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58章,听雨轩诗会

    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让整个京城变的更加繁华、热闹起来,随处都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才子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谈天论地,吟诗弄月,挥毫泼墨,引起一片叫好的声音,京城大大小小的商家,特别是自古以来风流才子都喜欢的青楼楚馆自然是少不了接着这个风头举办各种各样的诗会。

    名曰以诗会友,实则就是为了蹭蹭热度,提高下自身的知名度以便卖个好价钱。

    在这个可以合法开始青楼楚馆的时代,常规的手段已经难以吸引高段位的客人,唯有才子佳人、诗词歌赋等集合在一起,才能够让那些大金主们一掷千金。

    听雨轩在京城的青楼楚馆当中算是扛把子的存在,即便是进去听雨轩里面喝杯茶,随随便便也是要几两银子的,至于说想要找个听雨轩的姑娘陪你一起喝点小酒、唱歌什么的,那价钱就真的贵了,动辄几十、上百两银子。

    如果你有中意的姑娘,想要风流潇洒一次,听雨轩会告诉你,这里的姑娘都是卖艺不卖身,没有在这里消费到一定的次数和金额,休想和这里的姑娘共赴鹊桥。

    这三年一次的科技考试,自然而然也是成为了听雨轩刷逼格的好机会,听雨轩的老板也是砸下了重金,邀请前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才子们到听雨轩这里参加诗会。

    参加诗会不需要任何的钱,可是想要进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门口就设下了考验,可以对对子,对上了可以直接进去,也可以猜字谜,才对了,也能够进入,当然也可以七部作诗、画画什么的,只要还算过得去也可以进去。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否则你纵然是腰缠万贯,一掷千金,抱歉,听雨轩的大门你也进不去。

    毫无疑问这绝对妥妥的玩的就是套路和逼格,明明是肮脏之地,却是和诗词歌赋之类的弄在一起,让你绝对逼格满满,肚子里面要是没点墨水,有钱你都进不去。

    可是偏偏这个时代的人就爱这个调调,不管是文人才子,还是那些有钱的土豪什么的,对这都趋之若鹜,有钱进不去,也只能怪自己肚子无墨,背地里花点钱买首打油诗混进去。

    至于说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这些才子们,那自然一个个神态高傲,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

    他们确实是有这个骄傲的资本。

    能够来参加会试的,那都是通过乡试的举人老爷,以大明现在的情况,这些举人老爷是可以直接去做官的,起步都是七品。

    当然如果能够在会试当中高中的话,那就是进士了,这就更不得了,以后前途无量,说不定在未来就可以权倾天下,手掌乾坤,言出法随呢。

    无论是现在,还是说将来,这些前来京城参加考试的才子,那都是这个时代最闪耀的人,自然而然也就非常的傲气了。

    “老刘~老刘,快点,快点~”

    听雨轩的门口,一身才子书生模样打扮的朱厚照正急匆匆的往听雨轩走去,身后跟着无奈的刘晋。

    本来说好的去视察下奔驰自行车厂的,结果也不知道朱厚照哪里听说了听雨轩这边有诗会,硬是被拉着来到听雨轩这里。

    自己堂堂吏部尚书,要是让人知道了来这种烟花之地,即便是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估计着也是要被涂上几个污点的。

    尽管自古以来才子佳人,风流潇洒那都是一段佳话,自古才子多喜欢混迹烟花之地,甚至于以此为荣,但来自后世的刘晋还是觉得这种地方不去最好。

    很快,两人来到了听雨轩的门口,却是被门口的伙计拦了下来。

    “两位公子,想要进去也容易,只要能够随便抽一个对子对下,又或者是抽个字谜猜出来,再或者是写一手诗词,画画什么的,做到任何一项都可以进去。”

    伙计看了看朱厚照和刘晋,两人都是书生才子的打扮,头上的玉簪子,腰间的玉带和玉佩,还有手腕上的名贵手表,一身是丝绸青衫,这绝对是妥妥的大富人家的贵公子了。

    “不就是个青楼嘛,还玩这些文绉绉的东西,我们又不是没有银子,凭什么不让我们进去?”

    旁边,很多被拦下来的人极其不爽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些人一个个都衣着富贵,有些人甚至于带着很粗的金项链、手上戴着几个金的、玉的戒指,一副暴发户的气息迎面而来。

    敢来听雨轩消费的主,自然一个个都是有钱的主,不差钱的存在。

    听说听雨轩这边有诗会,同时还在里面搞了个什么选美才艺大赛,这让很多人心里面都痒痒的,慕名而来,想要进去看看。

    可是现在连门都进不去,自然是非常的恼怒。

    “各位,各位~”

    “并不是不让大家进去,只是这一次举办的是诗会,以文会友,里面都是从五湖四海前来赶考的才子,这如果没点文采,进去了恐怕也是很难玩得来。”

    门口的伙计很是傲气,尽管说的话已经很委婉了,可是意思却很明确,没点墨水还是别进去丢人现眼了,要不然出丑的可是你自己。

    更何况里面的可都是才子,未来的官老爷,可不是你们这些有点钱的暴发户可以比的。

    听到这个伙计的话,这些有钱的土豪们一个个却是非常的无奈,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的才子们一个个略施文采就轻松进去。

    刘晋和朱厚照两个人对于这种小游戏,自然是也是非常轻松的就应付过去了,很快就进入到了这个听雨轩当中。

    听雨轩占地面积极广,里面是很多的院子,风格是江南园林的风格,非常的精致,装饰的也很有品味,随处可见的字画,还有各种各样精妙的对子以及以往一些才子留下来的优美诗词等等。

    给人的感觉是这里充满了才子文人的气息,丝毫没有青楼楚馆的胭粉之气,不过即便是随处可见的伺候人的丫鬟,一个个衣着考究,无论是身材还是样貌都极为不错,这让人对于这里的姑娘充满了无限的期许和瞎想。

    在小厮丫鬟的带领下,刘晋和朱厚照也是来到了一处以湖而建的大庭院处,这处庭院占地很大,中间有一个不小的湖,湖中心还有一座岛,岛上有阁楼,阁楼用轻纱装饰,微风吹动,轻纱飞扬,可以看到阁楼上面有佳人在抚琴弹奏,旁边有三五才子正一边饮酒,一边摇头晃脑似醉如痴的听着琴声。

    除了中间湖心岛的阁楼之外,围绕着这个湖,四周都有一座座小亭,小亭旁边还连接着别苑,每一处小亭的旁边都有不少的才子似乎在苦思冥想。

    有想出的则是高高兴兴的往下一处小亭走去,没有答上来,却是只能够到旁边的别苑去了。

    “还真是会玩!”

    看到这一幕,刘晋顿时就忍不住笑了。

    仔细的数一数围绕着小湖的小亭子,竟然有九个,这意味着要通过九关才能够最终有资格到湖心岛上面的阁楼上去听听歌,见一见听雨轩今年推出来的当红头牌花魁。

    这套路玩的,即便是这些才子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佼佼者,然而最后能够到湖心岛阁楼的,估计着也是寥寥无几,大部分的才子也只能够去旁边的别苑里面和听雨轩其她的姑娘聊聊心了。

    “没意思~”

    一旁的朱厚照看到眼前这一幕,顿时也是撇撇嘴说道。

    朱厚照嘛,虽然是太子,但是要说这文采嘛,恐怕连一般的秀才都不如,这想要到湖心岛的阁楼去听听曲,见见这听雨轩的头牌,似乎好像根本就没有可能。

    要知道这九道小亭,里面不仅仅有听雨轩这边话重金请人设置的难题,到了后面,还有前来参加这次诗会的才子们互相设下难题。

    对对子、猜字谜、写诗作赋、画画什么的,你几乎是要样样精通才行。

    文人嘛,曲水流觞,名士风流,什么东西都能够玩出花样来,没点墨水,你是真心玩不动的。

    “这两人肯定是东榜的考生~”

    “必然是了,东榜的考生嘛,大家都懂的,肚子里面墨水没有多少,全靠着朝廷恩典才能够来参加考试,要是放在我们江南之地,他们恐怕是连秀才都考不上。”

    刘晋和朱厚照两人驻足不前,倒是引来一阵鄙视,有几个才子听到刘晋和朱厚照的话,投来了鄙视的目光,同时也是断定刘晋和朱厚照是东榜的考生。

    “东榜的考生怎么了?”

    这时,还没有等刘晋和朱厚照回答,一伙才子模样装扮的人就走了过来,听到几个江南才子的话,顿时就显得极其的气愤。

    刘晋和朱厚照一听,连忙看了过去,只见这群才子,一个个虽然穿着长衫长袖,可是长相上和大明人有着巨大的差别,很多人一看就知道并非是汉人,而是来自大明各地的少数部族的才子。

第1459章,鄙视链

    李南山、王奇、田丰、黎民、云天空等东榜的考生这一次也是收到了听雨轩诗会的邀请,结伴前来听雨轩这里。

    只是没想到刚刚才进来,就遇到了如此让人不愉快的事情,竟然有人鄙视东榜的学子,顿时王奇就极其不爽的站出来说道。

    “几位兄台~”

    “在下浙江绍兴府徐文元,这位是浙江宁波府的张福~”

    听到王奇的话,对方微微一笑,接着倒是很有礼貌的介绍起自己来。

    “在下河中王奇~”

    “南云李南山~”

    “南洋田丰~”

    “交趾阮文杰~”

    李南山、王奇等人见对方有礼的介绍自己,几人也是纷纷介绍起自己的名字来,接着介绍完之后,大家又齐刷刷的看向刘晋和朱厚照。

    “额,我是京幾朱寿~”

    “北直隶昌黎县刘晁~”

    朱厚照和刘晋两人微微一愣,接着想了想也是随便说了个假名字。

    “原来是北直隶的朱兄和刘兄~”

    大家互相一番介绍之后,互相也是拱手致礼,尽管徐文元和张福似乎好像很是看不起来自北直隶的朱厚照和刘晋,更看不起东榜的李南山、王奇、田丰等人,但是毕竟是读书人,读书人嘛,诗书礼乐,礼字不能废。

    “刚刚徐兄和张兄似乎好事对我们东榜的士子颇有微词?”

    客套之后,王奇也是看着徐文元和张福说道。

    “对,是不是看不起我们东榜的士子?”

    田丰也是跟着说道,他本身人不高,又长的黑,再加上鹳骨突出,既不符合大明人的审美,穿着长衫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有点沐猴而冠的样子。

    “不是我们看不起东榜的士子~”

    “我们只是在说一个事实罢了,要说才子佳人,那自然是我们江南之地最多了,其次就是北方了,至于两京十三省之外的地方,水平就堪忧了。”

    徐文元淡淡的说道,尽管语气是很委婉的,但大家都是读书人,岂能听不出他话语之中充满的鄙视。

    这也算是大明朝的一个传统了。

    从大明开国开始,大明北方的考生就考不过南方的考生,大明开国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更是让南方的士子霸榜了,于是酿成了‘南北榜案’,从此以后大明的科举考试就分成了南榜和北榜。

    南方士子鄙视北方士子,这几乎是每次科举考试都会出现的事情。

    几乎每一次的诗会之类的,南北榜的考生都免不了要互相的比试一番,南方的才子,才华横溢,对于北方的才子,往往是没有看在眼中的。

    现在,从上一次科举考试设立东榜之后,这东榜的学子自然是最垫底的存在,故而也是一直遭到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的鄙视。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岂能因地域而看扁我们!”

    听到徐文元的话,李南云顿时就生气的说道。

    他是个天才,学习能力超强,尽管不是汉人,但要说学识嘛,还是相当不错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南云省的解元了。

    “就是,就是~”

    “我等虽是东榜考试,但学习勤奋,未必就比你们差多少,像李兄你是南云省的解元,力压南云省诸多学子夺得头魁,学富五车,难道会比你们更差?”

    田丰等人也是跟着纷纷说道。

    “咳咳~”

    “这光说不练假把式,嘴上吹牛谁不会啊。”

    “依我看啊,大家还是互相比一比,这孰高孰低,自然分高下。”

    一旁的朱厚照看着眼前的这些人,顿时就来精神了,唯恐天下不乱提议道。

    “对,对~”

    “比就比,谁怕谁啊~”

    “没错,就该互相比一比,这样才能够知道孰高孰低,这江南虽然自古多才子,但未必人人都厉害。”

    听到朱厚照的提议,李南山、王奇、田丰这些东榜的士子顿时就纷纷嚷嚷着点头。

    至于徐文元、张福两人则是显得非常自信的笑了笑说道:“朱兄说的有理,是要比一比。”

    说完,两人就站在门口这里,每当有人进来的时候,立即上前去询问一番,然后将刚刚几人的比试的提议说了出来。

    于是很快,在门口这里就成了三伙人,南榜的士子、背榜的士子以及东榜的士子,一个个互相聚在一起,看着对方的时候都充满了火药味。

    文人之间的比文斗墨,那自然是要文雅很多。

    尽管南方的士子鄙视北方的士子,北方的士子又鄙视东榜的士子,东榜的士子又看南方的士子不爽,但彼此之间依然还是李兄、王兄、张兄的称呼来、称呼去的。

    “各位兄台~”

    “今天呢,刚好也是以文会友,这听雨轩也是精心筹划~”

    “眼前这个小湖,它周围一共有九个小亭,每一个小亭这里都有对应的考验,只要通过了考验就可以前往下一个小亭。”

    “九个小亭全部通过就可以前往湖中心的小岛阁楼上听一听听雨轩当家花魁的琴音。”

    徐文元看了看眼前众多的同期士子,笑着提议道。

    “好~好~”

    “比就比,谁怕谁啊~”

    “就是~”

    其他的众人一听,顿时一个个都不服的喊了出来。

    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都是读书人,彼此之间自然是谁也不服谁,不互相比斗一番,自然是很难服气的。

    刘晋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顿时就笑的很开心。

    一下子就想起来当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参加诗会的一幕,何其的相似,只是当时是南北榜的士子们在互相比斗,现在多了东榜的士子而已。

    众多的士子很快就纷纷朝着第一个凉亭这里走去。

    第一个凉亭这里的考验倒是不难,是对对子。

    只见上联写着‘日月同辉永不落,万里疆土任驰骋!’,很简单的一个对子,但仔细的想一想,它又不简单。

    因为日月代表的是大明,永不落,再加上万里疆土,这是在说大明的疆域广袤,同时也是再说在大明的疆土上面,太阳和月亮永不落下,是日不落帝国!

    这很切合当今大明的情况,想要对出下联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老刘看你的了~”

    “我可对不上来。”

    朱厚照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有些尴尬了,这第一个都对不上来的话,丢人就丢大了,没办法,只能够悄悄求助刘晋。

    “天地共主恒万载,亿万子民颂天恩!”

    刘晋略微一想,便悄悄的对朱厚照说道。

    “哈哈,不错,不错~”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开心的笑了起来,很快就用刘晋想出来的下联过了第一关。

    至于刘晋自己,随便一想又想出一个下联,也是很快就过了第一关,再看看第一个凉亭这里,大部分的才子都能够轻松通过,但依然还是有一些东榜的士子在哪里苦思冥想。

    很显然,这东榜士子的水平和南北榜的比起来,确实是有着较大的差距。

    特别是那些少数部族的士子,因为学习汉家文化的时间尚短,水平有限,简单的对子就将他们给难住,一个个苦思冥想,却始终想不出好的下联出来。

    不过也有人让刘晋刮目相看,来自南云省的李南云,虽然不是汉人,但水平相当高,当大家都还在前面几关苦苦思索的时候,短短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他都已经接连过了四五关了,大有一口气冲到湖心岛阁楼的趋势。

    这种速度实在是厉害,就诸多来自南方的才子都忍不住刮目相看了。

    要知道这凉亭这边的题目可是越来越难的,很多来自南方的才子都有被难住,迟迟无法通过的。

    李南云这个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南云省士子竟然能够如此迅速的想出答案,转眼间就快要接近湖心岛阁楼了,岂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有意思~”

    看到李南云如此迅速的通过一道道难关,刘晋都忍不住笑了起来,露出了浓浓的兴趣,于是也是带着朱厚照迅速的过关,朝着湖心岛阁楼这边前进。

    准备好好的在湖心岛阁楼这边会一会来自大明五湖四海的顶级士子,看看这些士子们的水平,当然了,也要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培养的人才。

    这些传统的才子,虽然文采是很不错,但一个个都是儒家大工厂造出来的标准货,很难有所突破,思想禁锢的比较厉害,对于其它方方面面的知识知道的却是并不多,治国来说,更多的还是需要实干型的人才,而不是空喊口号的才子。

第1460章,新旧之争

    听雨轩内,湖心岛的阁楼之上已经聚集了十几个顶尖的才子,这其中有来自陕西的大才子吕柟,师从这个时代的儒家大家薛敬之,是赫赫有名的正学书院的大才子。

    也有来自江南的才子景旸,与蒋山卿、赵鹤、朱应登三人,被人成为‘江北四才子’,比起前些年大名鼎鼎的江南四才子来也是丝毫不差。

    还有来自福建的天才少年戴大宾,这个戴大宾现在仅仅只有十九岁,从小勤奋好说,据说三岁能背诗文,五岁便可吟诗作文,有神童之名。

    能够到湖心岛阁老上来的才子,每一个都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才子,此时此刻,一边听着优美的琴声,也是一边谈天论地。

    当入口的比斗消息传到这里的时候,在场的这些才子又忍不住微微笑了起来,文人嘛,尿性其实都差不多,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说到底,人性都是一样的。

    “吕兄~”

    “这一次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当今吏部尚书刘公~”

    “刘公一向锐意改革,也不知道这一次会出什么的题目出来。”

    景旸喝口酒,笑着对身边的吕柟说道,吕柟虽然是北方人,不过才华横溢,也是让吕柟钦佩无比。

    虽然说自古以来江南多才子,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不过华夏大地,历来人才辈出,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代都有人杰涌出,北方数省,每一次的科举考试总是能够涌现出无数的俊杰。

    “刘公是弘治十二年的状元,传说乃是高人子弟,他出题想来定是与众不同的。”

    吕柟想了想说道。

    “刘公虽锐意改革,但所办新学,所授之课皆是旁门左道,想必刘公出题不会走正道吧。”

    有才子跟着说道,话语之中显然是对刘晋颇有微词。

    自从新学在大明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新学学校开办,大量的招收学生,全新的教育模式再加上教学课程,极大的有别于传统的是儒家教育。

    这给大明上下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是让儒家的子弟们深感危机。

    相比起南北学子之间的互相鄙视,这种新旧之学的争论才是真正席卷大明上下的浪潮。

    南北学子,只是互相争一下谁更有文采,彼此之间并无‘道’方面的差异和争论,可是和旧学相比,新旧学之间的争论始终贯穿大明的上下以及方方面面。

    即便是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在这个小小的诗会之中,依然有儒家的学子对刘晋颇有微词,因为一直以来旧学攻击新学,矛头都会对准刘晋。

    认为是刘晋在大力的倡导新学,大力的支持和开办新学,这才形成了现在的新学之风气,大有淹没旧学之势。

    相比起新学的大规模的投入,在传统的旧学方面,刘晋表示出了厌恶,不仅仅没有任何的支持,既不办私塾、书院,也没有像支持新学一样大量的出钱资助。

    可是偏偏刘晋又是传统旧学出身的,还是科举考试的状元,又身居高位,这让很多旧学学子和儒家大家们对刘晋极其的不满。

    “李兄慎言!”

    旁边有人连忙出声提醒道。

    刘晋可是这一次的主考官,还是吏部尚书,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巴结他还巴结不上,你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参加会试的举人,先不说能不能高中。

    即便是高中了,以后能够为官,那也是要被人管,离刘晋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随随便便,说不定就可以把你排到黄金洲去当流官呢。

    “对,对,慎言、慎言~”

    “我们还是看看这东榜到底能不能有人来到阁楼这里吧。”

    吕柟也是跟着点头说道,说完也是看向外面的凉亭这里,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已经快要来到阁楼这边的李南云。

    “此人是谁?”

    “竟然已经快要来到阁楼这里了,足见他的学识渊博,恐怕不会比我等差,关键是看他样子,似乎好像应该是南云省之人。”

    听到吕柟的话,阁楼之中有小厮也是连忙前去打听,很快就回来说道。

    “他叫李南云,是南云省人,去年南云省乡试的解元。”

    “南云省解元?”

    众人一听,顿时就微微点头。

    南云省虽然不是大明本土的两京十三省,但南云省这边也是有大量的汉人移民,能够成为一省解元,还力压众多的汉人学子,组建这个李南云却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了。

    “我大明开疆拓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方蛮夷入我华夏则华夏之,总是能够出一些精彩艳艳之辈的。”

    景旸也是点点头说道。

    就在众人聊天之际,李南云也是已经来到湖心岛阁楼这边,九座凉亭的考验,全部通关,成为了第一个来到这里的东榜学子。

    紧随着李南云,刘晋和朱厚照也是依靠着作弊的手段来到了湖心岛阁楼这里。

    “还是老刘你厉害,要是我自己来的话,估计着第一关都过不了,更别说来这湖心岛了。”

    此时此刻,朱厚照兴奋的很,一双小眼睛仔细的打量眼前的阁楼,装扮很是雅致,不仅仅有每秒的琴声,还有轻歌曼舞的舞女,又有躲在屏风之后,还带个面纱的才女似乎在观察在场的才子们。

    当看到李南云、刘晋和朱厚照进来的时候,众人也是忍不住仔细的打量起三人来。

    李南云是高加索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一双蓝色而深邃的眼睛,再加上浓密的剑眉,相比起大明汉人才子来,更添了几分硬朗的气息。

    至于刘晋则是极其符合传统汉人才子的样子了,长相英俊,一身衣着不凡,三十出头的年纪,少了青春少年的稚嫩,却是多了一分成熟男性的沉稳和内敛,再加上长期身居高位,一股上位者的气息迎面而来,以至于阁楼之中的诸多花魁都忍不住眼睛都亮了起来。

    旁边的朱厚照嬉皮笑脸,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和李南山、刘晋相比,倒是显得逊色多了。

    三人进来,自然是少不了和在场这些才子们互相认识一番。

    “这新学大兴,我儒家新办的私塾和书院,相比起新学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仅仅只是去年,我大明新办了两万多所新式小学,两千多所新式中学,还有三十多所所谓的大学。”

    “大学之名,实在是犹如这两个字,他们所授之课,我也是已经看过了,他们研究各种各样的旁门左道,意图以此来探寻、了解宇宙世界之真相,实在是蝼蚁观天,不自量力!”

    众多的学子聊着、聊着,很快又是聊到了新学之上,有人就忍不住吐槽起来。

    “唉~”

    “有太多的无知民众,只是贪图新学学校不收学费,还有一顿午餐,这才将孩子送到新学去学那些旁门左道。”

    “我儒家大门,求学不易,不仅仅需要昂贵的束脩,而且我儒家之学,浩瀚如海,难学,难精,故而将大量的人挡在门外。”

    “不比新学多是一些粗浅的东西,旁门左道,不值一提。”

    有人也是跟着点头说道。

    “实在是不明白,朝廷为什么不取消这些新式学校,还任其发展壮大,大有盖过我儒家正统之势。”

    “虽然现在他们还稍微成气候,可是来日方长,时日一多的话,恐怕将来必定会动摇我儒家正统之地位。”

    “据时,正道式微,旁门左道得势,则乾坤颠倒,日月混乱,必将混沌不堪,我大明危矣!”

    景旸也是叹口气说道,江南出身的他,深受江南儒家的影响,一向都是反对新学,也是反对新政的,说到这事情,他也是显得极其忧国忧民。

    “几位兄台之言,我却是有不同的看法。”

    听到接连有人批评新学,甚至于将新学批的一无是处,李南云站出来说道。

    “哦,不知道李兄有何高见?”

    众人顿时齐刷刷的看向李南云,想要看看这个来自南云省的解元能够发表出什么高论出来。

    刘晋也是看向这个李南云,倒是很想看看这个李南云能够说出一些什么东西出来,对于在场的这些才子。

    说实话,刘晋还是很失望的。

    虽然一个个确实是有才,这传统的诗词歌赋之类的,他们信手拈来,一个个都玩的不知道有多熟练了。

    可是听他们抨击新学,将新学批评的一无是处,看不到新学任何的有优点,极其的傲慢,带着偏见看到新鲜的事物。

    刘晋就知道这些人和朝堂之上那些守旧派的官员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儒家大工厂制造出来的货色。

    纵然是诗词歌赋文章写的再好,才华再横溢,也始终就是那个样子,和朝堂之上的大部分官员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倒是眼前这个李南云,虽然是南云省本地的土著,但似乎好像对新学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这让刘晋来了兴趣,想要听一听他能够说出一些什么特别的东西出来。

第1461章,连学都不去学,你怎么知道不行?

    “老刘,难怪这里能够成为京城最顶级的青楼楚馆了,这里的老板还真是会玩,这欲擒故纵的手段玩的真溜~”

    朱厚照正在大快朵颐,这听雨轩的菜是真心不错,酒也是最好的酒的,有来自欧洲的顶级红酒,也有来自大明各地的名酒。

    再加上所处的环境,轻歌曼舞的优美舞姿和动人的琴声以及旁边隐隐约约能够看到一点的花魁,让朱厚照的小眼睛也看到直直的,整个人心猿意马。

    “咳咳,今天可是以文会友啊,注意点形象~”

    刘晋有些无奈的咳嗦一声,自己的注意力可是全放在了这个李南山上面,想要听一听他对于新学的一些看法。

    可是朱厚照的心思却全放在了吃喝玩乐上面了,吃东西的吃相有点难看,全然不像太子,还有一双色眯眯的小眼睛,一直盯着跳舞的歌姬看的直溜溜的,对于屏风之后的花魁那更是恨不得掀开来好好的看一看。

    这货算是彻底的开窍了。

    家里面一大堆女人,各种各样,燕环肥瘦,还不满足,这到了外面依然一副猪哥的样子,让刘晋也是忍不住直摇头。

    没有理会朱厚照,看向李南云。

    “刚刚听诸位将新学批评的一无是处,说是旁门左道,下三流,那不知道诸位可有仔细的去钻研过新学?”

    李南云看着在场的诸多才子问道。

    “旁门左道,不足挂着,学之何用。”

    景旸淡淡的回道。

    “是啊,我儒家经典尚且学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去学新学的那些东西,更何况,新学只重技艺却不重德行和忠义,不学也罢。”

    有人也是跟着附和道。

    “就是,就是,新学的东西,我也看过一些~”

    “他们将课程分为什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国学、历史等等,其中只有国学才有少许我儒家经典,其它一概只字不提我儒门大义,这样的新学,又能够有什么用?”

    符合的人很多,新学的兴起,对传统儒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学所授的内容与课程,这些儒家的学子自然也是有人去看、去学一学的。

    “我觉得这新学,也只有历史一门倒是值得去学一学、看一看,多少还是能够知道一下我华夏之历史。”

    “至于其它,都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刘晋仔细的听着这些才子们的断论,也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比自己想象之中的还要顽固,而且这些还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本来应该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可是这些儒家的才子们却是对新学的内容实在是不削一顾。

    “诸位如此贬低新学,难道不知道这我们出行乘坐的火车、所穿的衣物,还有这日常所吃的粮食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新学所授内容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新学的兴起,恐怕我们现在出远门,所以能够依靠依然还是牛马,甚至于很多时候还需要靠双腿去走。”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可以坐火车,可以坐四轮马车,也还可以自行车!”

    “还有大家所穿的衣服,都是用布匹来制造的,以前的时候,新学未兴起的时候,一人一个月也纺织不出几匹布,布匹染出的颜色也是非常的单调。”

    “然而现在,遍布我大明各地的纺织工厂,一个工人仅仅一天依靠机器纺织出来的布匹数量就可以有上百匹,所以布匹的价格大大下降,老百姓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穿得起。”

    “以麦子来说,以前的时候,一个农人纵然是再勤劳,一年下来,顶了天也就耕种几亩稻田,然而现在,依靠强大的机器,农人可以轻松的耕种几十亩、几百亩,甚至于上千亩的土地。”

    “我大明开垦出来的良田是以前的几十、上百倍还不止,仅仅河中地区一年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我们上下吃上一年。”

    “这些难道大家都看不见?”

    “这些也都是和新学有着紧密联系的,没有新学所建立起来的基础,我们如何制造出这些机器来,又如何生产出更多的布匹和粮食出来,生产出强大的火车出来?”

    李南山声音非常的洪亮,铿锵有力的反问起来。

    他虽然是传统儒家的子弟,但是南云省这里受传统儒家的影响并不深,因为有大量军队驻守,在这些军队驻守的地方,建了大量的新式学校以供军队子弟读书。

    李南山热爱学习,涉猎广泛,不仅仅儒家的典籍学过,这新学的大量书籍、学科也是有着深入的学习,甚至于连西方、中东、波斯、天竺等各地的书籍也有去看,还为此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字。

    认真的去学过之后,他觉得新式学校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和儒家有着极大的不大,在老师的话语之中似乎好像微不足道,是旁门左道,可是这里面的很多知识都是非常实用的,而且新式学校出来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全面。

    能够知道历史,又懂天文地理,除了在诗词歌赋上面确实是不如传统的儒家读书人之外,在其它方方面面都可以完全碾压传统的儒家读书人。

    特别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非常有用。

    各种各样不断涌现出来的机械发明,创新和新发现等等,都是建立在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上。

    医学、机械、造船、纺织、农业、交通、军事等等诸多方面,新学都在大放异彩,让大明帝国变的越来越强大。

    可是在这些传统儒家学子的眼中,它依然是不入流的下三流,是旁门左道,不值一提,这让李南山觉得很不可思议。

    “奇巧yin技罢了~”

    “真正的治国之道,还是要依靠我儒家的礼义忠孝,依靠我等儒家子弟。”

    景旸很是不削一顾的说道。

    “就是,就是~”

    “新学都是奇巧yin技之类的东西,于治国毫无用处,故而是旁门左道。”

    有人也是跟着附和。

    “哈哈,我今天看来是来错地方了,原本以为我大明的才子应该是满腹经纶又谦逊好学,可是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群鼠目寸光又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之辈罢了。”

    “张口闭口治国之道,忠孝之道~”

    “可是尔等又是否思索过,治国难道就是靠所谓的忠孝就够了?”

    “难道就靠着你们口口声声的喊一些忠君爱国就能够让天下的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有房子住?”

    “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只有吃饱饭,穿暖衣,有房住了,才会去考虑荣辱的问题,我大明才会繁荣而稳定。”

    “新学所授的诸多东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让人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防止更多的布匹,建造更多的房屋。”

    “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有更多的粮食吃,能够吃饱,而不是随便有个灾害就要出现大饥荒,出现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惨景。”

    “纺织出更多的布匹,才能够让人有衣服穿,不至于挨冻,出现冬天冻死人的事情。”

    “建造出了更多的房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有安身立命的一个场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的就是这个。”

    李南山看着在场的这些才子,忍不住笑了起来,言语之中对于这些所谓的才子很是不削一顾,看不到新学的优点,没有深入的去学习和思考。

    所谓的才子,其实也不过是一些只会玩文字游戏的腐儒罢了,这让李南山觉得很失望。

    他原本觉得这大明的才子应该是学富五车,又谦逊好学,能够博采众长,集各家之大成,现在看来,他们甚至于还不如南云省一些中学里面的学生。

    至少这些学生,他们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什么都能够说一说,尽管文采不如这些才子,尽管写不出锦绣文章,但学习态度还是很不错的,很多东西都愿意去学,愿意去研究。

    说完这句话,李南山就径直离开了阁楼这里,带着失望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在场的这些大明才子,让他感到太失望了。

    “倒是一个人才~”

    刘晋看这离开的李南山忍不住微微点头。

    自己之所以要搞出新学来,自然也是因为深知传统的儒家是培养不出能够真正改变华夏民族命运的人才出来。

    儒家已经固化和腐朽了,不仅仅自身固化腐朽,甚至于连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都被他们给禁锢起来,难有创新和进步。

    诗词歌赋写的再好,依然不过是在玩文字优秀了,儒家的那几本书,不知道前前后后有多少人在研究,单单那些名家写出来的研究书籍都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

    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大明将会沉沦下去,甚至于外族入住中土,在几百年之后全面落后于人,以至于差点连脊梁骨都被打断。

    自己煞费苦心的搞出新学来,最终还不是为了拯救这个被儒家禁锢的国家和民族,然而这些传统的儒家学子,真正能够看到新学巨大作用和潜力的实在是太少了。

第1462章,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李南山失望的拂袖而去,留下一种才子面面相觑,有人不削一顾的轻蔑一笑,甚至于还来一句‘蛮夷终究是蛮夷,岂能真正明我华夏之真义’,也有人若有所思,似乎在仔细的思索李南山之话。

    朝堂为什么会支持新学?

    任由新学不断的推广和发展,朝中屡有大臣上奏取缔新学,可是天子为何始终没有任何的表示,甚至于最高层的朝中诸公也对此不闻不问。

    难道这些大佬们都看不到新学会对传统的儒家产生巨大的冲击?

    他们肯定是看到了,而且也比谁都更清楚,新学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可是为什么还会任由新学不断的发展壮大?

    这说明新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必然有着大家没有看到的巨大好处,而且还是对整个国家有着巨大好处的地方。

    “走了,走了~”

    刘晋看了看还在一副猪哥模样的朱厚照,起身就往外面走去。

    确实是没有必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一群玩文字游戏的酸臭腐儒,和历史上无数次的诗会、文会没有任何的区别,他们既写不出能够超越古人的诗篇文章,也同样讨论不出能够解决大明眼前问题的治国方略。

    他们就如同那些围绕着四书五经写出来的无数注解一样,重复着昨日的故事,没有丝毫的意义。

    “我还没看够呢,而且那个花魁都还没有出来,现在就走了岂不是白来一趟?”

    朱厚照撇撇嘴,不情不愿的起身说道。

    “你还缺女人啊?”

    “回头让朝鲜国、倭国这边再给你送一些过来就是,随便一个也不比这里的花魁差。”

    刘晋无语道,这货现在算是食髓知味了,沉迷其中有些无法自拔了。

    “这能一样嘛~”

    朱厚照无奈的回道,但还是跟着刘晋往外面走去。

    李南山一走,刘晋和朱厚照也是跟着走,在场的这些才子们顿时就纷纷齐刷刷的看着刘晋和朱厚照,觉得很是意外。

    不过很快,他们回到了刚刚的游戏上面,毕竟美酒美食和美人不可辜负,更何况还有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

    刘晋回到自己的府上,整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现在大明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以前内忧外患的问题了,而是新旧之间的问题,新旧思想之争。

    现在情况还好一些,新学虽然大兴,可是至今还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思潮和人物出现,只是单纯的在推广基础教育和研究科学自然现象。

    对于传统的儒家来说,新学虽然已经形成了威胁,可是并没有直接动摇儒家的统治,不仅仅是朝堂之上的官员都是通过传统的科举考试来录取的,而且在思想领域,儒家的诸多思想主张依然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故而尽管双方都在争,可是并没有爆发出什么太多激烈的运动。

    顶了天就是朝堂之上的官员要求封锁新式学校,造成了大罢工。

    这并不算什么事情,也并非无法解决。

    但是在将来,一旦新学的地位牢固了,并且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以新学为基础的新思潮以及一些领军人物,新旧思潮之争就非常的可怕了。

    特别是当新学要求在政治上和旧学获得一样的身份地位的时候,传统的儒家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两者之间必然会掀起浩浩荡荡的‘战争!’

    这种战争,它将席卷大明,甚至于席卷整个世界,从思想领域到经济领域再到政治领域,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爆发战火,以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统治。

    “以后的事情以后在说了,我能够做的就是做好我这一代人该做的事情,至于后人会怎么样那就是后人的事情了。”

    “现在这种矛盾最好是能够缓和,赢得时间,大明才可以确立对整个世界的霸权与统治权。”

    刘晋思索良久,最终也是微微苦笑。

    很多事情,纵然是穿越者,纵然是有着外挂,刘晋都觉得非常无力。

    时代的潮流和大势,滚滚的历史车轮,是谁都无法去阻挡的。

    “老爷,皇家理工、帝国理工、帝国大学、医学院的几位教授前来拜访~”

    就在刘晋沉思之际,有下人前来向刘晋汇报道。

    “有请~”

    刘晋一听,也是微微一愣,这几所自己做建立的高等学府的教授竟然会一起来拜访自己,肯定是有什么事情。

    可是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这几个大学的教授一起来找自己的?

    很快,几所大学的八个教授就来到了刘晋的书房。

    “请坐,请坐~”

    刘晋满脸笑容的招待这几位教授。

    能够在高等院校之中获得教授的职称,这说明在各自的领域都已经到了很深的水平,都是非常值得敬重的。

    一番寒暄之后,刘晋这才知道了这几个教授的名字,姜明,董知夏、王石松、周平湖、张显祖等,一个个都是各自高等院校当中知名的教授,同时也是院校的负责人。

    “刘公,我等此次一起过来,主要是为了商讨下新式学校教育课程当中的历史课本!”

    姜明是大明皇家理工学院的院长,也是此次牵头前来找刘晋的倡议者。

    他原本就是一个颇有学问的大儒,是一个赫赫有名书院的院长,后来被刘晋请来当了这个大明皇家理工学院的院长。

    一直以来他所奉行的教学方式是‘严师出高徒’,故而对大明皇家理工学院的学生要求极高,教育极其严格,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是不负‘皇家’二字,在诸多领域都大放光彩。

    请传统的大儒来当新式学校的院长,刘晋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也是经过仔细研究的,姜明虽然是传统的大儒,但并不是腐儒,思想兼容并包,善于学习和思考,对于新学有包容心,甚至于能够看到新学的积极的一面。

    虽然他主管下的皇家理工学院在国学方面要求极高,但并不妨碍对新学的教学和推广,皇家理工学院出来的学生甚至于也觉得多学学传统的国学经典也是极好的。

    人要明事理、懂是非,在这方面传统的儒学还是做得极其不错的。

    “历史课本?”

    刘晋一听,顿时就疑惑起来。

    这历史课的事情,竟然值得这些教授一起来找自己,难道是新学当中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出现了重大的错误?

    “是的,刘公~”

    “随着我们大明的疆土在不断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我大明,越来越多的部族成为天子的子民。”

    “我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现行的历史教材存在重大的问题,也是不得不一起来向刘公您反应。”

    姜明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刘晋所创办的高等院校,它不仅仅肩负着教书育人,培育高等人才的责任,同时还要负责新式学校教学教材的编撰和更新,负责中学升高等院校的统一考试和录取。

    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和更新自然也是属于他们负责的范围之内,一般情况下,都是有这些高等院校牵头、组织编写历史上教科书,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之类的。

    本来嘛,这种事情,历史上历朝历代都会有史官去做的,像司马迁就是一位史官,写出了《史记》这本流传后世的千古史书,详细的记载了大量的历史。

    不过史书毕竟是史书,和新学所需要的历史教科书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历史教科书并不需要详细的记录每一个阶段所发生的历史,而是要概述清楚历史发展的过程。

    比如知道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朝等等,再知道这些朝代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出现的重要人物就可以了,没必要像史书一样,详细的记录清楚。

    另外就是要将史书上的文言文改成白话文,新式学校都是采用白话文来教学的。

    本来这历史教科书早就编写好了,在新式学校内也是大规模的在使用。

    “什么重大问题?”

    刘晋连忙问道。

    “正所谓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又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历史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因为只有知晓了过去和现在,我们才能够看到未来,有过去才有现在,也才有未来。”

    姜明年纪比较大,声音却是非常的洪亮,他的话也是让刘晋和其他的教授纷纷点头。

    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无比庄重的事情。

    要知道历史上的史官纵然是身死族灭也会真真实实的记录下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君王之好坏,一样要写的清清楚楚,因为这是要留给后人看的,要让后人知晓过去所发生的一切。

    新式学校之中对于历史这门课程也是看的很重的,是主要课程之一,分数很高,而且还是必须要学好的一门课程,这一点比起后世来就更加的重要和严肃多了。

第1463章,炎黄是所有部族的始祖

    “我们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都是按照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来编写的,原本用在我们汉人的教学上也没有任何的问题。”

    “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们在大明各边疆地区开始新式学校,招收来自各个部族的学生,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历史教科书并不适用于各个少数部族。”

    “我们收到了很多来自各个边疆地区少数部族学生的书信,在书信之中,他们都希望我们能够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讲述清楚他们的历史,也讲述清楚他们部族和华夏民族以及我们大明之间的关系。”

    姜明将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也是给说了出来。

    “不适用于少数部族的人?”

    刘晋一听,顿时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确实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现有的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华夏民族的历史来编写的教科书,参照的是流传下来的各种史书所编写的教科书。

    用于汉族子弟的教学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这本身就是自己的历史。

    可是对于大明境内各个少数部族的学子来说,他们学习之后知晓的是华夏民族的历史,对于自己部族的历史并不知晓。

    这也就会造成了这些学子的迷茫,因为不知道自己的部族历史,不知晓过去的事情,对于未来就会迷茫。

    “刘公,我们收到过来自南洋几省、西域、南云等省份的大量的书信,这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在书信之中,来自各地的少数部族学子,希望我们能够在历史教科书当中适当的提到和讲述他们部族的历史,最好是能够讲述清楚他们和我们汉人之间的关系。”

    旁边帝国理工的董知夏教授也是跟着点点头开口说道。

    “你们怎么看此事?”

    刘晋沉思一会,想了想问道。

    “我们也正为此事头痛~”

    “我们大明生活的大大小小部族有成百上千,有的部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也有记录自己历史的书籍,尚且能够查找出相应的一些典籍来知晓过去的历史。”

    “但是大部分的部族,仅仅只是有自己的语言,甚至于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更别说详细记录历史的书籍,根本就无法说来写出他们的历史。”

    “再者如此多的部族,我们也不可能在历史教科书上面写清楚他们的所有部族过去的历史,也没有必要每一个部族的历史都去写。”

    姜明想了想回道。

    “是啊,我们为此也是专门派人前往西域、草原和南洋等地,进行过详细的考察,大部分的部族都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和典籍,只有口口相传的一些神话故事之类的,可信性并不高。”

    王石松也是跟着说道。

    “他们的书信能够给我看看吗?”

    刘晋想了想说道。

    “当然可以,我们只带了一部分过来~”

    “刘公请看~”

    听到刘晋话,姜明也是赶紧拿出了一些书信递给刘晋。

    刘晋非常快速的看了起来,大概的看了十几分书信,顿时就露出了笑容,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少数部族学子写这书信的原因了。

    其实说到底也是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现有的历史教科书没有讲清楚他们部族同大明华夏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觉得非常失落,没有归属感。

    要知道现在的大明帝国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繁荣昌盛的大明帝国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子民都深以为荣。

    相比起汉人来,各个少数部族的人更是以身为大明子民而骄傲,对大明的认同感更强,特别是一些饱受欺凌,漂浮不定的一些部族。

    自从成为大明天子的子民之后,他们获得了安定,获得了富足的生活,同样也是获得了尊严,成为了一个强大帝国的子民,这种自豪感,让他们比起汉人来都更加的强烈。

    可是现在新式学校的教科书之中并没有说清楚他们同华夏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没有讲述清楚两京十三省之外发生的诸多事情。

    毕竟以前的历史,最多也就是涉及西域,至于南洋、南云、西北、河中、黄金洲、澳洲等地根本就没有涉及。

    故而历史教科书之中就没有提及这些地方,这让他们就感到了失落,也就有了大量写信过来要求修改历史教科书的事情了。

    弄清楚了事情的起因,刘晋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其实这件事情归根结底来说,还是因为新式学校注重大一统的教育,新式学校里面的学生,无论是汉人学生,还是少数部族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给所有人灌输的思想都是忠于大明,忠于天子。

    大明是伟大的,天子是伟大的,能够身为大明人,身为大明天子的子民那是无比骄傲的事情。

    这样是思想宣传和灌输之下,向心力极高,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大明人的意识逐渐凸显和强化出来,也就有了对于过往彼此之间关系的认知要求了。

    “历史教科书确实是该改一改,修一修了~”

    “以前都是从三皇五帝开始写,我觉得可能还要再往前写写,比如写一下我们人类起源的这个问题进去。”

    刘晋想了想笑着说道。

    “人类起源?”

    姜明、王石松、董知夏等人一听,顿时就思索起来。

    “对,人类起源的问题~”

    “欧洲、中东,甚至于天竺这边,他们都认为是神创造了世界,是神创造了人类,所以人人都要信仰神,敬重神~”

    “在我们东方,我们有自己的神话故事,是盘古劈开了混沌的世界,并且牺牲自己创造了整个美丽的世界,之后再有女娲补天、造人。”

    “这不管是欧洲西方这边,还是我们东方这边,其实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都是来源于神话传说,但这虚无缥缈,并无真凭实据。”

    “我们应该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去研究,研究我们人类的起源。”

    刘晋郑重的点点头。

    脑海中想起了后世关于人类起源的诸多研究,其中得到最广泛认可的就是人类起源非洲,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

    “此外还应该去研究各个部族的历史,历史上各个部族之间征战不断,部族不断的迁徙,像汉朝时期的匈奴人,被汉朝打败之后就不断的往西迁移,之后在现在的西域、中亚、西亚等地开枝散叶。”

    “还有唐朝时期的突厥,在被唐朝大败之后,突厥也是在不断的往西迁移,故而现在西亚、中亚、西域等地大量的部族都自称是突厥人的后裔。”

    “甚至于连奥斯曼帝国,他们都自称是突厥人的后裔,再比如蒙古人,当年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疆域版图极其的辽阔,大量的蒙古人迁移到世界各地去,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汗国,子孙后代遍布全世界,有大量的人都是蒙古人的后裔。”

    “还有在黄金洲这边的殷商后裔,说他们是殷商后裔,和我们大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很多人都觉得这一点很荒谬。”

    “但事实很有可能真的是这样!”

    “他们不仅仅长相上我们大明人没有任何的差别,甚至于图腾上面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刘晋看了看在场的这些教授,继续说道:“历史非常的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所期望的历史!”

    “就比如黄金洲的数以百万的殷商后裔,尽管他们分成了数不清大大小小的部族,甚至于还有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这样的庞大国家。”

    “但是现在他们只相信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和我们大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和我们是一家人,他们流淌着和我们一样的血脉,同样的高贵,是太阳神的后裔。”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同感以及共同连接的纽带,所以我们大明在黄金洲的统治越来越稳固,我们大明移民和当地的殷商后裔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认知,彼此之间矛盾变的更小,互相之间的融合更加的融洽。”

    “他们认同自己是大明人的一份子,同时认为自己是大明天子的子民,并以此为荣。”

    “故而其它都显得不重要了。”

    “现在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也是应该这样去写,炎黄是所有部族的始祖,所有部族的人都是炎黄后裔。”

    “当然,这一点并不是空穴来风,胡说八道的,必然匈奴、突厥、蒙古人的迁徙可以证明这一点,匈奴、突厥和蒙古人,他们的祖先也是从中原地区迁移过去的,从炎黄之中分出来的,故而进过漫长历史的衍变才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历史的真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特别是对于现在大明境内的少数部族来说,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够获得身份和血缘上的认同感。

    所以历史教科书就应该这样去写,这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

    同样刘晋也清楚,这样去写的作用,对于促进大明的统一和团结无疑是有着非常巨大作用的。

第1464章,统一和团结高于一切

    “原来如此~”

    听完刘晋的话,姜明、董知夏、王石松等人顿时就焕然大悟。

    这其实根本就不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种认同感的问题。

    他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去写清楚各个部族的历史,而是要拿出一些证据来证明,这些部族他们其实也是起源于华夏大地,和汉人有着共同的祖先,流淌着炎黄的高贵血脉,这才是他们所想要从历史之中得到的东西。

    至于其它的,像什么部族之间以往的矛盾、冲突等等,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东西,因为现在都归属于大明,都是大明天子的子民。

    “就按我说的去办吧。”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高于一切!”

    刘晋想了想给出了指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大明各地贯彻全面汉化的政策,目的不就是为了淡化各个部族原有的部族意识和形态,形成新的大明人的观念和认同感。

    这一切最终还是服务于大明的统一,服务于内部各部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从而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这一点是刘晋汲取了后世诸多的经验和教训才制定出来的政策。

    国家的统一、内部的团结比起什么都要重要。

    大明幅员辽阔,生活其中的部族实在是太多了,大大小小的部族成百上千,别的不说,单单是黄金洲这边的殷商后裔部落都不知道有多少。

    如此多的部族,如果不确认一种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身份,不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纵然是靠着强大的力量一时之间拧在一起,终究也会是强扭的瓜不甜,还是会分类开来的。

    所以刘晋才会不予余力的去推行全面汉化政策,目的就是为了竖立统一的语言和文字,竖立统一的价值观和思想,淡化原有的部族形态和意识,巩固和凸出大明人的身份和意识。

    只要这个政策长期的坚持下去,再加上大明帝国的强盛,自然而然就可以真正的将内部纷繁复杂的诸多部族形成统一的大明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以后纵然是有人想要分裂大明,别说汉人不同意了,那些部族的人也同样不会同意,因为大明人的身份、观念、认同感已经深入灵魂。

    “是~”

    几人郑重的点点头,很快就离开了刘府回去研究该如何修改历史教科书了。

    这些教授的行动是相当的迅速,仅仅只是几天的时间,他们又再次来到了刘晋的府上,将一份他们重新整理、编写出来的人类起源与炎黄子孙衍变图交到了刘晋的手上。

    刘晋拿着仔细的看了起来。

    人类起源上,因为还没有后世先进的考古手段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故而人类的来源一说。

    教科书上还是采用了华夏大地这边普遍流传的一个说法,那就是神创人之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不堪,没有日月、没有大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蚁鸟兽等等。

    在混沌的世界之中孕育了盘古大神,有一天盘古大神醒来,一斧子劈开了混沌世界,于是清气上浮,浊气下沉,有了天和地,接着盘古大神牺牲自己,双目变成日月,接着在这里又插了一点东西进去。

    说明大明帝国为什么可以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大明帝国的‘明’字,它就是日月所组成,是秉承天地之意志,得天地之造化,故而大明才能够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国富民强,成为这颗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

    也同样因此,大明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人,是最有资格拥有这片天地和土地的,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也正是因此而来。

    看到这里,刘晋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如果自己不是来自后世的唯物主义者,还真的就会相信这上面所写的一切,可想而知,这个一旦大规模的传播开来,对整个大明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对于还为真正走进科学的时代,人们相信有神灵,自然也就相信有盘古大神,更加相信大明帝国的正统,也就相信上面所说的这一切。

    继续看下去。

    盘古大神双眼化为日月,四肢化为山川五岳,血液化为河流海泽,筋脉化为地理,肌肉化为沃野良田、头发化为漫天星辰、齿骨为金玉等等,最终形成了现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然而世界虽然形成了,接下来就是女娲造人了。

    女娲大神根据自己的样子,用泥巴捏出了人形,于是人就诞生了。

    在这里,又根据现在大明的情况以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在其中进行了一部分的修改,说是女娲造人的时候用了两种土,分别是黄土和黑土。

    用黄土造出了皮肤白皙的白人,然后将他们放在了亚洲和欧洲两个地方,供他们繁衍生息,接着又用黑土造出了黑皮肤的黑人,将他们放在了非洲、澳洲、天竺、南洋等地,供他们繁衍生息。

    看到这里,刘晋顿时就很是疑惑了。

    后世将人种化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这按理说用黄土捏出的是黄种人啊,怎么就变成了白皮肤的人呢?

    这是不是写错了?

    皱着眉头,仔细的思索一番,很快刘晋就豁然了,顿时就笑了起来。

    自己脑海中的一些思想观念显然还是受到了后世的影响,后世人种的划分是欧洲人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竖立白种人至上、高贵的观念和说法。

    这个时代却是没有,目前全世界的话语权是掌握在大明的手中,欧洲人在方方面面都比不过大明,甚至于连奥斯曼帝国都很难战胜。

    而大明,自古以来都是以白为美,白皮肤意味着尊贵,富有,因为不用做事的人才皮肤白,要做事的人都会被晒黑,所以白才是美,黑就丑。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自古以来,黄就是尊贵的颜色,特别是明朝明黄色可是皇家才能够使用的颜色,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使用这种颜色。

    另外黄土也是诸多土壤中最好的土壤,当然事实上是黑土才是最肥沃的土地,只是因为中原地区黄土使用的多。

    有用黄土烧制陶器、瓷器,黄土种植粮食和蔬菜,此外在古代还有黄土垫路一说,皇帝出行的时候,要用净水泼街,黄土垫道,这并非仅仅只是敬意,也是彰显尊贵的意思。

    也就是说黄土在这个时期炎黄子孙的眼中是最好的土。

    所以用黄土捏出来的人自然是最尊贵的人,用黑土捏出来的自然是就是下等人。

    想清楚这些,也就明白上面为什么会这样写了。

    黄是尊贵的颜色,又以白为美,这也是大明人为什么喜欢白奴而不喜欢昆仑奴的原因。

    再继续看下去。

    女娲造人之后就到了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了。

    其中就重点强调了刘晋前面所交代过的事情,那就是炎黄部族大部分生活在中土神州,后来,随着炎黄子孙越来越多,有部分不断的往四周迁移。

    其中往北迁移的逐渐发展成为了草原游牧部族,于是有了后来的最早北狄,然后再后来又有了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等诸多游牧、渔猎部族。

    这些部族又来又逐渐的与留在中土神州的炎黄子孙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战争,在一次次的战争之中,诸多的游牧部族又不断的往世界各地迁移。

    于是有了大量的游牧部族西迁,在西域、中亚、西亚等地区形成了新的诸多部族,比如现在的奥斯曼帝国,他们就自称是突厥人的子孙和后代。

    此外还有大量蒙古人所建立起来的汗国也足以说明这一点,说明这些地方的这些部族在血缘上和大明汉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还有部分则是往西迁移到了乌斯藏等地区,于是形成了乌斯藏的藏人,证明这一点就是乌斯藏的藏人和大明人几乎没有任何外貌上的差别,唯一的差别是他们生活在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故而显得更黑。

    有一些乌斯藏的部族贵族迁移到京师来生活之后,皮肤也变白,长相上和汉人没有任何的区别。

    还有部分则是往南迁移,于是形成了历史上的南蛮、东夷、闽越等等,并且最终一直往南,迁移到了中南半岛、南洋地区等,逐渐形成了南洋地区的诸多部族和国家。

    此外还有一部分则是通过了亚洲和黄金洲之间狭窄的海峡,最终来到了黄金洲这边,然后慢慢的发展成为了黄金洲这边的殷商后裔。

    还拿出了一些证据,其中一点就是殷商后裔和汉人之间的长相差别非常的小,甚至于没有什么差别,同样还有共同对龙的崇拜,另外就是在黄金洲最北的地区,大明人也是发现了一些生活在极其酷寒之地的人爱斯基摩人,这些人和汉人的长相也是非常的像,同时也证明了人确实是可以在极寒之地生活。

    “不错,不错,就该这样写~”

    “寄给大明早报这边,让大明早报刊登出来。”

    从头到尾仔细的看完,刘晋也是忍不住直点头。

第1465章,万族欢呼

    翌日清晨,伴随着第一缕阳光照射到京城这座庞大的之中。

    众多的报童们骑着自行车行走于京城的大街小巷。

    自行车这种东西自从问世之后就迅速的在大明火爆起来,要说最喜欢自行车的无疑是卖报的报童了。

    以前靠着双腿行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一天下来,脚都要走酸痛,关键是背着一大袋子的报纸,整个人都非常的累。

    可是有了自行车就不一样了,行走京城的大街小巷变的轻松,骑自行的两边还可以装很多的报纸,到了人流量多的地方,将自行车一听就可以大声的吆喝起来,也可以骑着自行车一家家的给订报纸的住户送报纸。

    “铛~铛~”

    一辆辆自行车行走在大街小巷,自行车上面的车铃被按的响亮起来。

    “卖报~卖报~”

    “五所高校诸多知名教授联合出版人类起源与迁移史!”

    “我大明境内诸多部族也是炎黄子孙!”

    伴随着报童的吆喝声,整个京城也是瞬间活了过来一般,大量的人从一个个角落涌现出来,迅速的将报童手中的报纸给卖走。

    接着一条条宽敞的街道上开始出现人流,慢慢的越来越多,周围的商铺等等也是很快就开张,至于茶楼,那早就已经人满为患了,众多的茶客们早就已经在等待新一天的大明早报了。

    随着店小二将大量的报纸拿来,一份份报纸发下去,很快原本热闹吵杂的茶楼就变的安静无比,只剩下翻报纸的声音。

    等到十几分钟过后,整个茶楼又很快变的吵杂起来,众人开始对着报纸上面所报道的事情讨论起来。

    “这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一说,我也是知道的,只是这女娲造人的时候竟然用了两种泥,这还是头一次听说。”

    “可不是嘛,不过上面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我们炎黄子孙那都是用黄泥造的,而那些昆仑奴、黑人什么的都是淤泥造的,所以我们天生就要比他们高贵,也要比他们更加的聪明、勤奋。”

    “是啊,是啊,这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女娲娘娘造人的时候用的泥土不一样,所以就有了不一样的人。”

    “原来我们和草原人、西域人啊,还有藏人等等竟然都是同一个祖先啊,没想到他们竟然也是从我们炎黄祖先当中分出去的。”

    “可不是嘛,上面不是拿出证据了嘛,这藏人啊和我们汉人长相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差别,另外其实草原人和我们的长相差别也很小。”

    “或许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天天吃肉,所以长的很厚实,我们汉人吃粮,所以相对没有那么高大。”

    “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就是西域、南云这边,一些部族的人长相和我们汉人差别太大了,他们的眼睛是蓝色的、头发卷起了,还有金色、红色等等各种颜色,和我们汉人长相差别很大。”

    “差别是大了一点,不过上面不也是说的清清楚楚,那是因为长期地域之间的隔离以及一饮食上所形成的。”

    “但本质上来说,他们其实也是北方游牧部族迁移过去形成的后裔,而北方游牧部族也都是从炎黄部族之中分出去的,说到底和我们汉人也是一家人。”

    “就是啊,这奥斯曼帝国的人可是一直以来走自诩为突厥人的后裔,突厥在唐朝的时候被我们给打的只能够西迁,也就是在西域、中亚、西亚等地又繁衍生息壮大起来。”

    “看来都是炎黄子孙,那就是一家人了,也就不要分彼此了。”

    “本来就是嘛~”

    “…….”

    大明早报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报纸一发出来,立即就会有船和火车迅速的将它传播到大明各地,甚至于海外各地。

    朝鲜和倭国,当这一期大明早报传到朝鲜、倭国的时候,整个朝鲜、倭国上下一片举国欢腾,朝鲜、倭国的有识之士无比欢呼雀跃起来。

    一直以来朝鲜人、倭国人都自认为和大明人是同种同源,因为本身和大明人长相上没有任何的差异,其次使用的文字还是和大明人一样,又是大明的藩属国。

    所以一直以来朝鲜、倭国对外都自称和大明人是同种同源,不过大家都不是很愿意承认罢了,现在好了。

    大明这边自己都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认为朝鲜、倭国的人和大明人也是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也都是从炎黄子孙之中分出去的。

    甚至于朝鲜和倭国这边还有诸多的文物能够证明这一点,证明他们也是炎黄子孙。

    现在得到了肯定,朝鲜和倭国上下岂能不欢呼雀跃,这身份上得到了认可,同时也是证实了自己的来源。

    他们也是炎黄子孙,流淌着和大明人一样的高贵血脉,有着和大明人一样的文字、语言和文化。

    这样的消息,让两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欢腾无比。

    当然了,除了朝鲜、倭国之外,当消息传到中南半岛这边之后,暹罗、真腊、苏禄、麻六甲等等南洋诸国一时之间竟然也是跟着欢呼雀跃起来。

    一直以来,南洋诸国的人因为长相偏黑、又非常的瘦小,关键是颧骨突出,尖嘴猴腮的,和大明人的长相相差有点大,关键是还不符合大明人的审美。

    这朝鲜人和倭国人可以说自己和大明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他们却是没有办法去说,因为大家也不信,长相上相差太远了。

    这多少让他们也是觉得有些自卑的,因为根据大明帝国这边发布的五等级划分来说,他们处在最底层的。

    现在好了,大明这边竟然说他们其实也是炎黄子孙,和大明人一样,流淌着高贵的血脉,之所以长的不同,那是因为长期和大明人有着不同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所造成的,但本质是还是炎黄子孙的。

    这可把这些南洋诸国的人给高兴坏了,一时之间,这些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在纷纷庆祝,也是纷纷发表各种各样的符合声出来。

    什么中南半岛的人都是从闽越百族迁移过去的,还有就是从大明云贵川这些地方迁移过来的。

    还有什么要学习大明人,要和大明人一样吃米饭、吃小麦,吃菜,穿大明的衣服,和大明人一样建造仿佛,甚至于要学习大明的礼仪等等,因为这样才可以慢慢的改变回去,变的更像炎黄子孙。

    甚至于还有人则是发起认祖归宗的活动,认为应该到大明这边去寻找自己的祖先和宗族,改汉姓取汉名,学习汉字和语言等等。

    诸如此类的非常多,有些甚至于听起来很荒谬,但却是在这些国家之中大行其道,让无数人都觉得很有道理。

    毕竟能够和强大的大明帝国扯上关系,证明自己出身的高贵,这是大家都喜欢看到的事情。

    在大明内部,伴随着大明早报的流传,消息很快就在大明诸多的部族这种传开。

    西域的一座座城镇之中,来自各个部族的人载歌载舞的庆祝起来,他们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弄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

    现在终于弄清楚了,原来他们也是炎黄子孙,是炎黄大帝的后裔,只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所以在外貌上和汉人有着一些差距。

    但现在都已经弄清楚了,他们也是炎黄子孙,也是华夏儿女,彼此之间以后要以炎黄子孙自居,要以大明人自居,至于什么乌孙、康居、鲜卑、契丹等等就应该要逐渐的淡化。

    部族之间原本的仇恨和矛盾也应该要放下来,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黄子孙,团结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宣传,效果是很显著的。

    西域这里,诸多部族彼此之间的交流、往来变的更加的密切和频繁,同时不同部族之间的通婚也是变的越来越多。

    原先多少还会觉得是不同的部族,不能通婚什么的,可是有了这个观念之后,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彼此通婚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南云省这里,消息传过来的时候,当地的格鲁吉亚人和高加索人更是欢呼雀跃,对于大明帝国他们是非常认同的,原先的部族意识淡化,大明人的身份在不断的强化,现在又从理论上给予他们支持。

    他们自然而然就更加的高兴了。

    他们也是炎黄子孙,是华夏传人,至于是那个游牧部族逐渐的分出来的,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现在相信这个说法,也坚信这一点,并且以此为荣就够了。

    当消息传到奥斯曼帝国的时候。

    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的皇宫之中,巴耶赛特二世正在一边享受午餐,一边听人翻译最新的大明早报,这样的习惯,他已经保持几年了,通过大明早报也是能够知晓大明乃至世界发生的诸多大事。

    “我们和大明人竟然有着同样的祖先?”

    听完手下的人翻译的大明早报,巴耶赛特二世忍不住傻眼了。

    “是的,伟大的苏丹~”

    “根据大明人这边的说法,我们的祖先突厥是大明本土北方草原上诞生的强大游牧部族,后来在同唐王朝的战争之中失败,最后被迫不断的往西迁移,最终到了中亚、西亚这里。”

    “而突厥人的祖先是匈奴人,匈奴人的祖先则是从炎黄部族之中分出来的一些人,他们从中土迁移到草原上生活,并且逐渐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匈奴人和突厥人,最终又迁移到西边来。”

    “所以这份报纸上面说,突厥人也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我们和大明人其实是有着共同点的祖先。”

    手下负责翻译的大臣连忙回道。

    “还真是让人意外啊,我们竟然和大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

第1466章,竟然是他!

    京城,关于炎黄子孙的讨论席卷整个大明上下,不过很快就和以往无数的大事一样,转眼间就被其它的事情所覆盖住。

    弘治二十一年的科举考试很快就成为了整个京城老少爷们最关心的事情了,三年一次的盛世,每一次都要会上演一幕幕才子佳人的好戏,让人永远也看不够。

    十月初一,这一天正式会试开始的日子,整个京城似乎好像都因此变的安静下来,贡院周围更是提前就已经进行了清场,防止有人影响会试。

    这一天,作为主考官,刘晋很早就起床了,一翻洗涮过后,穿上自己正二品的绯红色锦鸡官服,再戴上管帽就往会试的贡院而去。

    在以往,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都是在二月的时候举办,故而一般称之为春闱,而乡试一般都是在会试前一年的秋天举行,故而一般称之为秋闱。

    不过在弘治十八年的时候,因为赠送东榜,再加上大明地域辽阔,从海外、关外诸省前来京城考试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就将会试的时间改在了十月,这也是大明第一次将会试的时间拖延到十月来举行,目的还是为了给前来参加考试的学子更多的时间,毕竟大明太大了,这个事情的交通又相对落后。

    从黄金洲或者是澳洲前来京师参加考试,至少都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抵达京城,如果在乡试之后继续在三月进行会试的话,很多学子都极有可能赶不上,适当的推迟到十月来举行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

    十月会试,估计着以后也是会定下来,等于是乡试在秋天,会试也在秋天,中间差不多隔着一年的时间给学子们赶路和准备。

    刘晋不紧不慢的坐着四轮马车往贡院这边走去,另外一边贡院这里,众多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自然是早早的就来到贡院这里。

    三年一次的会试,这是足以决定人生成败的大事,历朝历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鲤鱼跃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最终成为叱咤风云、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人物。

    这其中明朝是最多的,从明朝开国一来,明朝几乎所有的大臣、能人都是从这贡院这里开始,明朝初期的三杨,还是土木堡之变当中力挽狂澜的于谦,又或者是一代又一代的内阁阁老,全部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放到这弘治朝来,也是一样,无论是内阁的三阁老,最差的就是刘健了,但好歹也是二甲的进士,至于李东阳、谢迁,一个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总第四名,因为一甲只有三人,一个更是状元出身。

    这一次的主考官吏部尚书刘晋,那也是弘治十二年的状元了,当朝的这些六部尚书、侍郎等等,随随便便一个,最差那也是二甲的进士,状元啊、探花啊、榜眼什么的一点都不稀奇。

    “鱼跃龙门啊!”

    李南云看着眼前的贡院,巨大的门此时正关着,下面是长长的石阶,下方的空地这里站满了前来参加考试的学子,三五成群,或孤傲不群,或自信满满,又或者是激动万分、忐忑紧张……

    “李兄,准备的如何?”

    田丰、王奇、阮文杰、武义等人聚在一起,看着李南山似乎在想什么,也是笑着问道。

    “李兄还用准备?”

    “他才华横溢,随随便便也是能够高中的。”

    裴文卿笑着说道,这些天大家处在一起,对于李南山的才学,大家也是知道的,别看他不是汉人,可是比起裴文卿、武义、吴浪这些汉人学子还要有才华,大家都觉得不出意外,李南山高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嗯,主要是东榜的竞争力比起南北榜来要小得多。

    “言之尚早,言之尚早~”

    “我希望的是大家都能够高中,以后能够同朝为官,为天子分忧,为黎民百姓谋福祉。”

    李南山谦虚的说道。

    “对,对,一起高中,一起高中,大家到时候一起去草原上吃烤全羊庆祝、庆祝~”

    来自北方草原的云天空连忙说道。

    在贡院外的另外一处地方,景旸、戴大宾、吕柟等人也是聚在一起,一个个气定神闲,显得非常的自信,似乎好像是过来随随便便走一个过程,丝毫没有担心自己会落榜的事情。

    聚集在三人身边的,那都是来自两京十三省的大才子,很多都是各省的解元,对于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基本上都是十拿九稳,关键就在于谁能够夺得状元。

    “你们有谁见过刘公吗?”

    吕柟撸起自己的袖子看了看时间,还有十几分钟就可以开始进考场了。

    “没见过~”

    “听说刘公还很年轻,仅仅只是三十出头,长相英俊潇洒,又才华横溢。”

    “当年刘公当状元游街的时候,整个京城的怀春少女都出来了。”

    有人笑着说道。

    “我也听人说过此事,当时刘公才刚刚十九岁,这才十年的时间,刘公就已经是吏部尚书了,真是我等之楷模啊!”

    戴大宾跟着感叹一声。

    其实他们的年纪和刘晋也都差不多,有些甚至于比刘晋的年纪还大,可是刘晋十九岁就已经当状元了,到了现在更是已经位居高位,而他们这才刚刚开始踏足这贡院。

    他们都可以想象到当年十九岁的刘晋,审批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京城游街时的场景,那才是真正的人生得意。

    “铛~铛~”

    很快,贡院这里传来了一阵铃声,沉重的大门也是缓缓的打开,有官员来到贡院门口喊道:“开始入场!”

    外面早就等待多时的众多学子顿时就来精神了,纷纷停止了谈论,按照南北东三榜开始排队,在门口这里递交自己的身份证明,再经过严格的搜查,确保没有夹带小炒、所用物品符合规范等之类的。

    再接着就是去抽号了。

    “佛祖保佑,千万不要抽到臭号~”

    会试是极其严肃的事情,历朝历代没有人敢马虎,故而身份确认、物品检查等等基本上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不过到了抽号的时候,有很多的学子就会默默的在心里面不断的祈祷,祈祷自己运气好一点,不要抽到臭号。

    所谓‘臭号’是指那些离茅厕近一些的考试位置,因为会试考试持续的时间会很久,一般都要考三天三夜,期间生活起居全部都在小小的考试位置上面。

    如果是要是抽到了挨着茅厕的位置,时刻闻着让人心神激荡的味道,这十分的文采估计着也只能够发挥出一般来,更何况一考就是三天三夜的时间,人都要崩溃掉。

    抽到好位置的自然是兴高采烈的进入贡院,开始进行考试前的准备,而抽到臭号的人,则是一个个黑着脸,嘴里面忍不住骂骂咧咧,暗自倒霉。

    很快,来自大明各地超过三千名学子就陆续就入贡院,在贡院的一个个小小的考试间内开始准备着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等到这些学子们入了贡院,将准备工作做好了,刘晋这才抵达贡院这里。

    下了四轮马车,刘晋也是有些感叹的看了看眼前的贡院,回想起自己当年前来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场景。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一转眼的时间,十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自己再次回道了贡院这里,不过却是当起了主考官。

    “刘公,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

    这一次的主考官之一的韩文见刘晋到来,也是上前前来汇报道。

    韩文现在是户部侍郎,以前刘晋在户部的时候,和韩文就是同僚了,不过刘晋升官比他快一步。

    “有劳韩公了~”

    刘晋也是连忙致礼道,韩文年纪比刘晋大多了,做事老成持重,有他来帮忙的话,刘晋就轻松多了。

    “应该的,为天子选才,为国伦才,这是我等之荣幸。”

    韩文笑着回道。

    两人一边说话,也是一边进入贡院来到专属于考官的位置这边,按照顺序坐好,

    “….举才求贤以科目为重,公道所在赖此一途...凡有不公者必载史册,凡有舞弊者必遭唾弃……”

    坐到主考官的位置上面,刘晋也是和以往的历次主考官一样,发表了一番考试前的感言,刘晋的声音清晰的传递到整个贡院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学子忍不住微微一正。

    “竟然是他!”

    景旸运气不错,抽到的位置离主考官所在的地方很近,能够清楚的看到主考官,听到刘晋的声音,他连忙看了过去。

    当看到身穿绯红色衣袍的刘晋时,整个人的眼睛都忍不住一下子睁大了,整个人有些傻眼了,怎么都想不到当日在听雨轩湖心岛阁楼之中遇到的人,竟然会是当今的吏部尚书刘晋,更是为成为自己这一次的主考官。

    他整个人的心都沉了下来,因为自己当时大放厥词,对刘晋颇有微词,这要是传到了刘晋的耳中,自己岂不是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了。

    想到这里,他整个人都忍不住心烦意乱起来,慌的坐立不安。

第1467章,当今之大明

    贡院之中,寂静无声,所有的学子们都在仔细、认真的考试。

    刘晋双手背负,非常随意的在贡院之中巡视,一边看也是一边微微点点头。

    这个时期的学子一个个至少看起来是非常有模有样的,坐得笔直,写出来的字一个个也是相当的漂亮。

    “竟然是他!”

    刘晋在看这些考生,自然而然的这些考生也是在看刘晋。

    还没有考试之前,他们就已经听了太多、太多关于刘晋的传奇故事了。

    高人子弟,天才少年,十九岁就当状元,仅仅十年的时间,现在已经是位居吏部尚书的高位了,极有可能是下一个内阁阁老。

    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自然是谁都想要认识一番,看一看到底长什么样。

    李南山正在苦思冥想,看到穿着红袍官服的刘晋慢慢的走来,顿时双眼就微微睁大。

    他也是一下子就认出了刘晋,正是当然在听雨轩这里所看到的,当时还跟着一人。

    刘晋长相英俊不凡,气度不凡,给李南山留下了极深的影响,一看就认出来了。

    当然,认出刘晋来的人有不少,田丰、王奇、云天空、戴大宾、吕柟等人也都认出了刘晋,一个个都忍不住微微吃惊。

    刘晋也是认出了几个当时在场的学子,嘴角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容,来到李南山的身边,仔细的看了看他的答卷。

    字写的相当的漂亮,潇洒、飘逸又不失方正,已有大家风范,文采也是相当不错,关键是即便是受到了八股文的严格限制,但字里行间依然透露出了卓尔不凡的思想和见底。

    “嗯,不错~”

    刘晋也是忍不住微微点头。

    一个南云省本地的土著,竟然能够有这样的文采,连字也写的如此漂亮,真是难得,也是真的是一个天才。

    听到刘晋的赞赏,李南山也是忍不住微微激动,如果能够得到眼前这人的赏识,自己以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时间在慢慢的流逝。

    十月的京城,天气已经转凉,狭小的考棚里面,众多的学子一边苦思冥想,一边又要忍受着逼仄的环境,寒冷的天气。

    可以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的人,每一个都可以算是真正的人杰。

    只是在八卦考试之下,人的思想和观念都被死死的束缚住,纵然在场的这些人都是人杰,可是又能如何?

    依然还不是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昨日的故事,始终没有人很多进步和突破,这让作为主考官的刘晋又是忍不住感叹一声。

    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一直以来都是这颗星球上最优秀的民族,一直以来也都是处在最巅峰的位置上面。

    然而越是到后面的时候,伴随着儒家一家独大,伴随着思想的禁锢,华夏民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的落后于世界,以至于有了后面的被异族统治,又有了后面的百年屈辱史。

    起初刘晋觉得华夏的落后是源于螨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现在看来,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了。

    儒家对思想的禁锢,对其它新事物的极力排斥,以至于华夏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关键是始终没有什么进步和突破。

    并不是华夏没有人才,事实上,华夏自古以来都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只是在这种思想的极度禁锢之下,对新事物的极力排斥之下,想要获得进步实在是太难了。

    人才都在苦心研究八股文上面去了。

    就儒家那几本破书,滚瓜烂熟、倒背如流都还不行,历朝历代不知道多少才子俊杰将自己一声的新学都放在研究这几本书上面去了,写出了浩如烟海一般的各种各样的注解。

    然而这些注解有什么用?

    说句实话,屁用都没有,纵然是字写的再漂亮,文笔再好,它无法推动文明的进步,只不过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空耗尽了才华。

    “唉~”

    刘晋叹口气,说实话真的很想一下子就取消这个八股取士。

    可是刘晋又知道自己不能,而且也根本就不可能一下子就取消这个八股取士,将来还不知道又多少聪明人要将自己的青春耗费在上面。

    很快,第一天考试的时间就过去了。

    会试一般是考三天,第一天考四书五经,内容都是从四书五经上面出,一般只要将四书五经被的滚瓜烂熟就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第二天考的是策问,策问的考试题目则是由主考官出,大家根据主考官出的题目写八股文,这是会试考试的重点,也是最为重要的。

    一般考题也都是从四书五经之中出,不过都会掐头去尾,又或是干脆从一段话当中找出几个字出来,然后让你去写。

    这对于考生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不仅仅要对四书五经非常的熟,能够找到出题的地方,还要弄清楚这个题目的所考的内容和意思,再来想办法写出漂亮的八股文出来。

    第三天考的则是诗赋,这个放在后世算是选修考题一样了,考的好不好和中进士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所以乡试和会试考试的重点就是在第二天的策问。

    贡院之中,三千多学子经过了昨天一天的考试,很多人都显得非常的疲倦,有些晚上没有保暖好的,甚至于还感冒咳嗦流鼻涕,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因此要退出考试的,都在静静的等待着今天的策问。

    “刘公~该放题了!”

    韩文扶起袖子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已经到了八点钟了,该进行策问考试了,于是来到刘晋的身边提醒道。

    策问的题目都是由主考官来出的,一般都会提前很早就想好来,到了考试的这一天,再写出来,然后差役会举着主考官主的考题在贡院之中行走进行通报。

    “嗯~”

    刘晋微微点头,来到桌前,微微沉吟一番,拿起笔就写出了‘当今之大明’五个字。

    看到刘晋出的考题,旁边的韩文微微一愣。

    这题目很显然并不是在四书五经的范围之内,不符合一直以来的考试传统。

    以往的每一次考试,策问都是从四书五经之中出的,你刘晋到主考官,怎么就乱来?

    “刘公,这样出题恐怕不合适吧,到时候必然引人非议的。”

    韩文和刘晋关系不错,毕竟以前在户部共事过。

    这题目要是放出去了,当场这些参加考试的学子们都要哗然了,到了朝堂之上,到时候刘晋肯定会少不了要被无数的大臣给弹劾了。

    虽然说刘晋被弹劾的次数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但也没必要为了一次科举考试而闹出一些事情出来。

    “我知道,不过就按此去办吧。”

    刘晋郑重的点点头,想了想说道。

    刘晋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想好了题,只是现在看到这些学子们在这里为了四书五经几本破书里面的东西穷尽一生,刘晋又觉得自己不该再和以往一样。

    或许出这样的考题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但也该有一些改变了。

    眼前这些考生,虽然现在还是一介书生,但是只要过了这道门槛,他们以后就是大明的官员,再过上一些年,甚至于他们当中有人会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成为足以左右大明走势的存在。

    传统的八股文考试,很难说真正选出有才能、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出来,文章写的好,未必就是治国之才。

    所以出这样的体面,也是为了看看他们现在的见识,对大明的认识还有就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好吧~”

    韩文见刘晋坚持,再想想刘晋是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身居高位,位高权重,又根深蒂固,纵然是出什么事情,恐怕也是对刘晋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他既然坚持要出这样的题目,那就按照这样的题目去出好了。

    很快,有差役将刘晋写的考题装裱好,然后举着牌子开始在贡院之中走动,一边走也是一边喊道:“策问考题,当今之大明!”

    “当今之大明?”

    听到策问的题目,众多忐忑、祈祷的考试们顿时就傻了。

    原本一个个都心里面默默祈祷,祈祷刘晋不要出的太难、太偏,要不然到时候连破题都不知道该如何去破,自然而然就要考砸。

    谁知道刘晋竟然如此不按套路出牌,出的题目竟然不是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而是直接根据当今大明之局势来出题。

    “当今之大明?”

    吕柟看着考题,整个人都傻眼了。

    “怎么不是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岂能这样乱出~”

    “果然和很多人所预料的一样,还真是出人意料之外。”

    景旸也是跟着直摇头说道。

    如果是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他是很有信心的,可是这样的考题,那就真的很难去做了。

    当今之大明,可写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关键是刘晋这个主考官,他为什么出这样的考题,又想要看到什么?

    意外归意外,但依然还是要按照刘晋出的考题去写。

第1468章,简直就是胡闹

    京城乾清宫尚书房内,弘治皇帝下了早朝之后照旧将一些重臣叫到了尚书房这里开小会,商讨下国家大事。

    不过今天是会试的第二天,大家都在等着会试这边的消息,尤其想要看看刘晋这个主考官到底会出什么样的考题出来。

    故而伺候弘治皇帝的萧敬都时不时要看看门外面,看看有没有小黄门过来通报下会试考试的事情。

    “关于成立西非舰队之事,诸位爱卿不知道有何看法?”

    弘治皇帝手里面拿着刘晋提交上来的奏疏,刘晋这个人很懒,一向很少写奏疏,不过每一次所提到的事情那都是真正的国家大事,弘治皇帝也是极为重视。

    认真仔细的看过了刘晋所写的奏疏,上面详细的讲述清楚了目前西非这边的复杂局势,各方实力犬牙交错,争相瓜分西非的殖民地,彼此之间又不择手段的进行竞争,明争暗斗,让西非这边的局势变的无比动荡。

    奥斯曼帝国和西班牙之间的矛盾,倭国和葡萄牙、葡萄牙和西班牙,还有搅屎棍英格兰、法兰西、荷兰等等,以及大明诸多的殖民商行、藩国,海盗肆虐现在还仅仅只是开始,各个国家之间还没有真正的撕破脸皮去宣传。

    刘晋有一种预感,一旦西非这边真正的打起来了,恐怕极有可能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非这块世界上最后的殖民地,足以吸引各方争相投入战争。

    对于西非这边的乱局,大明本可以置身事外,毕竟大明已经有足够的殖民地和土地了,没必要再去抢夺最后的这一片地区。

    可是,大明麾下的诸多殖民商行、藩国等等可都嫌自己的土地少,故而对于西非这片黄金海岸和象牙海岸可不会放过。

    大量的殖民地和殖民据点在这里遍地开花,几十万大明人移民到这些地方。

    一旦这里的形势继续恶化下去的话,恐怕到时候就会威胁到大明的殖民地和藩国,威胁大明的利益和安全。

    所以刘晋也是上奏弘治皇帝,请求在西非这边增设一支西非舰队用来震慑各方,维护大明在西非的利益,保护大明人的安全。

    “陛下,我大明已有黄海、东海、南洋、黑海、地中海、香港、黄金洲、红海等诸多舰队,战舰数量超过千艘,海军人数超过十万人。”

    “现在西非这边虽然局势动乱,不过都是一些海盗罢了,此外他们也不敢劫掠我大明的殖民地和藩国,未对我大明在西非的利益形成威胁。”

    “故而,臣以为完全不需要单独成立西非舰队,只需要命黄金洲舰队定期前往西非地区巡逻即刻,或者是从黄金洲舰队这里再划分出一些战船和人员出来,专门负责西非地区的安全。”

    刘健想了想第一个站出来说道。

    尽管现在军权已经收归天子所掌控,不过在涉及国家大事上面,弘治皇帝依然还是和以前一样,会和大家商量着来。

    “刘公所言甚是,我大明已经有足够的海上力量,没有必要在成立单独的西非舰队,只需要从黄金洲舰队这里抽调部分战船定期前往西非地区巡逻即可,我想也没有人敢招惹我大明。”

    李东阳也是跟着非常自信的说道。

    大明帝国的强大,那是全方位的强大,不仅仅拥有强大的陆上力量,海上力量也是强大无比,足以横扫全世界。

    “再赠送西非舰队的话,恐怕又要再增添新的战船以及海军人员,军费开支也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臣也以为没有必要在增设西非舰队,不过倒是可以调遣部分陆军前往西非驻守,如果有情况发生的话,再调遣一些战船过去也能够保护我大明在西非的利益。”

    张懋想了想也是说道。

    “张公所言有理,派遣一支一万人的陆军驻守在西非要地就可以了,另外再令黄金洲舰队定期巡逻西非即可。”

    谢迁想了想也是说道。

    “既然诸公都觉得没有必要再增设西非舰队,那就不再赠送西非舰队,按照张懋所言,调遣一支万人陆军驻守西非要地,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再另行赠送战船至西非。”

    弘治皇帝沉思一会,想了想也是定下来。

    “陛下圣明~”

    群臣连忙说道。

    西非这边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在场的这些大佬,有些还是一些西非殖民商行的大股东呢,在西非这边有不少殖民地和殖民据点。

    不过对于西非这边的局势,却是并不担心,因为即便是再乱,也没有人敢招惹大明帝国,不管是贪婪的倭国人,还是霸道的西班牙,又或者是无耻的英格兰海盗,都不想招惹大明人。

    这就是大明这些年来,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一次次对外战争的胜利所确立起来的强大霸权。

    就在弘治皇帝和大臣们商量着西非这边的事情时,有小黄门急匆匆的来到尚书房门口,很快萧敬就来到弘治皇帝的身边说道:“陛下,这一次会试的策问题目是当今之大明!”

    “当今之大明?”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微微一愣。

    原本他也是在押题,思索着刘晋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出来,甚至于他都已经预感到了刘晋出题肯定不会走寻常路。

    可是,谁知道刘晋竟然完全不安套路出牌,根本就不再四书五经上面出题。

    “当今之大明?”

    一旁的众多大臣一听,顿时也是微微傻眼了。

    “这不是乱来嘛~”

    李东阳一听,顿时就皱着眉头说道。

    科举考试出题的题目从四书五经上面出,这几乎已经是定律了,可是刘晋倒好,竟然不按照这个定律来做事情,乱出题目。

    这个例子一开,这以后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这题目岂不是能够乱来了?

    那天下的士子又该如何去准备?

    “简直就是乱来~”

    刘健也是微微摇头说道。

    你随便出都可以,但是一定要从四书五经上面来,你这乱出题目,感觉和殿试的时候天子出题差不多了。

    天子出题自然是可以根据大明现在的一切时政来出题,你刘晋只是会试的主考官,你这样出题,肯定会有人用这一点来攻讦你的。

    刘健都已经可以看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必然会有海量的奏疏犹如汹涌的浪潮一样涌过来,无一例外必定是弹劾、攻讦刘晋的。

    何必因为这样的小事情给自己招惹麻烦呢。

    “倒是别出心裁~”

    弘治皇帝看了看其他人的表情,笑了笑说道:“到时候我们都一起去阅卷,朕倒是想要看看我大明的才子们对于当今大明的局势能够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和见解。”

    很显然,弘治皇帝对于刘晋乱出题的事情并没有放在心上,也没觉得这是什么事情,不就是一个考题嘛。

    “是~”

    其他大臣互相看了看,也是连忙回道。

    与此同时,会试策问题目的消息也是迅速的传到了京城各部衙门这里,同时也是迅速的在京城各地传播开来。

    翰林院,众多的翰林们今天根本就没有心情修撰书籍,而是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等待着会试策问考题的消息。

    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整个大明上下都十分关心,而且有很多官员的儿子都还参加了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像礼部右侍郎焦芳,他的儿子焦黄中,还有提调官刘春的儿子刘鹤年等等,朝中有很多官员的儿子也都刚好参加了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当然了,历次科举考试都有很多官员的儿子参加,寒门子弟是有,但更多的还是士绅子弟,可以说前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这些士子,九成以上都可以说是士绅子弟、书香门第什么的。

    自然而然的,大家对于每一次的科举考试都是极为重视,尤其期待这策问考试,因为策问才是重中之重,一般阅卷也是值策问阅卷。

    “也不知道刘公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出来。”

    翰林院内,诸多翰林聚在一起,喝着茶聊着天说道。

    “以刘晋的性格来说,他出题必然会让人想都想不到的。”

    有人跟着说道。

    “确实是如此,刘晋一向不走寻常路,又是高人子弟,想必,他出的题目肯定是让我等想都想不到的。”

    “不过刘公一向重视革新和变化,恐怕多半也是以此类为中心和主体吧。”

    “革新和变化,倒是不太好写了,想要写出不错的文章出来,怕是不容易啊。”

    众多的翰林在不断的讨论着。

    这时有人急匆匆的跑来说道:“题目出来了,题目出来了~”

    “策问题目,当今之大明!”

    “什么?”

    “当今之大明?”

    众多的翰林们一听,顿时一个个就傻眼了。

    以他们的学识,对于四书五经自然是早就已经非常的熟了,也知道这根本就不是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而是刘晋随意出的题目。

    “简直就是胡闹~”

    “朝廷的伦才大典,竟然犹如儿戏一般,竟然随意乱出题目。”

    “无视朝纲,无视祖训,简直乱来~”

    “定要好好的弹劾你~”

    翰林们顿时就气的半死,一个个大呼小叫的,有人立即拿起笔墨就开始写起弹劾刘晋的奏疏来。

第1469章,气急败坏的焦芳

    礼部,礼部侍郎焦芳正在着急的走来走去。

    自己唯一的儿子焦黄中正在参加科举考试,他这个当父亲的自然是显得非常焦急。

    对于自己的儿子焦黄中,他是极为溺爱的,尽管焦黄中这人不学无术又傲慢凶狠,但是他还是对焦黄中寄予厚望,给予了诸多的支持。

    历史上的焦芳,因为勾结宦官刘瑾,是阉党之人,故而在朱厚照当皇帝之后,升迁的非常快,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阁老。

    后来因为和刘瑾闹掰了,再加上确实是年事已高,不得不辞官归乡。

    但因为刘晋的缘故,弘治皇帝的肠痈治好,身体非常的健朗,故而朱厚照依然还是太子,刘瑾依然还是太子身边的小跟班,而焦芳也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快速的升迁,至今还只是礼部侍郎。

    焦芳这个人为了升官是非常不择手段的一个人,年轻之时,出身寒门的他在朝中没有任何的根据,即便是考中进士,想要获得升迁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呢他就去认老乡,当时大学士李贤和他是同乡,都是河南人,焦芳便极力讨好李贤,在李贤这里装的非常老实质朴,和仆人一样尽力的讨好李贤。

    李贤自然是很喜欢,然后大力的举荐焦芳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讲,也正是有了李贤的帮助,他才能够迅速的站稳脚跟,并且获得了初期平步青云的机会。

    但是这人一旦站稳脚跟,又露出了小人嘴脸,直接对人说李贤对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要另外在寻找靠山,于是又抱上了刘瑾的大腿。

    为了能够进入内阁,他经常令人不断弹劾、攻讦内阁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以期望能够将三人给扳倒之后,自己有机会入阁。

    可以说,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升官是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现在情况有些不同,弘治皇帝身体健朗,依然还在,他的一些事情也败露出来,故而朝堂之上,大佬们都不喜欢他,礼部侍郎的位置也就差不多是他人生的极点了。

    但对于自己的儿子,他还是寄予厚望,也是极力想要给自己的儿子铺好路来。

    这想要在大明的官场混的风生水起,这最起码是要在科举考试之中获得一个好名词。

    二甲进士是最起码的,你要是在三甲,一辈子也就是到知州的地步了,绝对不可能混到最顶层这里来的。

    二甲最好都还要最前面,要是在后面的话,也只能够去当个县令什么的,要是自己年纪轻一些,还能够给安排下,现在年纪大了,以后想铺路都不容易了。

    所以最好是能够进入一甲,最好是状元,这样一来的话,在大明朝中就好混了。

    历次科举考试的状元那都是提拔相当快的,像王守仁的父亲王华,现在都已经三品的官员了,还有谢迁,他这个状元已经是内阁阁老,再看看刘晋,才十年的时间,现在已经是吏部尚书,就等着内阁的三阁老有人退休入阁了。

    考上了状元,即便是没有太多的人脉依然可以提拔的很快。

    所以焦芳就很想让自己的儿子焦黄中成为这一次科举考试的状元。

    想要成为状元,这第一步自然是要通过会试,并且最好是在会试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之后在殿试之中再得到弘治皇帝钦点状元。

    所以现在他儿子在考会试,他也是在焦急的等待着,尤其是今天考的还是策问,他就更是无心办公,在等消息。

    “有消息了,有消息了~”

    “这一次的策问题目是当今之大明!”

    在焦急的等待之中,有报信的人急匆匆的来到礼部喊道。

    “当今之大明?”

    焦芳一听,顿时就傻眼了。

    这刘晋出题目还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但是很快,焦芳就忍不住骂了出来。

    他的儿子焦黄中不学无术,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学问,而且又骄横跋扈,傲慢凶狠,能够考上举人,都还是焦芳用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现在会试考试,刘晋出这样的考题,这对于他儿子来说简直就是致命打击啊。

    你能指望一个不学无术,傲慢凶狠、骄横跋扈的人能够对当今大明的局势有什么深入的看法和见解?

    尽管有着一个礼部侍郎的爹,按理说对当今大明的认识和看法,在耳濡目染之下,必然会有着比较深的见解。

    可是焦芳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水平和尿性,这一次说不定就要考砸了,到时候连会试都通不过,殿试都参加不了,怎么能够当上状元?

    “刘晋小儿~”

    “卑鄙无耻,下流至极~”

    “堂堂朝廷伦才大典,严肃无比的事情,竟然胡乱出题,害死人。”

    “我儿要是不中,我非要当面骂你个狗血淋头。”

    焦芳当着礼部诸多官员的面都在哪里骂起来,一想到儿子焦黄中要是连进士都不是,以后仕途暗淡,焦芳都气急败坏。

    历史上因为焦黄中的事情,就因为李东阳、王鏊将他的儿子放在了二甲,焦芳就极其的不高兴,故而时常辱骂、诽谤李东阳。

    偏偏李东阳年纪没有焦芳大,李东阳身为内阁阁老,又不太好直接和这个焦芳开撕,也是让他更肆无忌惮。

    现在想到了自己儿子可能连进士都没有办法中,顿时就气的半死,开始对着刘晋辱骂起来,言语极其的难听。

    当然了,辱骂刘晋也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件事情。

    事实上,焦芳这个人,为了升迁,那是不择手段,对于位置在自己上面,又不喜欢自己的人,他一向都是不择手段的进行抹黑、攻讦、弹劾,暗中勾结了不少言官,对头上的尚书、阁老什么的进行弹劾、诽谤、侮辱。

    无论是内阁的刘健、李东阳,还是谢迁,他都没少攻击过,特别是谢迁,因为谢迁压下过他提出的一份御边奏疏,他尤其恨谢迁,故而对于浙江人、江西人非常的不喜欢,每次提到都要破口大骂。

    刘晋虽然不是出身南方的官员,但是刘晋是吏部尚书,掌管吏部,是天官,同时刘晋年纪轻轻,三十出头就已经位居自己之上。

    这让焦芳极其的羡慕嫉妒,很想取代刘晋,故而在以往也是没少弹劾、攻讦刘晋,现在气的直接破口大骂起来。

    礼部这里,众多官员看着气急败坏的焦芳,一个个顿时就哑口无言,这个焦芳,一向嘴巴非常的臭,喜欢骂人,而且谁都敢骂,刘健、李东阳、谢迁、张懋、王鏊等等,谁都被他骂过。

    刘晋也是一样,刘晋刚正不阿,从来做事公正廉明,焦芳一度企图想要抱刘晋的大腿,但是刘晋鸟都懒得鸟他,这也是得罪了他,也没少被他骂。

    “哈欠~”

    贡院之中,坐在主考官位置上面的刘晋此时此刻还不知道他出的考题已经在京城这边酿成了巨大的风波,大量的官员正在写奏疏弹劾自己,也有人在骂自己。

    看着考试的诸多学子,刘晋突然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似乎好像有人在骂自己。

    微微摇头,想了想,刘晋也是随意的开始在贡院之中巡视起来。

    天冷了,一直坐着有些冷,多走动、走动,活动下身子比较舒服。

    时间慢慢的流逝,很快会试考试就结束了,学子们伸展自己的身子,带着一身的疲倦走出贡院,他们的试卷立即就会人收集起来,然后糊名,又有誊抄的小吏,将一份份试卷誊抄下来,等待朝中的大臣们来阅卷。

    至于刘晋,也是收到了京城各地的传来的消息。

    “礼部侍郎焦芳辱骂我?”

    对于有人要弹劾自己的消息,刘晋并不感到意外,没人弹劾自己才是意外,有人弹劾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却没想到这个焦芳竟然在礼部这里,当着众多礼部官员的面对自己破口大骂,这让刘晋也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脑海中回忆起历史上焦芳这个人的记载,也是知道焦芳这个人小肚鸡肠,心胸狭隘,为了升官又是不择手段的人。

    他辱骂自己肯定是因为这一次科举考试当中有他儿子焦黄中的缘故,自己随意的出题,估计这他儿子肯定是很难写出什么好的答卷上来,考不上进士的话,要么再等三年,要么就去地方当个小官了。

    “焦芳~你儿子肯定是中不进士了~”

    刘晋顿时就笑了笑。

第1470章,选的是治国之才

    会试考试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就轮到阅卷了。

    会试阅卷的阅卷官也是本次主持考试的官员,刘晋和韩文是主考官,称总栽,此外还有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一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人数大概是18人左右,称之为同考官,基本上都是由翰林院的翰林充任。

    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考试的时候进行弥封、眷录、校队以及最重要的阅卷。

    此时,阅卷处这里,十八位同考官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阅卷,总共分成三组,分别对应南榜、北榜、东榜的阅卷。

    因为三榜的学子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东榜的学子同南北榜的学子水平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故而也都是分开取士。

    取士的规则则是根据南北东榜各省加起来的人口总数占大明总人口的数量,再根据本次录取进士的数量计算出来。

    事实上明朝的科举取士算是历朝历代最为公正、公平的,比起后世的高考制度都要公正很多,即便是北直隶这边,是天子脚下,京幾之地,也依然没有多少特殊的照顾。

    只是天子有时候会多给几个举人的名额,也就是秋闱的时候,一般省份一次秋闱考试只能够有100人中举的话,北直隶这边因为在天子脚下,天子特别重视,会多给个十个、二十个的名额,也就是一次可以有110或者10人中举。

    但到了会试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照,北直隶在北榜内,和北方各省的学子竞争进士名额。

    “刘公,阅卷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一身绯红色衣袍的刘晋来到阅卷处这里,韩文也是赶紧过来请示道。

    “嗯~开始吧~”

    刘晋满意的点点头,然后下令道。

    “是~”

    韩文以及十八位同考官齐声回道,接着就开始紧锣密鼓的阅卷。

    科举考试各项制度都极为严格,而且极为注重公平和公正,在阅卷方面也是有着极多的规矩。

    其中一个糊名易书,就是考生的卷子有专人进行誊抄下来,并且考生的姓名、籍贯等等都进行了糊名,无论是誊抄的同考官,还是进行阅卷的同考官,都不知道自己所誊抄和阅卷的试卷是谁的。

    此外,在阅卷的时候,都是随机抽取进行阅卷,没有任何规则可言,你看着统一誊抄过后的试卷,你根本就不知道是谁的。

    在阅卷上,一般一张试卷至少也是由六名同考官进行阅卷,上面都会留下这六名同考官的签字、画押、印鉴等等,以便后面进行审查。

    阅卷的时候,阅卷的同考官如果中意某个卷子就会推荐给其它的同考官,如果有几个同考官都觉得不错,都会在上面留下‘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就会送到主考官这里,如果主考官也觉得不错,就会在上面批上‘中’字,也就意味着高中了。

    同时对于阅卷的时间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批阅完所有的卷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布榜单。

    故而阅卷的时间也是相当紧,以至于一向偷懒的刘晋也都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加入了阅卷的工作之中。

    阅卷处,十八位同考官正在紧锣密鼓的阅卷,刘晋和韩文则是悠闲的坐着,喝着茶,等着同考官将满意的卷子送过来。

    “刘公、韩公,此卷不错,我等几人都觉得可以取中。”

    很快,有同考官将一份卷子拿来,递送到刘晋的面前。

    “嗯~”

    刘晋拿起卷子,仔细的看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份卷子确实是文采飞扬,才华横溢,引经据典,写的一手漂亮的锦绣文章,不过刘晋仔细的阅读之后,却是微微皱眉。

    因为文章虽然很漂亮,然而对于当今之大明的认识却是非常的肤浅,只是在一味的吹捧当今大明之盛世,并无实际上的深刻认识,没有看到大明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辞藻华丽,文采飞扬,然对我大明今日之时局认识浅薄,不中!”

    刘晋看完,也是直接给出了一个评价,然后在试卷上面用红笔写下一个‘不’字。

    然后刘晋又将试卷拿给韩文说道:“韩公,你看看~”

    韩文显然也是已经看到了刘晋的披红,也是听到了刘晋的话,拿起试卷仔细的看了起来,看完之后也是大加赞赏道:“文采确实是飞扬,写的积极漂亮,不过正如刘公所言,文采虽好,却是对我当今之大明的认识非常的浅薄。”

    说完,韩文也是在上面写了下一个‘不’字,并且还写上了评价。

    其他的同考官见刘晋和韩文竟然一来就直接给否定了他们认为可行的卷子,顿时就忍不住微微吃惊。

    这个刘晋做事,还真是出人意料,如此文采飞扬的卷子,刘晋竟然说不中,这搞不好公布榜单之后,必然会有一些学子闹事,要求查卷的。

    不过,想了想也是很快就摇摇头,这些事情就不是他们需要烦恼的了,到时候真要是有什么事情,那也是刘晋这个主考官给担着了。

    阅卷在继续,一份份试卷被阅卷官不断的批阅,时不时有卷子被送到刘晋这里来。

    “嗯,这份卷子虽然文采不算太出众,不过却是对我大明今日之时局有着不错的看法和认识,知道我大明所面临的地域广袤,朝廷对边远地区统治乏力的现状,提出要大力建设铁路,沟通我大明各地的建议,也算是不错了。”

    刘晋看着一份试卷,这份试卷的学子认为现在大明所面临的问题是地域广袤,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不便,朝廷对于偏远地区的控制乏力的现状,提出要大力发展铁路,构建完善铁路网络的建议,加强大明对广袤国土的控制。

    刘晋非常开心的在上面写下了‘中’字。

    “这份也是不错,充分的看到了我大明内部存在的部族问题。”

    “我大明地域广袤,部族众多,大大小小的部族成百上千,发展水平又千差万别,有的甚至于还是非常原始的部落阶段。”

    “提出的建议也是相当不错,继续坚持全面大明化的策略,书同文车同轨,竖立统一的大明价值观和思想观,最终实现民族的融合。”

    “不错,不错,中!”

    刘晋一边看也是一边满意的直点头,在上面写下了‘中’字。

    一份份试卷不断的送到刘晋的手中,刘晋对于只会一味的堆砌辞藻的考生,基本上都是一律打掉。

    文章写的很漂亮,可是对于大明今日的时局没有什么认识。

    要知道现在大明早报已经相当的普及,他们这些读书人,基本上都会看大明早报,多少也是应该知道一些大明现在的时政,对于大明今日的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是应该有所知晓的,再适当的给出一些自己觉得可行的建议,刘晋很容易就让你过关了。

    可是偏偏有很多的学子在哪里卖弄自己的辞藻,字字不提当今大明的事情,又或者是对大明时局没有自己认识和看法的,刘晋自然是一律否掉。

    紧锣密鼓的阅卷正在进行之中。

    京城各地,经过几天煎熬的学子们终于考完了,也是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一边谈一谈这一次的科举考试,一边也是放松下。

    望月楼这里,吕柟、景旸、戴大宾等大明有名的才子们聚在一起,一边喝酒放松,也是一边聊到了这一次的会试。

    “吕兄,你觉得考的如何?”

    景旸喝口酒,当考场看到刘晋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变的忐忑不安,这一次的会试考试,他可以说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故而考完之后,整个人都显得闷闷不乐。

    “还行吧,刘公出题虽然出人意料之外,不过倒也是符合刘公一向的行事作风。”

    吕柟想了想说道。

    “那你写的是哪方面的?”

    戴大宾等人也是赶紧问道。

    “我主要写的是关于我大明人口的问题,我大明地广人稀,土地广袤,但人口很少,我建议我大明应该大力鼓励生育,同时从外部引进女人为我大明人生育子女,同时增加劳动力,另外重视新生儿的保护,大力推广新的接生技术之类的。”

    吕柟想了想回道。

    “这样写行吗?”

    景旸有些惊讶的问道。

    “应该是这样写吧,毕竟题目是今日之大明,肯定是要我们写一写大明现在的情况,找出一些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出来,然后给出一些建议。”

    “刘公属于实干派的官员,我们答题的时候应该要根据刘公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去答题。”

    吕柟回道。

    “哎呀~”

    “听吕兄这样一说,我就完了。”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上面去,全部都是赞颂我大明今日之盛世,根本就没有写出大明所面临的问题。”

    “完了,完了,这下子完了。”

    有人听到吕柟的话,顿时就忍不住呜呼哀哉起来,一下子就觉得高中毫无希望了。

    一旁的景旸听完,同样也是脸色发黑,他也是用华丽的辞藻在歌颂大明的盛世。

第1471章,攻讦刘晋~

    京城如家大酒店的休闲区这里,李南山、王奇、田丰、阮文杰、武义等东榜的学子们也是聚集在一起,谈论着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大家都考的怎么样?”

    田丰看了看众人,几天的考试,大家都很疲倦,不过此时此刻更多的还是忐忑和焦急的等待。

    对于他们这些学子来说,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今日的金榜题名,纵然是考完了,要说放松的话,还要等到公布榜单,真正高中之后才能够放松下来。

    “我觉得考的还不错,原本还担心刘公出的题目太偏、太难,自己不会写,没想到出的题目如此简单,这自然是好写多了。”

    王奇很是随意的说道。

    “王兄你怎么写的?”

    其他人一听,顿时就连忙问道。

    “当然是歌颂我大明之盛世,大明今日之盛世远超汉唐,大明今日之版图远超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朝代、国家,我大明之强,当世无敌。”

    王奇想都没想就回道。

    “王兄,恐怕你是审错题了。”

    一旁的李南山想了想微微摇头说道。

    “李兄何出此言?”

    其他人一听,再次齐声的问道。

    “刘公所出之题目,今日之大明,重点并不是现在大明的盛世之景象,刘公是实干派的官员,他注重的是大明之变和改革。”

    “也就是说,你要清楚的点出大明现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其中的某个问题给出一些治国之策,这样才符合刘公的题意。”

    李南山说道。

    “啊~”

    听到李南山的话,王奇、田丰等人顿时就忍不住叫了出来。

    “这,这~”

    王奇顿时就傻眼了,接着心一沉,无奈的说道:“看来落榜是落定了~”

    “王兄不必灰心~”

    “我东榜学子和南北榜学子相比,还是有所差距的,到时候说不定王兄还是能够高中的。”

    李南云连忙安慰道。

    “希望如此吧~”

    王奇灰心的说道。

    几家欢喜几家愁,和后世的高考考生差不多,众多的学子们都在忐忑的等待开榜的日子,彼此互相讨论一番,很多人都面如死灰,有些考的不错的则是得意洋洋。

    焦芳焦府。

    “考的如何?”

    焦芳下朝之后急匆匆的回到家里,找到自己的儿子焦黄中,连忙问道。

    焦黄中人已经四十多岁,快要五十岁的人了,然而不学无术,考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才考中了举人,能够有幸参加这一次的会试。

    正所谓三十少明经,五十少进士,焦黄中也算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了,毕竟像刘晋、谢迁、王守仁、李东阳等这些天才还是很少的。

    “考的还不错,这一次的题目并不难。”

    焦黄中很是自信的回道,原本还担心题目太偏、太难,自己完全不会,却是没想到刘晋出动题目如此简单。

    “你是怎么答题的?”

    焦芳微微点头,听到焦黄中的回道,心里面也是好受了一些,不过还是赶紧问道。

    自己年纪大了,做不了几年的官了,儿子焦黄中也已经一把年纪了,这一次要是不中的话,再过三年,到时候都五十多岁了。

    五十多岁中进士,即便是以后仕途顺利,恐怕到时候也很难走到高位去,要知道朝中这些大佬,一个个可都是三十、四十的时候就中进士了,有些甚至于二十多就已经是进士了。

    升迁也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年年提拔,也不可能坐火箭一般的提拔,像刘晋这样的例子还是太少、太少了。

    焦芳不觉得自己的儿子可以和刘晋相比,能够得到弘治皇帝的赏识,火速提升。

    所以这一次能不能高中可是非常重要的。

    “此题我当然是歌颂我大明之盛世,歌颂我大明疆域之辽阔、武力之强盛,天子之圣明了。”

    焦黄中想都没想就回道。

    “什么?”

    听到焦黄中的话,焦芳顿时就忍不住叫了出来,看着自己的儿子,实在是恨铁不成钢。

    “你连刘晋出题的意思都没有弄清楚吗?”

    “他出此题,可不是为让你们去歌功颂德的写赞美盛世之词,而是要你们指出大明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适当的给予一些治国的策略。”

    “你这样答题,恐怕是要落榜了。”

    焦芳无奈的闭上眼睛,实在是恨铁不成钢啊,连题目都不好好的去审一审,连刘晋这个主考官是什么样的人,性格、行事风格都不考虑进去。

    自己在考试之前千叮咛万嘱咐,可是他竟然还是忘了这一茬。

    “啊~”

    焦黄中一听,也是傻眼了。

    他本来觉得自己还答得不错,没想到竟然是被焦芳下了一个必定落榜的结论,顿时就如同被人泼了一盆冷水,再仔细的想一想,一下子就沉默不语了。

    刘晋是什么人?

    当今的吏部尚书,改革派和实干派的代表,主导过军制改革、税务改革和官制改革的人,他会喜欢听你对大明盛世的歌功颂德?

    想一想就知道了。

    这科举考试,主考官的喜好、做事风格可是每次考试之前,诸多学子们必须要研究的。

    “这可怎么办?”

    焦黄中一下子就急了。

    好不容易中了举人,参加会试,这要是不中的话,再等三年,自己都五十多了,还考什么,都等着回家养老好了。

    “别急,事情并非没有转机。”

    “刘晋如此出题,有违一贯的规矩,朝中弹劾他的奏疏已经犹如雪花一般,到时候说不定会重考也是难说的。”

    焦芳来回的走动,摊上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焦芳也实在是没有办法。

    来回的走动沉思,想了想也是说道:“这些天,你先不要出去滚混了,在家里好好读书,静静等待和准备。”

    说完焦芳也是离开了,急匆匆的离开自己府上,也不知道去拜访谁了。

    翌日早朝。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伴随着萧敬的声音响起,一下子就站出来十几个大臣。

    “臣有事启奏~”

    焦芳、刘春等官员纷纷站了出来。

    “焦芳你先说。”

    弘治皇帝看了看站出来的十几个大臣,一点都不敢意外。

    刘晋这样出题,这些大臣肯定会弹劾攻讦刘晋的,萧敬这边都已经收到了不知道多少弹劾刘晋的奏疏了。

    “陛下,科举取士乃是关系朝廷根据,国家根本的大事,事关社稷兴亡、国家统一的事情。”

    “主考官刘晋得陛下信赖,理应上思君恩,为陛下,为国家,为朝廷选贤能之才,可是刘晋却将科举考试当成儿戏一般。”

    “在策问出题之时,完全没有按照以往的定制,没有按照祖宗之训出题,胡乱出题,乱我朝廷伦才大典,严重影响国家人才的选拔。”

    焦芳站出来,一本正经且极其严肃的弹劾刘晋,给刘晋接连扣上几个重重的帽子。

    “陛下,焦公所言甚是,在科举取士的大典之上,刘晋如此胡乱,必然是仗着陛下一向对其恩宠有加,仗着自己是吏部尚书,权倾朝野,恣意妄为,臣请陛下诛杀此獠,还我大明之朗朗乾坤~”

    有大臣也是跟着站出来厉声的说道。

    口中字字珠玑,都是朝刘晋的小命去说道。

    科举取士胡乱都是笑死了,什么权倾朝野,恣意妄为,还仗着陛下的恩宠胡来,这随便一项都足以让刘晋丢脑袋了。

    关键是将刘晋说的和十恶不赦的奸臣一样,不杀刘晋就好像整个大明都被乌云给笼罩,没有一丝阳光。

    刘晋要是在当场的话,恐怕都要气的吐血。

    这些人杀人都是不用刀的,字字都要你命。

    听到这人的话,张懋、徐光祚、李东阳、刘健等人都是忍不住微微睁大了眼睛,张懋、徐光祚、李蕙更是眼中闪过了寒光。

    刘晋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再清楚不过了,现在竟然被人如此的诋毁,关键是还恨不得杀刘晋而后快,这让这些和刘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都恨不得杀了这人。

    甚至于连坐在龙椅之上的弘治皇帝也是微微眯起了眼睛,刘晋权倾朝野?刘晋肆意妄为?刘晋仗着自己的恩宠胡来?

    弘治皇帝自己会不清楚?

    对于麾下的这些臣子,弘治皇帝实在是太清楚了,刘晋是什么样的人,弘治皇帝也很清楚。

    弘治皇帝信任刘晋,那完全是因为刘晋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忠心,对大明的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大公无私之心。

    没想到还是有很多的官员恨不得杀了刘晋,仅仅只是科举考试的一次出题而已,竟然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跳出来了。

    “唉~”

    下面,刘健、李东阳等人忍不住心里面叹口气。

    刘晋这次是有点胡乱出题,按照规矩是要从四书五经之中的出题的,这乱出题被人弹劾也是正常,但这些人一下子就忍不住跳出来要置刘晋于死地,那就是真的太过分了,也玩的太过了。

    当然也是低估了刘晋的能量,低估了刘晋在弘治皇帝心中的地位,就这样的一件事情能够扳倒刘晋,实在是想多了。

第1472章,刀光剑影

    “陛下,此人简直一派胡言,刘公一向忠君爱国,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我大明能有今日之盛世,刘公功不可没。”

    “然,此人却在这里满口胡言,肆意攻击、诽谤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这不仅仅是要至刘公于死地,而是要毁我大明之正道,毁我社稷之栋梁,毁陛下之肱骨。”

    “如让其得逞,则我大明将真正的没有宁日,朗朗乾坤必将满布乌云,风雨飘摇,社稷动荡。”

    弘治皇帝面无表情,下方的群臣之中,立即有人站出来,指着刚刚攻讦刘晋的官员极其愤慨的说道。

    “陛下,王公所言有理,刘公一直以来忠君爱国,一心为民,大公无私,岂能容这等小人在朝堂之上肆意的攻讦、诽谤。”

    “若让其得逞,从此以后我大明群臣皆危矣,国家社稷之栋梁,天子之巩固,江山之基石都可轻易被毁,我大明从此以后必将社稷动荡。”

    “此等之人,臣羞于其同朝为官,他若不除,则我大明将永无宁日。”

    “是啊,陛下,此等小人之径,只会无端攻讦、诽谤朝廷重臣,却是对国家、对社稷毫无贡献,嘴上说着忠君爱国,做的却是毁我大明之根基之事。”

    “陛下,此等之人,岂能任由其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大肆攻击朝廷重臣,诋毁、诽谤国之顶梁,臣请陛下诛杀此人。”

    接连有大臣站出来对着攻讦刘晋御史张彩,言辞激烈,一时之间整个朝堂之上尽是刀光剑影。

    刘晋毕竟是吏部尚书,深的天子信任,再加上又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起者,不管是利益相关的人还是想要投靠刘晋的人都不知道有多少。

    张彩肆意的攻击刘晋,自然是会遭到大量官员的强烈反对,而且这还仅仅只是朝堂之上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大臣,真正的大佬,此时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在思索着什么。

    焦芳同样面无表情。

    这次似乎好像玩的太过了一些,也太操之过急了。

    想要扳倒刘晋这棵大树,绝非易事,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的。

    张彩刚刚的言语过于激烈,这一下多半是死定了。

    而自己恐怕接下来也没有好日子过了。

    “陛下,科举考试出题、答题的规矩都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这是祖制,刘晋擅自胡乱出题,有违祖制,实乃大逆不道。”

    “臣一心为国,对陛下忠心耿耿,刘晋此贼,仗着陛下的恩宠,一向肆意妄为,祸乱朝纲,多次违背祖制,胡乱改制,权倾朝野,目无王法,又仗着自己的权势,大肆圈钱,与民争利。”

    “此等不忠不义,唯利是图,又权势滔天之奸臣,臣誓死也要上谏,肯定陛下诛杀此獠!”

    张彩见有很多大臣站出来反对自己,并且言语之中对自己也是针锋相对,他知道自己这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够装着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痛陈刘晋祸国殃民,希望陛下能够诛杀刘晋。

    听到张彩的话,刘健都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张口闭口的提祖制,弘治皇帝以前就是太遵守祖制了,所以被这些文官们限制的死死的,要钱没有钱,想办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要权嘛,也没有多少权,连军权都掌握在文官手中。

    当了十年憋屈的天子,你难道还想让弘治皇帝回到从前?

    估计着谁要是再让弘治皇帝交出军权、限制弘治皇帝的财力的话,弘治皇帝绝对第一个杀了你。

    刘晋麾下是有庞大的企业、商行,但这些可都是和弘治皇帝、太子以及朝中诸多权贵们一起合伙办的企业。

    站在这朝堂之上的,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和刘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太多、太多的商行都是刘晋牵头,带着大家一起发财致富的。

    你要是有这个本事,你也可以。

    可是偏偏你没有这个本事,还在这里说什么与民争利的话。

    这话要是放在以前用来对付下弘治皇帝还行,可是现在,大家谁还不清楚那些商人、士绅们的尿性。

    刘晋麾下长芦盐场的盐,一斤上好的雪盐也才几文钱一斤,可是以前那些盐商手中的盐呢,随随便便一斤都要几十文,有时候甚至于卖上百文。

    你这样胡乱的攻击刘晋,不仅仅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至于还要让弘治皇帝更加的反感你,对刘晋更加的信任。

    “够了!”

    果然,坐在龙椅之上的弘治皇帝极其不悦的大声喊道。

    很显然,张彩的胡乱攻击、诽谤,触及到了弘治皇帝的底线。

    弘治皇帝很清楚,自己能有今日,刘晋占据了很大的功劳,否则弘治皇帝要钱没钱,想要办点事去又办不成,圣旨出了京城就跟废纸没有什么区别,大明内忧外患,他可能在几年前就得肠痈死了。

    现在这个张彩真的是犹如疯狗一样胡乱的攻击刘晋,张口闭口提到祖制,这要是让他得逞了,那以后群臣就会如同汹涌的浪潮一般,要求弘治皇帝再恢复以往的诸多制度,要求取消税务衙门等等。

    到时候大明就又会回到以前的样子,自己这个皇帝又会变成以前那个窝囊的皇帝,要钱没钱,要办事又办不成,而那些口口声声喊着忠君爱国的大臣,一个个却又自私自利,争权夺利,完全不顾国家的生死存亡。

    这绝对是弘治皇帝不想看到的事情。

    已经不是攻击刘晋如此简单了,攻击刘晋没有什么,大臣之间互相攻击、争权夺利的事情多了,自古以来都是有的。

    刘晋也好,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也罢,谁都遭到过弹劾、攻讦,朝堂之上的争斗历来凶险万分。

    作为皇帝,臣子之间的争斗,皇帝还是很乐意看到的,因为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掌控朝局。

    可是斗争都斗争,但关系到国家大事,关系天子宏图大业的时候,弘治皇帝就不能容忍了。

    弘治皇帝可不想再回到从前,更不想处处都被所谓的祖制给约束和束缚。

    现在的大明正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局面,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之上,需要的是不断的勇猛前进,不断的革新,而不是再和以前一样。

    弘治皇帝的声音回荡在金銮殿上,一时之间,群臣纷纷恭敬的低头,变的鸦雀无声。

    “朕觉得刘晋会试所出之题并无不妥。”

    “会试是朝廷伦才大典,选拔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的贤能之才,而不是只会口口声声喊这忠君爱国,却是什么事情也不会,也解决不了的庸才。”

    “选拔人才,这才是国家举行科举考试的目的。”

    “刘晋所处之题,当今之大明,这是要考验学子对于当今大明的认识,知道我大明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适当的给出一些治国的策略。”

    “这很符合科举考试的目的和本意,是符合祖制。”

    “如果一个学子或者是朝廷的官员对于现在大明所面临的局势都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纵然是文采飞扬,才华横溢,怕也是不适合待在朝堂之上,因为空谈误国,老百姓所需要的也不是泛泛而谈之辈,而是需要那些能够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官员。”

    弘治皇帝的生意非常清晰的传递到金銮殿的每一个角落,传到了众多官员的耳中。

    意思很明确,他就是支持刘晋,站在刘晋这一边。

    不仅仅支持刘晋,还支持刘晋为代表的改革派和实干派,大明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千古未有,再用以前的那些东西来治理大明?

    恐怕整个大明都会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今日之盛世。

    没有军事改革,大明就不会有横扫天下的大军,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开疆拓土,获得广袤的土地用来移民。

    没有财政改革,大明朝廷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也支持大规模的对外移民,支持基建,则大明本土依然人地矛盾尖锐,天灾人祸不断。

    没有吏治改革,大明上下都官员依然会喝茶听曲,圣旨出了京城就是废纸,天下的官员就不会勤奋的去治理一方,守牧一方,只会想着拉帮结派,彼此互相争权夺利。

    弘治皇帝清楚的知道,现在的大明,已经在改革和实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时此刻,纵然是想要在回到以前,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以前的大明能够控制如此庞大的疆土吗?

    以前的大明能够纵横四海吗?

    纵然是真的要回道以前去,大明新兴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能够答应吗?

    很显然,他们是不会答应的。

    资本家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来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可以从世界各地获得原材料和倾销的市场。

    殖民者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给他们撑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可以在全世界各地殖民,从殖民地掠夺源源不断的财富。

    谁要是和这些资本家、殖民者作对,必将遭到他们的强有力的反击,而他们的力量绝对是非常强大而可怕的力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