办法下才逐渐的控制住了疫情。

    可是在黄金洲这边,依然还时不时会爆发天花,一些部落直接被天花病毒给扫的干干净净。

    “报,江南急报~”

    这时,有小黄门急匆匆的来到尚书房,将一份电报递上来。

    “什么?”

    “江南苏州、扬州出息疫情!”

    弘治皇帝急速的看完,顿时就说道。

    “你们也看看吧,这时刘晋从江南这边发回来的电报,苏州、扬州两地今年出现了大水灾,现在也是爆发了大规模的疫情,苏州城这里的医馆都已经人满为患了,还要大量的患者甚至于都地方可治。”

    弘治皇帝将电报递给李东阳、刘健、佀钟等人。

    “这水患都已经过去几月了,怎么好端端的突然出现疫情了?”

    李东阳、刘健等人接过电报,急速的看了起来。

    “是啊,这水灾都已经过去几月了,当时没有出疫情,现在竟然好端端的出疫情了。”

    刘健也是觉得很奇怪。

    “不管情况如何,现在最要紧的还是要想办法控制住疫情,同时找到疫情的源头来。”

    “有刘晋在江南的话,倒是让人放心了不少。”

    弘治皇帝想了想说道。

    “嗯,有刘晋坐镇调度的话,确实是可以更放心很多。”

    李东阳也是点点头,刘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做事一向也是雷厉风行、非常的果断,有他在江南主持,这疫情就容易控制的住。

    也幸亏是刘晋在,否则换个人的话,还真是要担心了。

    “立即按照刘晋这边的请求,调集物资、调拨款项、派遣人员前往江南,务必控制住疫情,不能让它传染开来。”

    弘治皇帝思索一番,也是迅速的下旨。

    今年还真是不顺。

    先是旱涝灾害同时在南北上演,现在黄金洲这边闹瘟疫,江南这边又闹疫情,和前些年是真的没办法比。

    所幸的是大明现在有钱、有粮,同时医学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应对起这些事情来的时候也可以更加的游刃有余。

    要是换成十几年前的话,弘治皇帝觉得肯定是够呛,当时国库空穴,要钱没钱,要粮没粮,遇到灾害,也只能够等老百姓自己慢慢的熬过去了,每次都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是~”

    众人连忙齐声的回道。

    .....

    扬州府,刘晋和王守仁正式到处视察,查看扬州、苏州两地的疫情。

    现在也是已经逐步的摸清楚了,疫情在扬州和苏州两地是最严重的,其它地区也有一些,但并不算太过严重。

    “这血吸虫到底是什么?”

    王守仁也是累啊,那边在忙着建长江大桥,这边又出现疫情了,关键是扬州和苏州两地的官员都还不上报,硬是让刘晋和太子给撞到了这事,这才让他给知道了。

    他这个南直隶布政使完全可以被评为不及格,接连出事,还都是江南这边。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用显微镜才能够看到,肉眼是很难看到的。”

    “一般是由于我们人接触到了含有这些幼虫的疫水而感染,这些幼虫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内,然后在人体内寄生,大量的繁殖,进行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危害。”

    刘晋想了想说道:“等大明医学院的教授、大夫来了之后,用显微镜就可以看出来了。”

    “这个东西其实并不是疫情之后就有的,而是在整个长江流域、长江以南的省份都有,甚至于连南洋各省都有。”

    “在平时就会有很多人患上这种疾病,只是不会一下子爆发如此猛烈而已。”

    “之所以现在会大规模的传播传来,也是跟洪灾有关,洪灾过后,极其容易爆发这种疾病,但好在是它的传染需要通过水来传播,想要控制住疫情倒也不难。”

    听到刘晋的话,王守仁也是微微松口气。

第1664章,生活习惯要改

    “刘公,王大人~”

    李安源急匆匆的来到刘晋和王守仁的身边,这一次前来江南的医疗团队就是他带队的,他在抗疫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曾经还率团前往过黄金洲抗击天花。

    甚至于他为了研究黄热病,还亲自前往过非洲这边,对诸多传染性疾病都有着极深的研究,算是大明在传染疾病领域的权威。

    “李教授,情况怎么样?”

    看到李安源,王守仁也是连忙问道。

    “情况还算乐观,尽管扬州、苏州两府的情况特别严重,有大量的病人患病,但是这种血吸虫病,它的传染性不算太强,只要不接触疫水就不会被传染,倒也不需要封城、封路等紧急措施。”

    “但血吸虫病并不仅仅只是苏州、扬州两地有,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区都广泛存在。”

    “平时虽然没有大规模的爆发,但也危害极大,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死在这种疾病之下。”

    “而且目前,我们还没找到能够有效治疗血吸虫病的方法和药物,换上此种疾病的病人,我们现在也只能够祈求他们自己能够挺过去了。”

    李安源一边说也是一边直摇头。

    “真的就没有办法治好吗?”

    王守仁一听,眉头深深的皱起。

    现在从扬州和苏州上报上来的数据来看,两地有几十万人感染了这种血吸虫病,如果真的没治的话,那意味着有大量的人会死于这种疾病之下。

    “目前来说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无论是《千金方》、《神农本草经》还是《肘后方》、《三因方》等古籍,还是现在编写的诸多医书,我们对这种血吸虫病的研究都太少了。”

    “主要是以前这种血吸虫病没有大规模的爆发,或者是即便是爆发了,也没有受到重视,故而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它的研究太少了。”

    李安源无奈的摇摇头说道。

    “嗯,这样吧,我让大明日报这边报告和刊登此消息,同时向天下群医求援,看看有没有一些大夫知道好的方子和办法来治疗这些血吸虫病。”

    一旁的刘晋想了想也是说道。

    整个南方好几个省,血吸虫病既然广泛存在,说不定就有大夫对此有研究,摸索出了有效的方子和治疗办法。

    “这倒是一个好办法,现在又有电报,如果真有好的方子和办法,我们也能够很快就实行起来。”

    李安源一听,顿时眼睛都亮了。

    现在的交通和信息都非常的通畅,前几天他还在京城,但是现在人都已经到了江南这里来了。

    消息通过电报一传到京城,命令就下达到了他这里,他也是马上马不停蹄的就组建了医疗团队前来了江南。

    通过乘坐火车,短短两天不到的时间,他就抵达江南这边了,这效率和速度,那是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

    “除了控制住疫情之外,我们经过多地的走访,也是发现了江南地区血吸虫病大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了想,李安源又和王守仁、刘晋说起他们这边的研究发现来。

    “赶紧说说。”

    王守仁顿时就来精神了,连忙问道。

    “我们通过显微镜,对血吸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有钉螺大量存在地区,血吸虫病就爆发的特别厉害。”

    “我们也在钉螺里面发现了大量的血吸虫,这钉螺是血吸虫最主要的寄宿体,此外,在牛、猪、羊、马、猫、狗、鼠等动物身上也是发现了血吸虫,但数量并不多。”

    “同时我们也是发现,江南地区这次之所以会大规模的爆发血吸虫病,这跟江南地区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江南地区多水,是水乡,河网密布、四通八达,江南人的生活也是与水息息相关,人们习惯性的往江河里面倾倒粪水、同时也习惯性的在江河里面洗刷马桶、夜壶,再加上随地大小便等等。”

    “甚至于在部分地区,还有人直接饮用江河里面的水,而且还不烧开,喜欢喝生水。”

    “同时江南地区富庶,人们一直以来都有饲养牛羊猪、鸡鸭鹅等,人畜混杂,并且对牲畜的排泄物、粪便等等随意的排泄到江河、田地之中。”

    “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血吸虫病的传染和扩散,这也是水乡地区血吸虫病严重的重要原因!”

    李安源不愧是大明传染性疾病研究的权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江南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染情况大致的摸索清楚。

    “可是我们江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生活?”

    王守仁一听,想了想也是说道。

    “对,江南地区确实是一直都这样生活,但并不代表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对的。”

    “我这边有查阅扬州、苏州两地的地方志,也有和本地的大夫进行过相关方面的了解。”

    “血吸虫病在江南地区本身就很流行,平时就有大量的人患有这种疾病,在两地的地方志当中,我们也是有查到。”

    “这种血吸虫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尤其是在渔民之中最为严重,也最为常见。”

    李安源也是立即回道。

    “那我们要如何去做?”

    在李安源这个权威面前,王守仁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够听话了。

    “我们现在能够做的主要就是预防为主,想要长期的控制血吸虫病,这生活习惯还是要改一改的。”

    “首先我们要控制钉螺,组织各地的村民去将田地之中的钉螺全部打捞集中掩埋,而且这个钉螺必须要每年定期的进行消灭,没有了钉螺,血吸虫就没有了主要的传染、寄宿体,就可以极大的控制血吸虫病的爆发。”

    “第二短时间内来说,不要让老百姓在有血吸虫的水里面游泳、嬉戏、玩乐,血吸虫病的幼虫是可以直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寄宿的。”

    “第三就是加强人畜粪水的管理,家家户户挖粪水池,所有的粪水都必须经过沉淀、发酵、杀死血吸虫,防止成为新的传染源。”

    “第四就是要加强饮用水管理,不饮用江河之水,井水要烧开之后再喝,多喝热水,不仅仅是为了预防血吸虫,还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的疾病。”

    “第五,在洪涝期间要特别的注意和进行大规模的消毒,大量的使用生石灰在有污染的沟渠、田间地头进行消毒。”

    “第六,人畜分离,尽可能的不要人畜混杂在一起,离的太近了,不仅仅是血吸虫,还会有其它传染性的疾病容易由牲畜传播到人身上。”

    李安源一条条的说了出来,针对的还是以预防血吸虫病为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爱干净、爱卫生。

    “我立即让人去办。”

    王守仁仔细的听,也是让身边的官员给记住,立即着手去办理,能够做的事情,现在就赶紧去做,不能再继续扩散和传播下去。

    “我这边会让大明日报向全大明的人专门报道此事,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

    刘晋想了想,也是补充道。

    这血吸虫病可不仅仅只是江南有,整个长江流域都有,相关的经验和教训自然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其实不单单是血吸虫病,一直以来农村地区都存在诸多的疾病,像小孩子极容易得蛔虫,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健康、不干净引起的。

    这个时期人们基本上都是喝生水,根本就没有喝热水、开水一说,主要是烧开水非常的不方便,需要耗费大量的柴火。

    即便是到了后世,还有大量的农村地区依然保持着喝生水的习惯,对喝开水和热水,很多人都觉得麻烦,冬天还好,夏天就更是如此。

    至于人畜混杂,随意排放粪水、随地大小便之类的,那就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有人对这方面的事情都不重视,也不在意,这也就导致了各种疾病非常的流行。

    这也是古代为什么人均寿命低的缘故,有大量的小孩子夭折,这跟不健康、不干净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关系,同时大人也往往会承受不住,容易病倒,甚至于直接病死。

    “我们大明人一些不健康、不干净的生活习惯是必须要好好的改一改了。”

    想到这些,刘晋也是微微感叹一声。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最难做的事情恐怕就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了,对于大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那更是如此。

    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关键是人往往还愚昧而无知。

    大明的大城市还好一些,随着大明日报的传播,大家多多少少的都能够听得进去,能够慢慢潜移默化的进行一些改变。

    像喝开水,随着一个个大城市的熟水店越来越多,大家慢慢的也就会习惯了去喝开水,喝热水,同时新式楼房的流行,也是让粪便之类的排放得到了管理,城里面的各种疾病反倒是更好控制,这农村地区,也只能够慢慢来了。

    估计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让大家慢慢竖立起健康、干净的生活习惯。

第1665章,重赏之下出良方

    “卖报~卖报!”

    “江南地区的疫情已经查清,是一种叫血吸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此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接触含有血吸虫的污染水源,不必过于惊慌和担忧。”

    “苏州和扬州两地没有进行封锁,所有生活正常,物价平稳。”

    “朝廷悬赏三万两白银征集治疗血吸虫病的良方,附带血吸虫病相关病理症状。”

    很快,伴随着新一天的到来,在大明各大城市之中,大明日报开始详细的报道起此次江南疫情的情况。

    首先就是告诉所有人,这次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并且已经查清楚了相关的病因以及传播的方式。

    请所有人放心,疫情不会扩散,也不会肆意的传播,这叫稳定人心,让大家不要恐慌,也不要害怕,相信朝廷这边能够迅速的控制疫情。

    接着就是说清楚血吸虫病传染的方式和途径,要求苏州和扬州等地大规模的去消灭钉螺、控制污染源源,切断传播途径等。

    接着就详细的宣传下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倡导大家饲养牲畜的时候进行人畜分离,同时管理粪水,不要随意排放到江河、田野之中。

    倡导大家尽可能的去喝开水,不要喝生水,更不能喝江河里面的水。

    接着又悬赏天价向全天下征求良方,要求各地官府给予配合,尽快将良方用电报的方式发到江南这边来,因为这里有几十万人感染了血吸虫病,在等待着治疗。

    在最后,也是要求各地的官府、居民,特别注意消灭钉螺,定期对钉螺进行清理,将打捞的钉螺进行集中掩埋,消灭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电报和报纸,也是迅速的安定了人心。

    原本淞沪这边因为离苏州和扬州很近,苏扬发生了疫情,也是让淞沪这里人心惶惶,以至于生产、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报纸一出,整个淞沪地区也是变的安定下里。

    大家也都放心了,没什么屁事。

    只要不接触污染的水源就没有什么事情,而淞沪这边工厂众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在工厂里面上面,自然也就不用担心这一点。

    至于说喝开水,城里面里面是已经慢慢的普及,熟水房打一壶热水也就两个铜板,对于现在城市里面的大明人来说那是完全可以消费起的。

    不会通过空气之类的传播,大家也都不需要担心什么。

    而且淞沪这边虽然也有少数的一些人感染了血吸虫病,但数量少,而且淞沪这边也有大明医学院开办的淞沪分院,里面的大夫都是从大明医学院毕业的正儿八经的大夫。

    他们在这方面都有着系统性、专业的培训,能够迅速的控制住疫情,并且进行单独的隔离,保证安全。

    人心很快就安定下来,生活继续,甚至于连扬州、苏州两地也是很快就稳定下来。

    在各地官府的组织下,两地地方的士绅、地主、家族族老等牵头,各地也是迅速的开始对田野乡间的钉螺进行清理。

    原本还有很多人吃这个钉螺,现在是看到钉螺都怕的要死,大量的钉螺打捞起来,挖个坑,撒上生石灰直接掩埋掉。

    同时在沟渠、乡间田野等地大量的撒生石灰消毒,对排往江河、田野的粪水进行管理,修建化粪池,提倡引用开水等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在刘晋、王守仁两人的安排迅速的落实下去。

    扬州和苏州两地的官员现在都还战战兢兢,出了这样的大事,到时候上面肯定是要那他们来问责的。

    能不能保住乌纱帽都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自己的小命要保住来。

    更何况来这里坐镇的人可是刘晋,这货是出了名的行动派和实干派,做事一向历练,你要是拖拖拉拉的,以他现在的权力直接可以将你撸到底,当然,如果你要是表现优异,他也可以让你青云直上。

    疫情也是很快得到了控制,各地新增的病例很快就大幅度的减少,这也是让王守仁、刘晋送了一口气。

    疫情这东西,最怕的就是无法控制,只要能够控制住,一切都好说。

    刘晋那也是很担心的。

    这个时代不比后世,医疗科技方方面面都已经极其的先进了。

    这还是一个极其落后的时代,现在又全球殖民、全球贸易,各种各样的疾病极其容易的传播到大明这边来。

    而大明的城市化发展正在进行,一个个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

    这要是出现了什么类似于欧洲黑死病的恐怖瘟疫,那就真的糟糕了,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刘晋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医学的发展,成立大明医学院,召集天下的名医为教授,进行专门的系统性的研究。

    还不是为了保证大明的安全。

    要知道纵然是在后世,遇到新型的传染性疾病的时候,死亡的人数都依然非常多,更别说这个时期的大明了。

    古代的城市规模有限,不仅仅是因为生产力落后的缘故,更重要的也还是有传染疾病方面的威胁。

    苏州,临时隔离地,刘晋和王守仁再次来到这里,查看病情。

    因为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治疗血吸虫病,故而一旦患病,也只能够靠自己熬过去,熬不过去就只能等死,熬过去了,人也要脱层皮。

    “还没有征集到良方吗?”

    王守仁看着急匆匆过来的李安源问道。

    “各种各样的方子是征集到了很多,有几百种,不过大多数都是类似的方子,我们医学院这边也都有,并没有什么用。”

    “还有一些则是纯粹来骗钱的,方子和方法都一看就知道不行。”

    李安源微微摇头说道。

    古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在刘晋开出重赏征集良方,各地响应的大夫也是很多,各种各样的方子也是不断的汇聚到苏州这里,最终汇集到李安源手中。

    “这样下去可不下,几十万人染病,而且整个南方都有血吸虫病,如果不能研究出治疗的办法来,这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死在血吸虫病之下。”

    刘晋一听,也是皱起了眉头。

    想了想也是说道:“我再加大悬赏,三万两银子不够,我给十万两银子!”

    只要能够征集到治疗血吸虫病的良方来,十万两银子在刘晋看来还是很值得的。

    “卖报~卖报~”

    “朝廷征集良方治疗血吸虫病,赏银由三万两增至十万两!”

    很快,大明早报这边再次向全大明悬赏征集良方,也让无数人忍不住眼红起来。

    十万两白银,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小目标了。

    消息也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大明各地传播开来,无数人都在讨论这件事情。

    湖广蕲州的一处小镇。

    李言闻背着行医箱来到小镇,准备在这里吃个饭,然后继续去各地乡村行医。

    他是属于走村串户的‘铃医’,因为手持一杆有铃铛的幡子,上面写着诸如‘妙手回春’、‘白治百病’之类的招聘,故而才有‘铃医’一说。

    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江湖郎中,因为这一类行走江湖的郎中当中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医术,靠坑蒙拐骗为生,故而‘铃医’也是属于下九流之列,极为被人看不起,又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但李言闻不一样,他家时代行医,算是医学世家了,他又为人宽厚、仁慈、忠厚,又善于专研医术,医术高明。

    故而在蕲州一带还是很有名气,很多人都得到了他的救治,他也一边靠着行医,一边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医术。

    “李大夫~李大夫。”

    “你赶紧过来看看,江南这边出现大疫情了,朝廷悬赏十万两白银征集良方呢,你看看你这里有没有什么好的方子,可以告诉官府这边,如果能够真的有用的话,到时候可就有十万两赏银了。”

    “你就可以自己开一家医馆了,不用像现在这样到处游方行医了。”

    有人看到了李言闻,也是赶紧热情的说道。

    李言闻医术不错,蕲州这边很多人都受过他的救治,故而大家都认识他。

    “是嘛,是什么疫情啊?”

    李言闻一听,顿时也来精神了,他常年在各地游医,故而消息不畅,结果报纸仔细的看了起来,当看到上面所描写的病症时,他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血吸虫病,原来这种病叫血吸虫病,用什么显微镜就能够观察到。”

    “这病治疗倒也不难,我用自己研究出来的方子都已经治好了不少人。”

    接着李言闻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己研究出来的一个方子通过官府这边也是递交了上去,蕲州官府这边自然是立即配合起来,迅速的将这个方子通过电报发送上去,再发送到了苏州这边。

    “奇迹了,这个方子竟然对治疗血吸虫有奇效!”

    “蕲州李言闻!”

    方子到了李安源这边,很快,经过一番实验之后,李安源就惊奇的发现,这个方子竟然对治疗血吸虫病有奇效,整个人都振奋起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