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13章,述职

    京城乾清宫的一间巨大会议室当中,众多大明各地的封疆大吏齐聚一趟,各省的按察使、总督、布政使、都指挥使、巡抚等,一个个都是封疆大吏,官居三品、从二品,替天子守牧一方的大员。

    自从刘晋进行吏治改革和推行考核制度之后,对于地方大员则是实行了进京述职的制度,每三年一次,地方大员都要进京述职,同时根据这三年的情况,再决定接下来的升迁或者调任。

    所以此时此刻,这些封疆大吏们一个个都非常的紧张。

    “圣上驾到~”

    伴随着小黄门的一声嗓子,众多的封疆大吏顿时赶紧齐刷刷的起身迎接。

    一身明黄色龙袍的弘治皇帝面带笑容的走进会议室,在弘治皇帝的身后则是跟随着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总都督张懋。

    很快,弘治皇帝高座龙椅之上,接下来则是三阁老和六部尚书的作为,分列两侧,面向众多封疆大吏。

    “都坐吧~”

    弘治皇帝看了看群臣说道。

    “谢陛下~”

    群臣坐下,一个个也是看向刘晋,这大会议室的设计真心非常不错,大家都可以坐着开会,而不至于像上早朝一样,大家需要站着。

    这早朝开的时间短还好一些,要是早朝一开开上午的时候,脚都要站麻、站酸,关键是金銮殿这种地方,你都没有办法说稍微动一动脚来环境下,非常的严肃。

    这也是很多大臣喜欢争着抢着出来发表意见的愿意之一,有时候或许只是想要活动下自己的身子骨。

    “诸位爱卿都是国之栋梁,大明江山社稷之基石,替朕守牧一方,造福一方,今天是三年一次的述职大会,总结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更好的造福我大明百姓,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繁荣昌盛的伟大大明帝国!”

    弘治皇帝声音洪亮,看着眼前的诸多封疆大吏,对于刘晋弄出来的这个述职制度也是非常的满意。

    没几年的时间将各地的封疆大吏们都召回京城来,看看他们过去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对未来又有什么规划,自然而然也是能够看得出,那些官员是有真才实学,那些官员是尸位素餐。

    这自然而然也就能够提拔上一些实干官员上来,这是非常有利于大明的事情。

    当然了,下面的这些封疆大吏们对这些制度其实也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能够京津述职,有机会和天子以及朝中重臣接触。

    对于那些实干型的官员来说,能够有机会在天子面前露脸,这对于他们升迁也是很有帮助的。

    古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离天子越近,表现越好,升迁自然就快,京官一直以来都比地方官员升迁要更快。

    看看坐在弘治皇帝下面的刘晋就知道了。

    他才三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是吏部尚书,位极人臣了,而在场的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都一大把年纪了。

    这刘晋的能力真的比大家强很多?

    未必吧,说实话,人都是不服输的。

    在很多人看来,刘晋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升迁上来,主要还是因为和天子走的近,向天子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所以才能够飞速的提拔,得到重用。

    他们能够进京述职,有机会向天子展示自己的才能,说不定也是可以获得快速提升的。

    此外,能够有机会进京来,也可以和朝中的同年、同乡、同门、同窗什么之类的走动、走动,疏通下往上的通道,这些都是很不错的。

    “陛下圣明,臣等必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后而已~”

    下方的诸多封疆大吏纷纷齐声的喊道。

    “三年一次的述职大会现在开始,请北直隶布政使左龙上前述职!”

    刘晋作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述职大会自然是由刘晋主持,弘治皇帝发言之后就进入正常的述职流程。

    随着刘晋的话落下,从下方众多的官员当中走出一人,手里面拿着一本厚厚的奏疏来到述职的讲台前。

    讲台面向天子以及坐在前面的内阁阁老、六部尚书,背对身后的诸多封疆大吏。

    “承蒙陛下看重,有幸任职北直隶布政使一职,臣不敢有丝毫懈怠,一直都牢记陛下重托,时刻谨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左龙上前开始缓缓的讲述起自己在过去的三年当中在北直隶当布政使这三年所做的事情。

    明朝布政使是地方大员,主要就是负责地方的民政、田赋、户籍等,算是一省的真正封疆大吏,在布政使之上一般还有巡抚,正二品官员,和布政使平级的则是按察使,从二品或者是正三品,不过按察使主要是掌管地方的司法、驿站、港口等。

    “…过去的三年,北直隶人口增长快速,每年新生儿的数量增长都超过20%,弘治二十年,全年新生儿的数量首次突破十万!”

    “过去三年,北直隶已经全景实现了县县通,即北直隶的每一个县都已经有水泥马路修通,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我们计划将水泥马路修通至北直隶的每一个乡镇。”

    “过去三年,北直隶税收增长快速,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弘治二十年,全年税收首次超过二亿两白银!”

    左龙毕竟是在北直隶为官,很清楚现在弘治皇帝喜欢听什么样的汇报,也清楚坐在前面的三阁老、六部尚书们喜欢听什么样的汇报、

    所以在述职的时候都是用数据来说话,三年的时间内,修了多少公路、桥梁、港口,新出生的新生儿有多少,又收到了多少税银,增产率是多少。

    这数据一拿出来,自然而然是非常有说服力,也是让人一下子就知道北直隶这三年发生的面貌和情况。

    “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我将要做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实现乡镇通,力争将水泥公路修建到每一个乡镇。”

    “第二,继续鼓励生育,事先人口的增长,争取到弘治二十四年的时候,北直隶的人口总数突破两千万,新生儿数量超过十五万。”

    “第三,继续鼓励和支持工厂、作坊、商行的发展,争取在弘治二十四年的时候,税银突破2.5亿两。”

    讲完了过去三年取得的成绩,左龙又讲述起未来对北直隶的发展规划。

    弘治皇帝、内阁阁老、六部尚书等人听完也是忍不住微微点头。

    北直隶作为大明最重要的一个省,管辖顺天府、天津府(天津越来越重要,新设置的)这两个大明最富裕的州府,同时北直隶离京津地区最近,也是资本主义和海外殖民发展最快、最早的地方,自然而然也是现在整个大明最重要的省。

    单单是大明的税收,北直隶一个省就贡献了将近一半,一年税银高达2亿两白银,这可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也可以看得出来现在京津地区的工厂、作坊、商行等等到底有多少了,税收可基本上都是这些贡献的。

    同时北直隶这边的交通条件也是最好的,公路都已经实现了县县通了,接下来还要规划到每一个乡镇,联通每一个乡镇,同时大明的第一条铁路京津铁路也是在北直隶这里,南北、东西规划的铁路中心也都在京城、天津。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优势以及能够从朝廷这边获得大量政策上、财政上的支持,这北直隶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刘晋和其他的大臣互相看了看,见其他没有提问的意思,而弘治皇帝也没有要问话的意思,刘晋想了想说道。

    “北直隶地处京幾要地,这些年来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相应的也是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必然城市发展迅猛,在城市的规划方面,你这边未来有什么规划和打算?”

    刘晋很清楚北直隶的优势,也知道北直隶索要面对的问题,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城市化发展,这些才是关键性的问题。

    “未来将继续重点支持京城和天津的建设和发展…额,修建道路、港口。”

    听到刘晋的文化,左龙的额头一下子就冒出了汗珠来,说实话,他对城市建设和规划这一块,还真心是不太懂这些,京津地区能够有现在的成就,主要是还是因为刘晋当初的规划好,和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刘晋一问城市的规划,他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了,不过还是讲了下修道路、建港口的事情,说明他还是掌握了一点东西,知道交通的重要性。

    “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这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规划又是如何?”

    “另外,天津旧城改建这件事情,三年前述职的时候你有提到过,为何到现在还没有落实施行?”

    “京津地区城市治安混乱、公共卫生变差,你在未来有和规划?”

    刘晋建左龙说不出来,也是接连提出了几个问题,左龙顿时就大汗淋漓,直冒冷汗,再看看弘治皇帝以及其他的大臣,顿时就更慌了。

第1414章,硬杠

    台上,北直隶布政使左龙直冒冷汗,台下,众多来自大明各地的封疆大吏此时也是一个个在沉思。

    按理说左龙这个成绩单应该是很不错的,可是现在看来,在刘晋这个天官面前,左龙很显然是做的很一般,甚至于可以说很糟糕了。

    “在未来会规划、建造更多的学校、私塾等,还会、还会建更多的医馆。”

    “天津旧城改建,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旧城很难拆迁,故而一直无法落实。”

    “城市治安和卫生问题,在未来我会重点给予治理,打击帮派势力以及黑恶势力,另外增加更多的环卫工人。”

    左龙额头冒汗的回道。

    毫无疑问,他的回道并不能让弘治皇帝以及刘晋等人满意,你这是明显没有规划,也没有真正的去做多少事情。

    或许,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在北直隶这边修了很多道路,这一块做的不错。

    “回去好好再想一想,仔细的做规划,北直隶乃是京幾之地,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那是因为京津之地本身发展迅猛、快速,你身为北直隶的布政使,唯一的政绩就是在修桥铺路方面。”

    弘治皇帝收起了自己的笑容说道。

    “是,陛下~”

    左龙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下是真的糟糕了。

    原本还觉得自己罗列出来的这些数据很不错,说不定还有望再升一步,现在看来,能不能保住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都难说了。

    北直隶这里可是很肥的,远不是其它地方能够相比的,而且离天子近,虽然不是京官,但也和京官差不多了。

    做出成绩,很容易就能够获得提拔。

    “请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上前述职~”

    刘晋见左龙下去,刘晋也是继续照着名单念起来。

    南直隶和北直隶的地位差不多,同样也是大明最为重要的两个省,南直隶主要包括了后世的安徽、江苏、上海三地,可以说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区了,鱼米之乡、江南之地,说的就是这些地区。

    “承蒙陛下恩典,有幸担任南直隶布政使一职…..过去的三年,南直隶民安居乐业、百业兴隆、物阜民康…”

    冯时庸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他是典型的传统官员的作风了,和北直隶布政使左龙完全不一样。

    他的述职更像是写了一片歌功颂德,赞颂盛世的华丽文章,通篇下来,完全没有任何的数据,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南直隶一年的新生儿有多少,一年收了多少税银,又修建了多少道路、桥梁等等。

    听着、听着,弘治皇帝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他现在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这些假大空的华丽辞藻,什么盛世、什么海清河宴之类的。

    这些都很虚,你这盛世到底是如何盛世的?

    用刘晋的话来说,要用数据来说,比如新增了多少人口、说到了多少税银,建了多少公路、铁路,老百姓一个月能够获得多少收入,消费水平有多高等等。

    通过这些才能够反应出到底是不是盛世?

    不是说,你这些官老爷嘴上说出来的,或许在传统的这些官员看来,没有发生什么灾荒,老百姓能够吃饱肚子,又没有什么外敌之类就算是盛世了。

    “冯大人,去年南直隶的人口增长了多少?”

    刘晋直接打断了冯时庸念诵自己写出来的优美辞藻问道。

    “南直隶如此之大,我怎么知道南直隶一年增长了多少人,又没有进行人口普查。”

    冯时庸看了看刘晋,说实话,他是有些看刘晋不爽的。

    我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却只是一个布政使,你三十多岁都已经吏部尚书了,我们换个位置还差不多,所以他对刘晋可没有那种下级对上级的恭敬。

    “那南直隶去年一共征收了多少税银,比前年增长了多少?”

    刘晋又继续问道。

    “征收税收这是税务衙门的事情,问税务衙门就知道了,至于增长,我也不清楚,在我看来,这征税就是在搜刮民脂民膏,古之君王、历朝历代,凡圣明之君,盛世之朝都是轻徭薄赋,税收征收的越多,对老百姓的压榨就越多。”

    冯时庸不仅仅不知道去年征收了多少税银的事情,甚至于还当场反驳起刘晋当初提出来的税收政策来,反对刘晋提出来的将税收纳入官员考核之中。

    “冯大人,你身为南直隶的布政使,对南直隶的情况是一问三不知,对朝廷三令五申的东西完全置之不顾,你是如何当这个布政使的?”

    刘晋面色严峻,也是毫不客气当着众人的面就责问起来。

    “我冯时庸做官还不用你来教~”

    “我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当南直隶布政使也是一直劝课民桑,与民修养,不扰民,又轻徭薄赋,这是自古以来都奉行的为官之道。”

    “南直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隆,这难道不是我守牧一方的结果?”

    冯时庸一把年纪了,被三十出头的刘晋当着天子和众人的面责问,气的胡子都飘起来,也是非常硬气的反问起刘晋来。

    “南直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隆?”

    “你有什么证据能够说明这一点?”

    “这繁荣昌盛是有多繁荣?人口增长了多少?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多少?”

    “还有你凭什么说南直隶的这些都是你的功劳?”

    “南直隶自古以来都是富庶之地,也是大明最富裕的地方,可是这些年来,南直隶的发展比起北直隶来要慢了很多,南直隶去年一年的税银还不到北直隶的一半,平均工资方面。”

    “北直隶这边已经超过五两银子,而南直隶这边却是仅仅只有四两银子一个月,被北直隶给完全超越。”

    “另外,北直隶这边已经实行了县县通,南直隶这边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实现州府通吧?”

    刘晋笑了笑,接连拿出了几项数据来反驳冯时庸,让冯时庸一下子就哑口无言,不知道该如何来回道。

    因为他确实是老旧派官员的作风和代表,典型的以前旧官员作派。

    当然了,这一点也跟江南地区情况有关,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要比京津地区更慢一步,同时大量传统大家族、大士绅、大商人也是阻碍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江南这边,征税是最难的。

    即便是有税务衙门武力征税,在江南这边也是远不如其它地方容易,以至于经常出现围攻税务衙门、殴打征税官吏的事情出现。

    江南地区的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上至冯时庸这样的旧官员,下至江南地区的商人、士绅等等,他们最喜欢的还是以前那种日子,特别是在税收上面,最喜欢以前那种不用交税的日子。

    以前富甲天下的盐商,一个个富的流油,可是一年下来,根本不需要交什么税银,一个富裕的县,一年只上交一百多两银子就完事了。

    至于官员,也是喜欢以前的日子,风花雪月,小日子过的多舒服,那些商人、士绅又会不断的送银子过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税务衙门武力征税,江南士绅、商人日子不好过,要交税了,赚的就少了,萧敬给官老爷的自然就更少了,当官的收入少了,事情多了,还要各种考核,当然是最不喜欢了。

    “冯大人,南直隶是我大明最为重要的省份之一,同时又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又有长江出海口,地处南北要冲之地,无论在那个方面来说,南直隶应该都是不属于北直隶,甚至于要超越北直隶才是。”

    “然而,你身为南直隶布政使,不仅仅毫无作为,甚至于还在这里公然反对朝廷制定的政策,一问三不知,又妄图用一些华丽辞藻来应付述职。”

    “这当官不为老百姓谋福祉,你还不如回家去种红薯!”

    刘晋看着冯时庸,毫不留情的给予了批判,这样的官员,他对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或许唯一的好处就是向他所说的,他不是贪官,至少没有在南直隶这边搜刮民财,大肆贪敛。

    “你,你,黄口小儿,我是堂堂成化朝的进士,当不当官又岂是你说了算的。”

    听到刘晋的话,冯时庸顿时就气的半死,也是当场就指着刘晋说道。

    众人一看,顿时就来精神了,这好好的述职大会,一下子就成这样了,有很多官员都等着看刘晋难看,毕竟和冯时庸一样想法的官员可是有很多的。

    有太多、太多的官员都觉得刘晋就是在乱搞,什么考核制度,都是折腾人的,这好不容考功名当上了官,难道不应该舒舒服服享受?

    还尽折腾这些东西做什么,还有这征税,税收的再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税收多了,商人就不会给大家更多的萧敬了,光靠那点俸禄,大家都要喝西北风哦。

    现在好了,终于有人站出来和刘晋硬杠了,看你刘晋怎么办?

第1415章,回家种红薯

    虽然你刘晋是吏部尚书,号称天官,掌管天下官员的升迁考核任免,但那只是对四品一下的官员,对于像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这样的二品官员来说,级别都和刘晋已经差不多了,刘晋根本就没有任免权。

    刘晋是拿冯时庸没有任何办法的。

    再者冯时庸已经六十多岁了,在官场混迹多年,门生故吏等等之类都不知道有多少,别的不说,就眼前这些大明朝的重臣,还不知道有多少和冯时庸沾亲带故的。

    冯时庸即便是不鸟你刘晋,你又能够拿他怎么办?

    大家都看着刘晋,都等着看刘晋的笑话。

    “我身为朝廷的吏部尚书,替天子选才任能,贤能者自然是要多加的提拔任用,对于想你这样的碌碌无为又不思进取、尸位素餐的官员,自然是给予罢免。”

    “南直隶千万百姓都在等着一个有作为的官员带领他们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而你呢,身受皇恩,身系重任,却是毫无作为,对南直隶之事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官员,对于南直隶、对于大明朝廷来说,都是危害。”

    刘晋站起来,看着冯时庸这个老头子,义正言辞的说道。

    接着一转身对着弘治皇帝说道:“陛下,臣恳请罢免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理由是他尸位素餐,毫无作为,对南直隶之事一问三不知,上对不起陛下重托,下对不起南直隶千万黎民百姓。”

    见刘晋直接向弘治皇帝这边请求罢免冯时庸,在场的众人顿时就忍不住倒吸一口气。

    吏部尚书是不能直接任免四品以上的官员,对于南直隶布政使这样的封疆大吏更是没有什么任免权。

    一般对于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都是先和内阁这边商量,商量完毕之后再汇报给天子,天子从选定的几个人选当中选一个。

    但是如果当吏部尚书觉得某个高级别官员不作为的时候,吏部尚书正式向皇帝提出罢免的话,基本上都是会通过的。

    不仅仅皇帝会通过,而且内阁这边也都会通过,因为吏部尚书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要维护天官的威严,如此才可以掌管好天下的官员。

    当然,吏部尚书一般是不会如此去做的,也很少有官员会逼的吏部尚书去直接向天子申请罢免自己,毕竟吏部尚书的权力摆在哪里。

    现在刘晋直接向弘治皇帝提出罢免冯时庸,这基本上意味着冯时庸绝对是要回家种红薯了,甚至于连去南京养老都不可能了。

    “你~”

    听到刘晋的话,冯时庸一下子就气的说不出话来,指着刘晋,气的喘不过气。

    想他冯时庸,成化朝的进士,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这才一步步好不容易做到了南直隶布政使这位置,成为一方封疆大吏,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之时,甚至于还想着未来是不是有可能可以再进一步。

    可是,谁能够想到,这个刘晋竟然如此的刚硬,直接向弘治皇帝申请罢免自己。

    刘晋可是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年纪轻轻就已经位极人臣,一向深受弘治皇帝信任,他这一开口,自己铁定是要回家种红薯了。

    即便是朝中有很多自己的故交好友、门生故吏、同门、同乡等等,可是他们敢替自己出声吗?

    想到自己真的要回家养老,冯时庸都气的喘不过气来。

    至于下面的这些官员,一个个吃惊不已,接着纷纷看向弘治皇帝。

    有的心里面暗自庆幸,幸亏不是自己和刘晋怼上来了,还有的心里面骂这个冯时庸是傻叉,都什么年代了。

    弘治皇帝和朝廷这边三令五申的事情,上面诸多大佬做出决定的政策,他竟然还来反对,关键是在自己的位置上面,他竟然对南直隶的情况什么都不清楚,被罢免了也是活该。

    还有的人则是已经在思索起来,自己是不是该找人走动、走动,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可是一个肥差,而且江南烟花之地,远不是其它地方能够相比的。

    很多海外任职的总督、巡抚、布政使等等都眼巴巴的想要调回大明本土这边来任职呢。

    “唉,这个冯时庸~”

    刘健看了看冯时庸,忍不住直摇头,这个冯时庸还是河南人,和刘健是同乡,以前还拜在自己门下,也算是自己的门生了,他能够做到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跟刘健的提拔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谁知道这个冯时庸在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上竟然做的如此糟糕。

    北直隶布政使左龙虽然做的不咋滴,但是好对自己北直隶的情况很清楚,也是修了很多的马路,算是一笔政绩,虽然不能提拔,但好歹能够在天子这里说的过去,有个交代。

    可是你这个冯时庸呢,一问三不知,企图用华丽辞藻来应付这个述职大会,你当天子和当朝的这些大臣都是傻子?

    龙椅上,弘治皇帝面色严峻,他也是在思索很多的问题。

    他想起来了以前,在以前的时候,朝廷之中大部分的官员都和这个冯时庸差不多,甚至于远不如这个冯时庸。

    当官就是翘着二郎腿当自己官老爷,对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一问三不知,有的多少人口、一年可以收多少税、老百姓的收入如何?

    为官一任的时候,有没有替老百姓做些好事,做些实事?

    以前的那些官员大部分都是只会动嘴巴,说话一个比一个漂亮,写的文章一个比一个精美,可是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面,却是没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

    朝廷被外族入侵,军队军备废弛,缺乏训练,老弱病残,不堪一击,年年被北方的鞑靼侵略、劫掠,却是只能够守城池,以至于很多时候,鞑靼人野心勃勃,直逼京师,扬言要再次入住中原、

    连东南沿海的倭寇都变的越来越猖獗,可是却始终找不出一个有用之人来剿灭这些倭寇。

    还有税收问题,偌大一个大明朝廷,一年只能够收到区区不到三百万两银子,国库都能够饿死老鼠,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自己想要干点事情,这些官员最擅长的就是告诉你没钱,要办事从陛下您的内帑出钱吧,以至于自己当了十年的皇帝,可以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

    归根结底来说就是像冯时庸这样的官员太多了,他们碌碌无为,尸位素餐,所思所想不是为君王分忧,为百姓某福祉。

    这个冯时庸身为南直隶布政使,竟然对南直隶这边的情况一问三不知,什么都不知道,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当这个布政使的。

    南直隶江南富庶之地,以前一直以来都是大明最富裕的地方,然而现在却是被北直隶给超越,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南直隶这边有太多、太多冯时庸这样的官员了。

    “准了~”

    弘治皇帝轻轻的吐出两个字。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冯时庸顿时一下子就瘫倒下来。

    辛辛苦苦几十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好不容易成为了二品的封疆大吏,现在却是被一句话就给免了。

    他实在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更加关键的是,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没有做错什么的。

    他只是按照一直以来做官的传统和风格去做事,甚至于,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清官,两袖清风,又非常重视培育人才,在南直隶为官的时候,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和很多本地的士绅等等一同筹办了诸多的私塾、书院等等。

    他觉得自己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理念是对的,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朝廷就应该少征税,更不应该成立税务衙门,任用税务捕快来强行征收老百姓的税收,这是在抢夺民财,是不对的。

    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到头来却是换来了一个这样的结果。

    他不服!

    “陛下,臣觉得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自古以来都讲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民休养的政策,朝廷成立税务衙门,强制征税,这本身就是不对的,这是在搜刮民脂民膏。”

    “我没有错,我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我无法接受这一切。”

    冯时庸看着弘治皇帝和刘晋,非常大声的说道。

    他不服气啊,气的半死,胡子都气歪了。

    “朝廷为什么要成立税务衙门,强制征税,你这个南直隶布政使难道会不清楚?”

    “以前的时候,朝廷一年的税银不过三百万两,连官员的俸禄都有些难以支撑下去,朝廷拿什么来建设强大的军队,又拿什么来建设国家?”

    “遇到灾荒之年,便立即饿殍遍野、烽火四起,外族连年入侵,劫掠我边民,甚至于扬言还要再次入住中原。”

    “朝廷穷的要死,可是江南等地各地的士绅、商人却富的流油,他们在花船上可以一掷千金,却是连一文钱都不愿意缴纳给朝廷。”

    “成立税务衙门只不过是要收取朝廷本就该收取的税收,你却在这里说是搜刮民脂民膏,弯曲事实,妄议朝政,亏你还是二品的大员,连这都无法理解。”

    “来啊,革去功名,罢免职务,回家种红薯去吧。”

    弘治皇帝看着冯时庸,双目睁开。

    他比冯时庸还要更气,这就是朝廷的封疆大吏?

    这就是朝廷的重臣?

    堂堂二品官员,对于朝廷的政令竟然一点理解都没有,朝廷成立税务衙门、强制征税只不过是收了该收的税,到了他这里竟然成了搜刮民脂民膏,这将弘治皇帝给气的半死。

    本来只是想要罢免下你的官员,给你保留功名和品级,还能够回家好好的养老,这一气之下,连功名什么的一起收了。

第1416章,还是有人做的很不错

    有了冯时庸这个典型当鸡被杀给了在场的众多封疆大吏看,接下来的述职大会就完全变了。

    一个个封疆大吏都有模有样的开始讲起自己在任上所做的事情,什么增长了多少人口,每年收了多少税,对未来又有什么规划等等。

    这其中确实是有很多实干型的官员,做了很多事情。

    这其中让刘晋印象是黄金洲这边的一个官员,他在任期间竟然已经开始着手在黄金洲这边修建黄金洲的第一条铁路。

    这是一条连接蓬莱城和太平洋东海岸一个港口城市的铁路,贯通黄金洲东西,有了这条铁路之后,以后从黄金洲东海岸到西海岸就会变的更加便捷。

    这修铁路虽然在大明本土这边已经进行的轰轰烈烈,可是在大明海外,至今连规划都还没有。

    没想到在黄金洲这边竟然已经开始修起铁路来。

    要知道修铁路可不是修水泥公路,修铁路的投资非常巨大,修一里路都要五万两银子,这还是在平原地带,造价高昂。

    如果没有大明朝廷这边拨款或者是通过天津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的话,是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修建铁路的。

    但是在黄金洲这边,这个官员竟然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着手修建黄金洲的第一条铁路,他能说会道,忽悠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的国王投资修建这条铁路。

    此外这个官员能够结合黄金洲这般的情况,大力的鼓励汉人纳黄金洲土著女人为妾,极大的缓解了汉人同当地土著的关系,促进彼此的融合,巩固了大明对黄金洲各地的统治,越来越多的黄金洲土著部落接受大明帝国对这里统治。

    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项政策,黄金洲这里的人口暴涨,一个汉人过去,往往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会有几十个孩子,只要等到这些孩子一长大,大明对黄金洲的掌控就会更强,开发也会更深。

    而不是像现在,尽管黄金洲是属于大明帝国,但是因为在黄金洲的人太少了,以至于大部分的地区都得不到开发,依然还是处于殷商后裔部落的手中。

    此外还有来自广东的布政使钟藩,他也给刘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过去的几年时间内,竟然大力的引进投资,集中人力、物力去修建港口,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去广东这边建厂、建商行、进行港口贸易等等。

    要知道此时的广东和后世的广东可是完全是两个概念。

    后世的广东是第一大省,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其它方方面面都远超其它的省份。

    但现在这个时代的广东,那绝对妥妥的是默默无闻的小老弟,不仅仅比不上身边的福建,而且比起北面的湖广、江西来,那更是相差老远了。

    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又或者是其它的方方面面,在大明本土的这些省份当中,广东都算是很落后的地方,毕竟自古以来都说岭南瘴气横生,蛮荒之地,至于琼州,那更是自古以来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你说这样的地方,它能够有什么吸引人的,自然而然是比不过内陆的这些省份。

    也就是在后世,因为沿海又再加上政策的支持,这才有了广东的腾飞,一跃而起,成为了老大哥。

    可现在的大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来说,大明最早的下南洋的航线是走琉球、吕宋这条路线,完美的避开了广东,琉球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它都已经比广东要强多了。

    不仅仅有大量的种植园,蔗糖工业非常发达,而且现在琉球这边的造船业也是开始兴起,天津造船厂在琉球设置分厂,在它的带动下,琉球本地其它的产业也是发展迅猛。

    港口越建越多,依托地理优势,贸易往来极其的繁荣。

    广东就惨了,没有这个航线上的优势,往来广东的船只就少多了,再加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基础,连琉球都比不上。

    在往南的南洋地区,南洋几省那就耕牛了,现在成了大明的粮仓、糖仓,种植园经济无比发达,同时因为是通往西洋的毕竟路线,故而海贸又极其的发达。

    至于港口,南洋地区天然的优良港口不知道有多少,月牙城(原先马尼拉)现在的人口都已经突破百万了,是南洋最大的港口城市。

    因为这些因素,广东完全没有了后世沿海地区的优势。

    没办法,大明的沿海地区实在是太多了,从北到南一路下来都是大明的疆土,到了南洋,又还有几个南洋大省,甚至于到了澳洲,都是大明的疆土。

    这广东严格意义来说,它都不是沿海了,算是沿内海了,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地理上的优势,政策也没有什么优势。

    大明现在的政策是支持移民到海外去,支持南洋几省的发展,至于广东这个小老弟,原本的两京十三省,它还要组织一部分的移民出去。

    在这些因素之下,广东想要和后世一样迅猛的发展起来,成为老大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甚至于连发展起来都需要很长的事情。

    不过,这个广东布政使钟藩就很有想法,也很有作为。

    首先就是依靠琼州(此时琼州归属广东管辖)这边的铁矿,吸引了密云铁厂在琼州建立了大型的钢铁厂,冶炼钢铁,进而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在琼州和广州这边发展造船业,接着大明兴起的海贸,迅猛发展的造船业,也是成为了大明在南方极为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天津造船厂就在广东这边有分厂。

    此外,广东也有广东的优势,广东有着诸多天然的优良港湾,珠江出海口又土地平坦、开阔、肥沃,再加上广东一年四季都不冷。

    所以他就重点筹集资金修建港口和码头,引进各大商行和工厂在广东这边建厂、投资,再加上广东这边也是往西前往广西、交趾、象林几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一条航线。

    同时广东北接湖广和江西这两个内陆省份,修通公路之后,很多重要商贸往来就更加便捷,比起饶道走长江来说要更便捷多了。

    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抓住机会,大力的引进工厂和商行,竟然让广东这边也是发展的极其迅猛。

    造船业、钢铁业、纺织业发展迅猛,做的有声有色,竟然大有后来居上的感觉。

    这不得不让刘晋感叹一声,果然最重要的东西还是人,只要肯去做,肯去想,一切皆有可能,化不利为有利。

    原本自己觉得广东这地方要发展起来,起码要再过个一两百年,毕竟大明现在手中的好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北边有迅猛发展的北直隶、辽东、山东,中间有原本就富裕的南直隶江南之地,连内陆这边,靠着长江河运的便捷,有了蒸汽船之后,河运和海运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湖广、江西也是在迅猛的跟上发展的潮流和步伐,不比沿海地区差多少。

    这往南,浙江、琉球、福建自然是不用多说了,南洋四省靠着种植园经济,发展迅猛,连澳洲这边,靠着地广人稀、养殖业迅速起飞,出产的羊毛、羊肉估计着再过些年都要超过北方草原省了。

    在往西嘛,西域、河中、南云一个比一个发展的快,靠着安全的陆上交通,东西贸易玩的飞起,带动了沿途诸多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整个大明,这一个个省都在起飞,一个比一个牛,广东是真心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想要和后世一样当老大哥是真心没有可能了,都已经放到和云贵川差不多的地方了。

    没想到在钟藩的治理下,竟然还开始慢慢的跟上发展的步伐了,这是难得。

    述职大会就像是一场考试,对过去三年工作的一个总结,看看自己交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单。

    有人积极向上,带领自己治理的地方不断取得一个个突破,有大搞基建的,水泥马路、港口、桥梁、水库、堤坝等等修个没完,也算是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也有人和冯时庸差不多,翘着二郎腿继续当自己的传统官老爷作风的,守着好地方,却是什么政绩也没有做出来。

    还有人想要欺上瞒下,用谎言来蒙蔽上面,却是当场就被戳穿,直接就被当场罢免的;还有一些贪官污吏,则是当场就被弘治皇帝命人给关进了大牢里面。

    述职大会的目的就是如此,讲一讲过去的事情,再规划下未来,同时也有利于天子和朝廷掌控各地的这些封疆大吏,适当的杀鸡给猴看,也是给了警告这些封疆大吏,不要觉得天高皇帝远就拿你们没有办法,干不好一样随时撤掉你,以此来巩固大明对整个庞大疆土的统治。

    一个个官员不断的上前述职,很多人下来之后都是一身冷汗,不作为的官员当场就罢免了十几个,做到好的官员,也当场就获得了提拔升迁和奖励。

第1417章,江南征税难

    京城彩云纺织厂的一间车间内,刘晋和王守仁正在一边视察车间的生产情况,一边聊天。

    两人都是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刘晋是状元,王守仁是探花,时隔多年到了现在,刘晋已经官居吏部尚书,王守仁现在也是已经官居三品,是江南税务总督,总督江南地区的税务征收事务。

    江南税务总督,这个是刘晋改革大明税务之后设置的,因为成立专门的税务衙门,税务衙门直接归属大明户部管辖,不受地方官员的辖制,故而也是相应的设置了一些高级别的税务官员。

    江南税务总督就属于其中之一,主管整个江南地区的税务征收工作。

    两人同时金榜题名,又都年纪轻轻,年少有为,都已经成为了朝廷重臣,平时也是时常都有书信往来。

    这一次各地封疆大吏进京述职,王守仁作为三品大员,也是要进京述职,讲一讲自己在过去几年在江南地区的税务工作情况。

    “老王,你们家这个纺织厂,这几年的生意可是真不错啊,现在都已经成为了纺织业的龙头了。”

    刘晋看着眼前繁忙无比的车间,彩云纺织厂一直以来都是大明纺织业的标杆,最早成立、最早使用新型纺织机和织布机,最早使用蒸汽机,同时又是最早大批量生产成衣的纺织厂。

    因为这几年成衣逐渐流行起来,有替代原先布匹的趋势,故而彩云纺织厂也是成为了第一个吃到蛋糕的企业,发展极其的快速、规模也是非常的庞大。

    现如今,不仅仅在京津两地有大型个工厂,在王守仁的老家浙江这边也有分厂,同时在淞沪、西域、河中等地都有分厂。

    诸多的工厂加起来,雇佣的员工数量超过十万人,一年的生产总值超过两千万两白银,利润超过五百万两白银,绝对是一只妥妥的下金蛋的母鸡。

    当年不过是王守仁为了实验自己心中的一个想法所建立起来的纺织厂,到了现在依然成为了王家手中最重要的产业。

    相比之下以前王家在浙江的那点土地、房屋、店铺什么的就显得极其微不足道了,当然了这些年来王家也是大肆的投资了诸多的新型产业。

    南洋的种植园,西域、河中、南云省的牧场、种植园、酒庄,从事海洋贸易和运输的商行、水泥厂、造船厂等等,在诸多领域都有投资,并且规模很大,俨然已经成为了大明新型资本主义的代表之一。

    但这个彩云纺织厂对于王家来说依然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能够带来庞大的现金流和可观的利润,其它的产业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加起来都还不如这个彩云纺织厂。

    “都是跟随了我们大明帝国的繁荣昌盛才跟着有了今天的一点成就。”

    王守仁笑了笑谦虚的说道。

    他是一个很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随随便便弄出一家如此庞大的纺织厂对于他来说,似乎好像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当然了,来自后世的刘晋深知眼前这个人的厉害,相比起他其它方面的成就来说,这还真心是微不足道。

    “去江南这边总督江南税务,有什么感想?”

    刘晋笑了笑,和身边的老王在一起的时候,刘晋总觉得自己很虚,没办法,任谁和这样的一个牛人在一起,也都会差不多。

    不过好在多年来和老王也是成为了好友,彼此也是很聊得来。

    “感想就是江南的税很难收!”

    “不是一般的难收,是非常难收,即便是税务衙门这边采用武力收税依然很艰难,遇到的阻力很大。”

    王守仁想都没想,也是感叹的说道。

    “详细的说说~”

    刘晋微微点点头,正是因为江南地区的税收不好收,所以才会派遣老王你去,一般的官员派过去,根本就没有用,也只有老王你行。

    “首先就是江南地区的官员,上至布政使、巡抚等都不愿意配合我们税务衙门的工作,甚至于还和我们税务衙门对着干。”

    “我们是税务捕快去抓人,官府衙门的衙役、捕快就先我们一步去捣乱,我们前脚抓人,他们就后脚放人。”

    “给我们税务衙门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麻烦。”

    “其次就是江南地区的私塾、书院非常多,读过书的人很多,纵然是平头老百姓也能够跟你讲一讲轻徭薄赋的事情。”

    “对于缴纳税收,他们是非常抵触的,再加上宗族势力的强大、大商人、大士绅、官员等等的故意宣传,污蔑我们税务衙门是收刮民脂民膏的,故而对我们税务衙门的官吏、捕快等等抱有很大的成见。”

    “以至于有时候我们的官吏、捕快走在大街上都会被人扔臭鸡蛋,去饭店吃饭都会被拒绝,遭受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

    “导致很多税务官员、捕快等等因为忍受不了这些压力而选择了辞职。”

    “还有就是出现群体性抗税的,整个县或者是一个州府的所有商户、工厂、作坊、商行等等一起抗税,拒不缴纳税收。”

    “港口这边,逃税漏税的显现也是非常的严重,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走私现象,我们税务衙门缺乏海上的力量,往往对这些偷税漏税的船只没有任何的办法。”

    王守仁也是开始详细的说起自己在江南地区总督税务的事情来。

    江南地区的税是真的难受。

    一直以来习惯了不交税的江南地区大家族、大士绅、大商人对于交税是充满了抗拒,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拒绝缴纳税银,以至于江南这边多次出现了民众冲击税务衙门的事情。

    王守仁在江南这边和这些大家族、大士绅、大商人们可谓是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七十二变什么的都用出来了。

    成绩也是相当不错,南直隶现在一年也能够上缴近一亿两白银,然而和北直隶相比起来,仅仅只有北直隶的一半,很显然差距很大,依然还有很多的人偷税漏税,抗拒缴税。

    他的话也是让刘晋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直以来大明官场的官员有一半以上都是出自江南地区,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富庶,有钱的江南地区又重视教育,私塾、书院不知道有多少,出现了大量的才子,读书人和官员。

    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一直左右着大明朝局的发展。

    这些出身自江南地区的官员本身就是江南地区的大家族、大商人、大士绅出身,有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关系。

    而这些江南地区的大商人、大家族、大士绅等等,他们往往都有着极其庞大产业,除了大量的田地之外,像以前,大明的纺织业、盐业、茶业、粮食等等诸多重要行业都被江南地区的这些人所把持和垄断。

    故而对于税收这一块,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坚决反对的,朝廷可以没钱,国库可以饿死老鼠,皇帝也可以穷的叮当响,但是绝对不能征商税,不能动他们的蛋糕。

    一旦有人说要开征商税,立即就会遭到这些江南地区出身官员的群起反对甚至攻击。

    前兵部尚书马文升有感于边防衰败,军需得不到保证,军备废弛,以至于鞑靼连年入侵,屡屡扣关,劫掠边民。

    可是偏偏大明朝廷国库空虚,根本就没有什么银子来搞军队建设,所以他就向弘治皇帝建议开征商税,增加国库收入。

    然而立即就遭到了以谢迁为首的江南地区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也是不了了之,大明国库依然没钱,边军依然困顿,朝廷年年依然要为边防的事情发愁。

    可是江南地区的盐商、茶商、布商、粮商等等一个个都富的流油,烟花江山一掷千金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是洒洒水,秦淮河畔的花船不知道有多少,胭脂水粉飘散几十里。

    这就是江南地区的现象,也是大明朝廷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重大弊端。

    有钱的江南地区大商人、大士绅、大家族,你是一文钱税都很难征收到,朝廷的税收主要来自的还是穷苦地区的贫困农民。

    当地的官员甚至于都不会征税,因为这不仅仅会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让自己这个官当的很难受,而且本身就和这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能去征自己的税。

    当初要不是因为弘治皇帝借着几次对江南出身官员的严厉打击,狠狠的削弱了江南地区士林的力量,刘晋在户部的税务改革,开征商税,成立税务衙门的事情根本就别想办成。

    即便是到了现在,弘治皇帝依然能够收到无数弹劾税务衙门的奏疏,要求撤销税务衙门,取消商税,不要与民争利之类的。

    明朝的灭亡,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实就是钱的问题。

    朝廷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军队搞不起来,赈灾又赈不起。

    有钱的商人、士绅不用交税,收不到他们的税,他们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没钱的穷苦老百姓连活下去都难,却是要承担起整个国家的庞大的税务。

    这纵然是没有外族入侵,一直这样下去,明朝也是要灭亡的。

第1418章,王守仁的工业论

    想到这些,刘晋也是忍不住直摇头。

    税收这东西,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明朝的税收是非常、非常低的,这一点无论是古今中外都可以算得上是最低的。

    可即便是如此低的税,依然有人不满足,最好是不收税,这样才最好。

    可是没有足够税收的支持,朝廷就没有办法良好的运转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军队建设方面,根本就很难搞起来。

    明朝的军队其实是非常强大的,朱元璋能够靠着它打天下,朱棣能够靠着他五次攻打漠北,这都说明了明朝军队的强大。

    可是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军队就仿佛一下子抽调了脊梁骨,再也不是那个横扫天下的明军了。

    导致明军战斗力急速下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文官统领武将,武将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和领导权,外行指挥内行。

    但真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明朝军队所需要的资金、物资得不到保证,军户制度下,在制度开始的时候,军户们还有足够的军田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战斗力有保证。

    可是随着时间的退役,军户的军田被高级军团、勋贵们所侵占,军户们就越过越惨,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你能指望他们去保家卫国?

    事实上到了明朝中后期,无论是剿灭倭寇的戚家军还是后期抗击鞑子的辽东军、关宁军、白杆兵等等,都已经是职业军队了,靠着朝廷的军饷和粮饷过活,已经不是原先的军户了。

    原先的军户早已经糜烂不堪,没有丝毫的作用。

    此外朝廷没钱,根本就没有办法做一些公共性的基础性建设,比如给黄河修堤坝,疏通淮河之类的。

    黄河的堤坝年久失修,年年不是洪灾就是旱灾,淮河淤塞,漕运运转不通,南方的粮食没办法及时支援到北方等等。

    这些问题都在明朝中后期不断的迸发出来,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有钱的士绅、商人不交税、不纳粮,没钱的贫苦老百姓却是承受着越来越重的税赋。

    大明朝廷岂能不亡?

    再看看现在,经过了刘晋的税务改革,成立税务衙门,开征商税,朝廷国库的收税一年比一年多,到了现在一年的税收超过五亿两白银。

    再加上大量收上来的粮食、布匹、茶叶等等实物税收,大明朝廷一下子就有了足够多的钱来办事。

    不仅仅可以对军队进行改制,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养起百万的脱产大军,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对外屡战屡胜,不断开疆拓土。

    而且还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官员的俸禄和待遇,不至于出现洪武朝饿死朝廷大员的事情出来,也可以让那些想到清官的官员有底气。

    还可以大规模的大搞基建,修公路、铁路、建桥梁、修堤坝、建水库、建港口等等,甚至于年年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这些那一项不要花钱?

    如果不是进行了税务改制,朝廷国库有了银子,根本就不可能将这一件件大事给办起来。

    也就不可能出现现在弘治朝的繁荣富强鼎盛的局面。

    所以税收是一定要坚持去收的。

    银子在这些大家族、大士绅、大商人的手中就是埋在地窖里面的疙瘩,没有丝毫的作用,可是到了朝廷手中,它就可以起到大作用,促进整个大明帝国的发展。

    “老王,需要我这边提供什么支持吗?”

    刘晋沉吟一番说道。

    “当然要,我需要你的全力支持。”

    “要是没有你在支持我的话,我恐怕是早就已经被人给弄下去了。”

    王守仁笑了笑郑重的点点头。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

    王守仁在江南地区负责总督江南税务,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这些人的背后就是朝廷之中的一位位官员。

    弹劾王守仁的奏疏不会比弹劾刘晋的少多少。

    有好几次朝中都御史言官在朝会上弹劾王守仁,想要将他弄出江南或者是换个地方为官。

    老王不是一般的人,江南地区的这些人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逃税漏税,老王就见招拆招,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逼你交税。

    再加上老王本身自己根基深厚,又有彩云纺织厂这样下金蛋的母鸡,那真是水泼不进、刀插不进,拿老王没有任何的办法。

    只能够通过弹劾的方式将老王给弄走。

    但是这些都被刘晋给挡住了,而且弘治皇帝也非常喜欢王守仁,在做肠痈手术之前都对朱厚照叮嘱和交代过,治国之能臣只有刘晋和王守仁,如果自己不幸离开的话,要朱厚照在未来重用刘晋和王守仁。

    故而对于弹劾王守仁的奏疏,也是置之不理。

    但王守仁在江南地区遇到的掣肘很多,税务总督的权力也只是仅限于征税,其它方面没有任何的权力。

    “我知道了~”

    刘晋看看王守仁,接着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正好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回家种红薯了,自己正在考虑这个位置的人选,现在想想,老王再合适不过了。

    有他来做这个南直隶布政使,主管南直隶,刘晋就放心多了。

    等他在南直隶这边干上几年,到时候再调回京城这边当一个尚书什么的,到了那个时候,朝廷上面实干的官员就会更多。

    老王这升官的速度,比起他爹来还要更快,现在他爹王华也不过是三品的官员,而老王很快就要超过他老爹了。

    两人一边聊,也是一边在工厂里面视察。

    “这江南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明最为富庶之地,这一亩田地,在其它地方可能仅仅只需要两三两银子就足够了,可是在江南这边,即便是最差的一亩地都要七八两银子。”

    “然而,这些年来,江南却是开始落后于北直隶了。”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为什么北直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越江南地区,要知道江南的富庶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起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积累和沉淀的。”

    王守仁和刘晋很谈得来,来自后世的刘晋有着这个时代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和见识,每次和刘晋谈话,王守仁总是能够获益良多。

    故而和刘晋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有很多事情想要和刘晋去讨论。

    “后来我慢慢的研究之后才知道,真正让北直隶超越江南地区的并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眼前的这些工厂和机器。”

    “哦?”

    刘晋一听,眉毛微微一扬,示意王守仁继续说下去。

    “传统的财富积累,主要是依靠土地的生产,一亩地一年也就只能够产出那么多的粮食来,江南地区之所以富裕,那是因为江南地区的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再加上桑蚕和茶叶以及靠海煮盐,这才早就了江南的富庶。”

    “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一年、十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也并不多,以我家来说,在浙江也算是大家族了,数代人的积累,最多的财富其实也就是家里面的那点田地。”

    “然而工厂和机械就不同了,这些机器的生产速度和效率都非常高,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效率是以前的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于是上百倍。”

    “一个工厂,占地往往只有几亩、十几亩,却是可以同时养活成百上千的工人,一年生产出几十万两、上百万两的财物出来。”

    “而且还不分时节,不分晴雨,这样恐怖的创造财富的速度,正是北直隶能够迅速超越江南的原因。”

    “机器的力量和速度远超人的力量和速度~”

    “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强大机器的出现,工厂的生产效率还会更高,创造财富的速度还会更快,而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财富积累将远远落后,并且被越拉越大。”

    “故而一个地方,想要快速的发展起来,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工厂、作坊和机器!”

    王守仁以自身为例子来说明机器的强大,说明北直隶迅速超越江南的原因。

    听到王守仁的话,刘晋也是笑了起来。

    后世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首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轻轻松松就能够吊打全球其它的封建王朝,工业化所带来的强大生产力,创造财富的速度远超以往的任何时候。

    “江南地区还是有自身的优势,人口密集、有钱人多,又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在未来,伴随着江南的地区大量工厂的涌现,江南地区极有可能会很快就再次超越北直隶。”

    “淞沪发展极其的迅猛,势头非常强,极有可能会成为我大明下一个天津。”

    王守仁非常肯定的断言,在江南,他看到了江南的优势和潜力,也清楚的知道江南地区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老王,你说的很对,工业才是强国的根本!”

    “传统的依靠农业为主的社会,其实是非常的脆弱的,因为农业产出是非常有限的,一年产出的粮食就那么多,吃掉之后就没剩下多少,财富的积累很难、很难,但工业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具有无限的可能!”

第1419章,密谋

    京城某处别苑之中,一群来自江南的官员聚集在一起商量着什么。

    “冯公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又有古之圣贤遗风,与民休养、反对横征暴敛,他在南直隶的时候,大家的日子还是很好过。”

    “可是谁知道竟然就这样被罢免回家,连功名什么的都没有留下,真是让人气愤。”

    一个官员忍不住唉声叹气起来。

    “没办法,谁让现今是小人当道,天子又被人蛊惑,喜欢横征暴敛又穷兵黩武,连年对外征战,死亡无数。”

    “对内又喜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这没钱就大肆的向百姓征税,让百姓民不聊生~”

    有人也是跟着气愤的说道。

    “可不是嘛,我们家辛辛苦苦的做点小生意,一年到尾辛辛苦苦,起早贪黑,也不过才赚十几万两银子,可是税务衙门这边竟然要我们缴纳五万两银子的税收,这一半的银子凭什么就这样交上去?”

    “对,凭什么~”

    “我们家有个纺织工厂,生意还算不错,一年也能够赚个三十万两银子,可是税务衙门这边算下来,我们一年竟然要缴纳十五万两银子,我们不交,直接就派税务捕快来查封工厂。”

    “真是岂有此理~”

    “这自古以来,圣明之君都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反观现今,却是如此的横征暴敛,实在是不想让我们这些老百姓活下去了。”

    “不能够怪天子,都是刘晋这个奸佞小人蛊惑圣上,又蒙蔽圣听,我等弹劾刘晋小儿的奏疏何其之多,但为何至今都没有任何的消息,犹如石沉大海。”

    “欲要正本清源,复我大明之朗朗乾坤,首先要做的就是除掉刘晋小儿,只要他还在朝堂之上一日,则大明永无宁日,我等百姓就要忍受横征暴敛。”

    “想要除掉刘晋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他是天子身边的红人,在朝堂之中又根深蒂固,门生故吏不知道有多少。”

    “又是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投靠了他,而天子对他一向也是信任有加,冯公只是因为和他顶撞了几句就被免官罢职。”

    “我就不信这大明没有王法了,他刘晋就真的能够一手遮天了。”

    “只要我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定能够将他扳倒!”

    “对,只要我等坚持不懈的向圣上写信弹劾刘晋小儿,他迟早有一日会倒下的。”

    “三阁老怎么说?”

    “还指望三阁老?”

    “他们三个都是泥塑的菩萨,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于身为内阁阁老却是往往要听刘晋小儿的,别指望他们能够有所作为。”

    “可是没有三阁老的支持,我们想要扳倒刘晋就更难了。”

    “事在人为,他刘晋一边当着吏部尚书,一边又是大明最富有的人,谁不知道他靠着手中的权力不知道贪墨了多少钱财。”

    “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条不放,一定能够扳倒他。”

    “我觉得想要扳倒刘晋小儿需要从长计议,他根深蒂固,和朝中勋贵们关系匪浅,又和太子殿下交往甚密,想要扳倒他很难、很难。”

    “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办法先将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推上我们的人,要是让刘晋这边将他们的人放到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上面,到时候还不知道整个江南要迎来何等的恐怖风雨。”

    “有冯公的庇护,我等尚且艰难度日,一旦这个位置上再被安排上刘晋的人,我等江南士绅的好日子就真的到头了。”

    “到时候我们辛辛苦苦一年的赚点银子,最后全部都交了税。”

    “对,对,当务之急还是将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给保住。”

    听到这个官员的话,其他人也是跟着纷纷点头起来。

    现在江南出身的官员在朝中虽然还有很多,可是真正能够站出来当领头羊却已经寥寥无几。

    当年经过接连几次的大案,弘治皇帝将江南籍出身的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极大的削弱了江南籍出身官员的实力。

    同时刘晋当上吏部尚书之后,对这些江南籍出身的官员也是重点进行打击,提拔升迁的很少,因为干的不好,被贬、罢黜的却是有不少。

    没办法,穿越而来的刘晋很清楚这些人的尿性。

    如果让他们这些人得势的话,到时候极有可能自己都要死的很惨,同时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局面也可能因此被破坏,而结果很有可能就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内战出来。

    新型的资本家和殖民者是绝对不会想要再回到以前的局面,而这些以江南士绅为代表的顽固旧势力,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回到以前的局面。

    天子垂拱而治,事情都交给他们这些衮衮诸公,文重武轻,朝廷于民休养、轻徭薄赋,最好是让他们继续去垄断诸多的暴利产业。

    这样的日子才是他们所追求的日子,天下的权和利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至于说国家的兴盛、老百姓生死都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反正即便是有外敌入侵,也不过是年年过来劫掠一番,抢够了自然就会回去,更何况抢的地方又是边境之地,离江南隔着十万八千里。

    更何况,老百姓又不能算是民,只有他们这些士绅、士族才能够算是民,他们的生死又有什么重要的。

    刘晋自然是不能让这些人得势的,因为刘晋清楚,继续这样下去,葬送的不仅仅是大明王朝,而是华夏民族鼎立世界之巅脊梁和自信。

    对于这些江南出身的守旧派官员,自然是要打击,朝中需要像王守仁、钟藩这些实干型的官员,真正的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

    需要的是有着长远眼光,能够看到时代巨变的人,能够为了大明,为了华夏民族长远利益奋斗的人,而不是只想着自己手头之中那点权力和利益的蝇营狗苟之辈。

    “我听说前几天,刘晋小儿和王守仁走在了一起。”

    “恐怕刘晋小儿是有意将王守仁推到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上面去。”

    “什么?”

    听到有人说到王守仁,众人顿时就惊呼起来。

    王守仁可是相当牛叉的人,他在南直隶这边当税务总督,可是让江南地区的这些大商人、士绅等吃尽了苦头,大把、大把的银子不得不送到税务衙门去。

    他们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却始终拿这个王守仁没有丝毫的办法。

    现在听到王守仁极有可能会被推到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上面,这些人顿时就更加害怕了。

    真要是让王守仁当上了南直隶布政使,那江南地区的士绅们就真的要完蛋了。

    “绝对不能让王守仁当上南直隶布政使!”

    有人坚决的说道。

    “对,绝对不能让他当南直隶布政使,否则江南将永无宁日!”

    “最好是将他从江南这边调到其它地方去,他在江南一日,我们江南百姓的血都要吸的干干净净。”

    其他人顿时就跟着嚷嚷起来,对于王守仁,很多人是恨得咬牙切齿。

    无它,王守仁当税务总督,征到了他们的税,动了他们的利益,自然是恨不得将王守仁给彻底的赶走。

    “南直隶布政使是朝廷封疆大吏,刘晋小儿说了不算,还要内阁这边商议之后才能够提交到圣上这里。”

    “我等立即联系李公和谢公,谢公肯定是支持我等,李公就不好说了。”

    “不管如何,还是要去联系一下,此外这段时间我等要多弹劾一下王守仁和刘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要我等坚持不懈,总能有一天扳倒刘晋的。”

    “对,对~”

    “另外还可以联系京津地区的那些工厂、商行、作坊等等,大家一起来向朝廷这边施压,现在的税收实在是太重了,让我等百姓苦不堪言。”

    “出身我们江南地区的人还是好说话的,但是北直隶的这些北方佬,他们死脑筋,并不愿意和我们一起,更何况,很多都和朝中那些勋贵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诸多重要的工厂、商行、产业都是刘晋小儿以及天子、太子、朝中勋贵们一起合伙办的。”

    “这就是刘晋小儿的高明之处了,将自己和很多人捆绑在一起,又蛊惑圣上,与民争利,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要是能够让圣上从这些产业之中撤出就好了。”

    有人眼睛泛红的说道。

    想到弘治皇帝以及太子所参与的诸多产业,随随便便拿一个出来,至少也是每年要赚上百万两银子的,赚上千两银子一年的都有很多,弘治皇帝和太子殿下麾下的产业和资产实在是太庞大了。

    以前大明皇室那是穷的叮当响,弘治皇帝内帑好不容易攒下点银子,又时常被官员给盯着,但是现在,大明皇室绝对是无比富有的代名词,养活百万精锐大军都轻而易举,钱多到没地方花。

    “这些还是要等将刘晋小儿这等奸佞小人赶出朝堂之后才能够实现,当务之急大家还是商量下推谁上去做南直隶布政使。”

    “对~对~”

第1420章,针锋相对

    京城刘晋的府上,书房之中,刘晋正拿着一封信仔细的看着,看完之后顿时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看来自己还是太过善良了,这些守旧派的官员,真是恨不得食我肉、喝我血啊。”

    守旧派官员的密谋,刘晋当天就收到了详细的内容和消息。

    身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想要投靠刘晋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知道有多少,这其中就有守旧派的一些官员。

    “蛊惑圣上、蒙蔽圣听、奸佞小人、以权谋私……”

    刘晋看着信上面所写的内容,也是忍不住笑了笑。

    要说这些守旧派的官员,他们是干啥啥不行,但是内斗嘛,绝对是妥妥的行家,要不然历史上再过上几十年的时间,整个大明的朝局都会掌握东林党人的手中。

    东林党人所依靠的手段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不断弹劾、弹劾、攻讦再攻讦,将一个个朝中大佬给扳倒,然后送自己的人上去。

    再加上江南之地自古多才子,官员半江南,自然而然就可以把持整个朝政。

    本来这个朝政总是有人在控制的,关键是你把持朝政之后根本就不会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去做实事,他们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内斗上面,放在了自己的权和利上面,完全不顾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才在最要命的地方。

    历史上贪恋权势的人很多、很多,在权力面前,谁能够把持的住?

    但获得权力之后,很多人所想的事情就是如何去做一些真正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不顾国家的生死存亡。

    当大明朝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内忧外患的地步了,朝廷需要银子来巩固边防、赈济灾民,可是这些江南地区出身的官僚依然还誓死反对开征商税,甚至于还要朝廷这边减轻茶税、盐税、海贸税等等。

    以至于到了明朝灭亡的时候,朝廷没有钱,又征收不到钱,只能够向贫穷的农民征税,进一步刺激矛盾,让走投无路的农民变成了起义军,一波接一波,最终将大明王朝给灭掉了。

    要知道在明朝,本身商税就非常的低,本身就已经很难征收到商税了,然而,他们依然还是不满足,根本就不顾国家的生死存亡,眼里面始终只有自己的那点利益。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断的抨击他人,自身又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想了想历史上大明王朝,刘晋就对这些人恨的咬牙切齿。

    他们可以为了一己之私,勾结倭寇,大肆在沿海地区搞武装走私。

    一边大肆的兼并土地,一边阻止朝廷征税,将原本该有士大夫出的税赋摊到苦难的老百姓身上。

    一边喊着忠孝廉耻,等到李自成、螨清杀到的时候,他们又是第一个开门跪下来投降的。

    大明能够有现在的局面,还不都是自己苦心的经营,然而到了这些人的嘴里,现在的大明是民不聊生,乌烟瘴气,自己是奸佞小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正直之士,是真正的忠臣、能臣。

    “真要是让你们这些人把持了大明朝政,大明估计就真的离灭亡不远了。”

    刘晋将手中的信揉成一团,扔进了火炉里面。

    然而来到自己的书桌上,仔细的将一份名单给列出来,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安排。

    作为大明的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手握大权,再加上又实行了考核制度,对方这些人简直不要太容易。

    第二天早朝。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伴随着萧敬扯开嗓子大声的喊了出来。

    立即有好几个官员站了出来,级别都不高,都是四品、五品的官员,而且大多数都是御史言官、翰林清流之类的,属于拿着专门吃饱了撑着没事做,专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官职人员。

    “陛下,臣弹劾南直隶税务总督王守仁~”

    “他总督南直隶税务期间,横征暴敛、利用税务捕快,肆意欺压良善,激起民怨,以至南直隶这边多次出现民众冲击税务衙门之事。”

    御史高元龙站出来,一本正经的开始弹劾起王守仁来。

    在他的嘴下,王守仁成了一个十恶不赦之徒,为了征税,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强行破人家门、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甚至于杀人放火,以至于激起了很多的民怨,导致了南直隶地区的老百姓多次冲击税务衙门。

    最后,他要求天子立即命人彻查王守仁,以平息南直隶沸腾的民怨。

    “陛下,臣也要弹劾南直隶税务总督王守仁,他滥用职权、强行征税、横征暴敛,税务衙门的税务捕快仗着征税之权,肆意妄为、私闯民宅、私自扣押货物、关押良善,激起民怨,以至江南富庶之地竟起民怨之事。”

    “臣请陛下下旨彻查王守仁,同时取消税务衙门,以平息民怨,还江南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高元龙这边刚刚说完,立即又有言官钱启站立出来继续弹劾王守仁,同时借机攻击朝廷是税务政策,要求撤销税务衙门。

    借口就是所谓的税务衙门征税引起了江南地区的民怨,导致愤怒的民众冲击税务衙门。

    紧随着高元龙和钱启,一个又一个官员纷纷站立出来,有弹劾王守仁的,也有趁机攻讦朝廷税务政策的,甚至于还有将矛头对准刘晋的。

    听到这些人的话,坐在龙椅上面的弘治皇帝面无表情,下面的刘晋深深的皱起了眉头,这些人还真是为了一己私利,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了。

    朝廷之上,嫣然一下子又掀起了一股反对新政,反对税务改革,反对吏治改革和考核之风,弹劾、攻击的官员也是有王守仁开始,慢慢的有人弹劾刘晋。

    至于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此时则是急的满头大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自己的儿子王守仁被人如果弹劾、攻讦,这即便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但也要影响以后在天子心中的形象了,想要再升迁可就难了。

    “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我早就跟他说过,这去了江南,千万不要将江南的士林得罪的太死,我们好歹也是浙江人了,他偏偏不听,这下好了吧,造人群起而攻之,以后仕途堪忧了!”

    王华忍不住唉声叹气,自己的儿子升官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但太过优秀了,现在也是惹上麻烦了。

    “诸位爱卿,大家如何看待此事?”

    等到没有人再站出来了,弘治皇帝这才缓缓的开口。

    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了,弘治皇帝早就喜怒不形于色,对于这种弹劾的场面也是看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早朝其实根本就没有办法真正谈论什么重要的国家大事,很多时候都是会像现在这样,成为了这些御史言官主流的主场。

    真正谈大事,还是要在尚书房的小会议室里面,正所谓人多的会议不重要的,重要的会议人不多。

    “陛下,臣有话要说~”

    刘晋自然是要第一个站出来。

    这些人抨击王守仁,又抨击自己,还抨击税务制度和考核制度,这是妥妥的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自己不站出来,谁站出来?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示意刘晋说下去。

    “陛下,王守仁总督江南税务期间,兢兢业业,上思忠君报国,下思江南的黎民百姓,南直隶原先一年上交的税收还不到一千万两银子,但是经过王守仁这些年的努力,南直隶一年上缴的税银已经将近一亿两,每年在有大幅的增长。”

    刘晋拿出数量来说话。

    “陛下,这是他在南直隶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肆意搜刮民财,这些可都是南直隶百姓的血肉啊。”

    听到刘晋的话,高元龙立即站出来显得极其愤怒的说道。

    “你所谓的百姓,指的是那些士绅、商人、大家族吧?而不是指那些江南地区的贫苦老百姓吧,税务衙门可不负责地方粮食的征收,也从不会对老百姓征税。”

    “而你口中的这些百姓,一个个富的流油,富可敌国,却是一份税银都不愿意缴纳,还故意武力抗税,甚至于发动自己的族人、地痞流氓等等冲击衙门,然后到了你的嘴里面就是说激起了民怨,以至于冲击税务衙门。”

    “请问,这些地痞流氓算民吗?”

    “这些士绅、商人他们难道就不该交税吗?”

    “难道还是说这税就要从那些贫苦的老百姓身上来收?”

    刘晋对着高元龙怒目而视,一声声反问声让高元龙一下子就脸色大变。

    江南地区冲击税务衙门的事情,他们当然是再清楚不过了,都是当地的士绅、商人、大家族等等安排自己的族人、安排地痞流氓之类的去做的,可没有老百姓会不怕死的去冲击税务衙门。

    现在被刘晋一下子说了出来,当场就心虚了,他们弹劾攻击王守仁以及税务政策,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税务衙门强行征税激起了民变了,导致了民众冲击税务衙门。

第1421章,扣帽子谁不会啊

    “陛下,臣有事启奏~”

    刘晋的话刚落下,英国公张懋就站了出来。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

    “陛下,臣负责五军都督府,替陛下掌管天下军户,江南历来都是我大明重地,故而也有驻军。”

    “关于南直隶出现所谓的民怨以至于冲击税务衙门之事,臣也是从各地驻军这里知道一二。”

    “这些所谓的民怨,其实都是南直隶各地以暴力抗税的商人、士绅纠集地方宗族势力以及地痞流氓冲击税务衙门,殴打朝廷命官、税务捕快、差役,目无王法,公然无视朝廷律法,冲击朝廷衙门。”

    “但是南直隶地方官府和这些不法之徒沆瀣一气,不仅仅不予以惩治,甚至于还暗中给予支持,税务衙门这边前脚抓人,他们就后脚以各种理由放人。”

    “根本就不是所谓的民怨!而是南直隶当地的富户、商人、士绅等以武力抗拒朝廷征税,藐视朝廷法令,肆意冲击朝廷衙门,目无王法,胆大包天,上无君王,下不顾南直隶老百姓的死活。”

    张懋年纪一大把,但是声音非常的洪亮,清晰的传递到了金銮殿的每一个角落。

    他的话让高元龙、钱启等人一下子脸色大变。

    张懋给江南这边这些抗税的富户、商人、士绅直接就扣上了一顶足以满门抄斩的大帽子,藐视朝廷法令、冲击朝廷衙门,目无王法,这随便一项下来也足以满门抄斩了吧。

    关键是张懋所说的都是事实。

    所谓的激起民怨,以至于冲击税务衙门的事情,他们再清楚不过了,都是自己背后的家族在南直隶这边搞出来的,目的就是不交税。

    如果这事情闹到让弘治皇帝派人去彻查的话,到时候别说他们死无葬身之地了,连他们背后的家族都要受到牵连,最便宜也是流放凛冬城或者是黄金洲了。

    “陛下,一派胡言,一派胡言~”

    高元龙立即站出来,指着张懋,极其愤怒的说道:“税务衙门横征暴敛,强行征税,破人家门,强行扣人财物,以至江南之地,民怨四起,导致百姓冲击税务衙门。”

    “根本就不是他所说的这样,是什么士绅组织地痞流氓冲击税务衙门的,士绅可是我大明这个根基,都是耕读传家之人,岂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是啊,陛下,这是污蔑~”

    钱启也是赶紧站出来说道:“以前江南乃是我大明最富庶之地,从无民怨,也无民众冲击衙门一说。”

    “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事情,完全是因为税务衙门横征暴敛,强行收税,这才激起了民怨,一切之根源在于税务衙门,在于新的税务制度。”

    “臣以为,理应取消税务衙门,取缔现在的税务制度,实行轻徭薄赋之策,如此,天下百姓皆可受益,民怨必消。”

    钱启在下面将的头头是道,一本正经。

    他丝毫没有注意到坐在龙椅上面的弘治皇帝听到他说要取消现在的税务制度时眼神之中闪过杀意。

    弘治皇帝可是苦日子过来的人,以前勒紧了裤腰带好不容易攒下百万两银子的内帑,却是被朝中的大臣们盯的死死的。

    自己想要做点什么事情,一句没钱就给怼了回来,要不然就是盯着自己的内帑,让自己从内帑之中出银子。

    这取消税务制度,再回到从前?

    回到那个连宫殿都舍不得修葺,回到那个天天想做点事情都被怼说没钱,而江南之地的士绅、富商却富的流油,可以在秦淮河畔一掷千金的年代?

    弘治皇帝可是绝对不会允许在回到以前的那种日子,那是皇帝过的日子吗?

    “陛下,理应取消现有的税务制度,取缔税务衙门,实行轻徭薄赋之策,这是古来圣贤之君都在实行的政策。”

    钱启的话落下,很快,支持高元龙、钱启的官员就纷纷站出来,向弘治皇帝请求取消现在的税务政策,要再回到以前去。

    “陛下,朝廷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因为朝廷实行了新的税务制度,成立税务衙门,故而朝廷才能够从各地征收上税收来。”

    “朝廷有了钱,才可以实行有利国家的大政,实行移民,巩固了边疆,又缓解了我大明本土的人地矛盾。”

    “大量的修建公路、铁路、港口、堤坝和水库,便捷了我大明各地的往来和交流,同时促进了我大明的发展,更是让我大明南北各地的抗灾能力大大提高,已经连续有三年的时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水患和旱灾了。”

    “这朝廷收上来的税收,它全部都是用到了真正有利于国家的大事之上,是真正有利于我大明百姓之上。”

    “陛下从未从国库之中用过一文钱,朝廷也未尝浪费一文钱。”

    “这些年来,我大明蒸蒸日上,海清河宴,国富民强,这些都是因为朝廷有了钱才能够做一些真正有意义国家的大事。”

    “在未进行税务改革之前,我大明国库空虚,陛下和朝中诸公,纵然是看着国家内忧外患也是毫无办法。”

    “当时,外有北方草原的鞑靼年年南下扣关、劫掠我大明,东南沿海有倭寇横行,扰我海疆、欺我大明;辽东之地,女真鞑子又年年劫掠我辽东边民,西南土司,反复无常,杀我官民。”

    “内部,我大明各地人地矛盾激烈,有钱的富户、士绅,良田万亩却不缴纳一文钱的税收,无地的穷苦之人一年到尾辛辛苦苦耕种,却是连饭都吃不饱,以至于有个天灾人祸,立即就饿殍满地、尸横遍野、烽火连天。”

    “再看看现在,我大明国富民强,连年开疆拓土,我大明如今之国土是以前的几十倍,辽东、西域、河中、南云、南云、黄金洲、澳洲等等皆是肥沃之地,有良田沃野无数,极大的缓解了我大明的人地矛盾。”

    “四海之内,我大明之藩属国、藩国、殖民地不知道有多少,万国来朝,共尊天子,我大明之民,同行四海、天下,无人敢惹。”

    “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我大明国库有足够的税收,能够支撑起陛下的雄才大略,支撑起朝中诸公的益国良策,支撑起我大明勇将的开疆拓土。”

    “现在,这些人竟然为了一己之私,竟然攻讦朝廷税务之策,这是要毁我大明强盛之根基,是要致我大明万万黎民于水深火热、群狼环食之地。”

    “臣请陛下将这些人统统打入天牢,他们狼子野心,亡我大明之心不死,见不得我大明强大,见不得我大明国富民强。”

    “真正忠于陛下,忠于大明之臣民,理应上忠心于陛下,为陛下排忧解难,下效于天下百姓,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士绅、富户、商人都是有钱人,手握万贯家财,按章纳税、依法纳税,这本就是应该,因为这就是忠心天下,忠于大明,为天下解难,为国家尽忠的一种表现。”

    “最底层的百姓尚且知道缴纳粮食,种地交粮的道理,将自己一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缴纳给国库,支持我大明之繁荣昌盛!”

    “南直隶这些富户、士绅、商人,一个个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却是不死忠心报国,却在这里肆意的攻击、诋毁朝廷富国强民之根基,其心可诛!”

    “是啊,陛下~”

    “朝廷之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都是为了我大明之繁荣昌盛,为了能够让朝廷做一些真正有利于国家的大政方针。”

    “这些人不仅仅武力抗税,甚至于还在朝堂之上公然诋毁我大明强盛的根基,这绝对是想要毁我大明,坏我大明繁荣昌盛。”

    “臣请陛下彻查此事,将这些祸国殃民之贼统统抓起来!”

    支持刘晋的官员也是纷纷站立出来,一个个看着高元龙、钱启等人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死大敌一般。

    同时也是给他们扣上了极其沉重的帽子。

    破坏大明繁荣昌盛的根基,是国贼,是大明的敌人,是见不得我大明好的人,是不忠于陛下,不忠于大明的叛徒。

    这些帽子比起前面扣下来的帽子还要更重。

    张懋只是说他们无视朝廷法令、冲击象征朝廷的官府衙门,现在给他们扣上的帽子却是不忠于大明,不忠于天子,要破坏大明强盛的根基,是见不得大明强大的敌人、叛徒。

    这简直就是比要他们的命还要更加的可怕。

    一旦这个帽子被坐实了,他们以及背后的家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漂亮~”

    刘晋仔细的听着,心里面也是忍不住大声的叫好。

    将交税和忠于天子、忠于大明捆绑在一起,又将税收和大明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你不交税就是不忠于天子、不忠于大明,你就是看不得大明繁荣昌盛,是叛徒、是敌人。

    这对待叛徒和敌人,自然是不需要再说什么了,更何况还是大明的叛徒、大明的敌人,那就更应该要以最严厉的手段去对付了。

第1422章,该站队了

    “陛下,他们一派胡言,一派胡言啊~”

    “臣等对陛下忠心耿耿,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岂敢不忠于陛下,不忠于大明!”

    “是啊,陛下,臣等忠心苍天可见!”

    被扣上天大的帽子,高元龙、钱启等人顿时就纷纷跪倒在地,不断的向弘治皇帝表面自己的忠心。

    这个帽子,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接的,一旦接下了这个帽子,那就真的完蛋了。

    “忠言逆耳,自古圣贤之君皆是轻徭薄赋,以忠孝治天下,而亡国之君,多是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又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所至。”

    “我大明国土已经足够庞大,根本就不需要再养着百万大军,四方皆是蛮夷之地,远不如我大明富庶,我大明可不能穷兵黩武啊。”

    “自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现今我大明又是大规模的修公路,又是修铁路,动辄花费都是上亿两白银,这些可都是百姓之血汗,长此以往,我大明百姓必将困顿不堪,据时必定烽烟四起。”

    “朝廷之税,够用就好,根本就没有必要如此横征暴敛,成立税务衙门,圈养税务捕快来强行收税。”

    “臣请陛下取消税务衙门,实行轻徭薄赋之策,于民休养!”

    一边向弘治皇帝表面忠心,一边又在哪里不断抨击超级的税收政策,连带着连大明开疆拓土说成是穷兵黩武,大搞基建说成是大兴土木。

    核心还是围绕着税收来,要弘治皇帝取消税务衙门,取消现在的税务制度。

    “陛下,他们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我大明现在修建公路和铁路,全部都是通过雇佣的方式来修建,无论是修公路还是修铁路,参与修建的工人,每月至少都能够获得五两银子一个月,五两银子,足以轻松的养活八口之家。”

    “因此,我大明现在有上百万工人专门依靠修建公路、铁路、港口、堤坝、桥梁等等为职业,收入颇丰。”

    “根本就不是古时兴土木一般直接用徭役的形式去征调民力,我大明自弘治十三年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没有再让民众服徭役,而是都采用雇佣的方式来兴建基础设施。”

    “其次,我大明大规模的兴建基础设施,这是利国利民之策,道路修通,往来便捷,河堤修筑、河道疏通则是提高了抗洪能力,又便捷了水路往来。”

    “港口的修建,便捷了海外往来和贸易,南洋大米、辽东的白面运到京城,价格依然非常的便宜。”

    “京津之地,工厂、作坊、商行众多,有百万民工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前来务工,货运往来便捷。”

    “铁路日行千里,运载量极大,从江南之地运粮到京津地区,只需两日即可。”

    “朝廷整顿军务,强国强民,开疆拓土,南洋、辽东、草原、西域、河中、南云、澳洲、黄金洲等肥沃广袤之地,皆成我华夏之摇篮,可是在他们的眼中却是穷兵黩武,竟然还要裁撤军队,这岂不是自废武功,到时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大明之广袤疆土岂不是又要便宜了四方豺狼虎豹?”

    “陛下,这些人是真正的亡我大明之心不死,是我大明之敌人和叛徒,妄图毁我大明之根基,灭亡我大明。”

    听到高元龙、钱启等人的话,刘晋一方的官员顿时就怒了,再次指着他们的鼻子说道,显得极其的愤怒。

    这些人简直就是要将大明往死里去整啊。

    大明能够有现在的庞大国土,所依靠的就是有一支强大的百万精锐大军,没有这百万大军,大明怎么可能横扫四方?

    你靠嘴巴能够打的了北方的鞑靼还是说能够剿灭东南沿海的倭寇,又或者说是能够扫荡西域、河中,能够从奥斯曼帝国的手中夺取南云省?

    这些可都是建立在拥有一直强大军队的基础上,才能够夺取南洋,才能够威压四方蛮夷。

    可是到了他们的嘴里面就觉得现在大明的国土已经足够多了,所以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军队,应该裁撤部分军队,减少开支,这样就可以不用征那么多税。

    接着又将大搞基建说成是大兴土木。

    这大兴土木都是用徭役的形式征调民力,故而自古以来,百姓都非常害怕服徭役,因为不仅仅没有钱,还要自己带粮食、带工具什么的。

    但是大明现在的基建是完全不一样的,朝廷负责出钱或者是筹集资金,雇佣专门的建筑商行来做这些事情,招募的工人不仅仅要给工资,而且还要管伙食,甚至于因为建筑行业都是体力活,这公子待遇要比在工厂之中的要高不少。

    他们这些人将搞基建和大兴土木扯在一起,混淆是非,同时又完全看不到基建的作用,端起碗吃饭,放下碗又要来骂娘。

    要知道即便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虽然劳民伤财,但是大运河至今都还在惠及南北,惠及沿岸的百姓,依然是重要的漕运要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说的就是大运河,看到了大运河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现在大明朝进行的大基建,作用比起大运河来只多不少,关键都是真金白银砸下去去搞的,根本就是用徭役来征调民力修建的。

    他们混淆是非,胡乱抨击,岂能不让人愤怒!

    即便是朝中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大臣都觉得这些人是在胡说八道,忍不住直摇头。

    弘治皇帝一直面无表情,冷眼看着下方金銮殿之中的争论,同时也是看看站在最前面的内阁三阁老和六部尚书、侍郎等重臣。

    刘健此时正皱着眉头,李东阳沉默不语,谢迁面无表情,至于户部尚书佀钟则是面露愤怒之色。

    “刘健,此事,你怎么看呐~”

    弘治皇帝等大家都停下来之后,看看刘健问道。

    听到弘治皇帝的问话,刘健缓缓的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事因南直隶税务衙门被冲击事件而起,臣以为,朝廷彻查此事,让真想大白,如此方可定论。”

    刘健其实是在和稀泥,他已经感觉到了朝堂之上的水火之势,所以现在比较好的方式就是转移下双方之间的矛盾点,将大事化小,尽量不要引起朝野的大震动。

    “关于税收和税务衙门一事,你怎么看?”

    他的回答,弘治皇帝显然是不会满意的,什么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我弘治皇帝一直以来都兢兢业业、勤俭节约,可是在他们的口中,我这是亡国之君的样子。

    弘治皇帝内心之中其实已经怒火冲天了,只是身为皇帝,早就喜怒不形于色。

    “陛下,我大明现今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乃是利国利民之政策,大明上下,上至陛下、太子殿下之产业都依法纳税、按章纳税,这普通士绅、百姓、商户等等更应该如此。”

    “因为朝廷所收之税,最终都回馈给了大明的百姓,给百姓修建了公路、铁路、堤坝、水库、桥梁等等。”

    “现行的税务衙门,虽然征税之时多有武力征税之举,但这也纯属无奈,如南直隶之商人、富户、士绅者尚多,不明朝廷征税之目的,抗税、漏税、偷税者众多,不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是很难征到税银。”

    听到弘治皇帝的文化,刘健心中微微喊苦,这是逼自己站队了。

    没办法,刘健还是要明智的选择站在弘治皇帝这边,支持现有的税务制度和政策。

    尽管他也是传统的文官,从小所学的东西也都是儒家的那一套。

    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巨变,他也是深深的感觉到了原先的那一套东西或许已经真的不适应现在的大明了,大明想要强大就必须要做出改变,而如今的大明正在变的更加繁荣富强。

    再实行以前的那些制度,到时候恐怕就真的要天下打乱了。

    “嗯~”

    “李东阳,你怎么看?”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满意的点点头,看向李东阳。

    “陛下,臣以为刘公所言甚是~”

    “我大明现今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有大量愚昧无知之民,不知陛下和朝廷的难处,不思忠君报国,偷税、漏税、武力抗税,税务衙门之策也实属无奈。”

    “臣以为除了要继续坚持现有的政策之外,还应该要加大对税收的作用的宣传,让天下臣民知道依法纳税的重要性,知道税收的本质,其实是为了服务于天下的黎民百姓。”

    李东阳想了想回道。

    “嗯,说得好~”

    弘治皇帝很是满意的点点头。

    李东阳还是非常聪明的,关键是他是一个真正有才能的大臣,知道那些对大明是有用,有好处的,那些是不行的。

    “谢迁,你怎么看?”

    弘治皇帝又看向谢迁问道。

    “陛下,刘公和李公所言甚是,税收乃是朝廷根基,是支撑朝廷运转和实行诸多国策的根本,臣以为应该要继续坚持下去。”

    谢迁心中无奈的叹口气,他是江南人,一向又是坚决反对开征商税的,但是他还是很清楚眼前的形势,知道自己该站那一边。

第1423章,根本就回不去

    伴随着谢迁的话落下,整个金銮殿都变的鸦雀无声,到了这个地步了,明眼人都清楚,那就是关于税收问题方面,大明高层的意见是非常一致。

    你下面这些四品、五品的官员如何哔哔都是没有任何用的,即便是出身江南,一向坚决反对征商税的谢迁,他也无法站出来反对,因为形势就是如此。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点头,再扫视一圈群臣,目光放在了高元龙、钱启等人的身上说道:“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陛下,历代圣君都是轻徭薄赋,于民休养,朝廷横征暴敛,必招来祸患,非明君所谓啊!”

    高元龙倒是硬气的很,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就差指着鼻子骂弘治皇帝是昏君了。

    “是啊,陛下~”

    “朝廷之税,够用就好,根本没有必要征收太多的税,以前一年朝廷的税银也不过才三百两银子,大明依然蒸蒸日上。”

    “现在朝廷一年税银超过五亿两白银,各项开支都非常巨大,要知道朝廷所用之钱物可都是从百姓手中征收上来的民脂民膏。”

    “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朝廷如一直如此,恐将来民不堪税重,烽烟四起啊。”

    钱启也是跟着说道,看起来似乎好像是真的在为大明帝国着想,在为天子着想一般,不知道的还会以为弘治皇帝是真的在大肆的收刮民脂民膏,在不顾一切的奴役黎民百姓呢。

    “陛下,简直一派胡言~”

    户部尚书佀钟忍不住站了出来。

    这要是取消了税务衙门,取消了新的税务制度,他这个户部尚书根本就做不下了。

    要知道朝廷现在的开支可是非常巨大的,别的不说,单单是官员的俸禄待遇就已经一涨再涨,比起以前来翻了好几番了。

    以七品官员的收入来算,在以前的时候七品官员年俸只有90石米,也就是差不多6400斤大米,即便是米在明朝的时候价格算是比较贵一点,但折算下来,算五块钱一斤,按照现在的价格来算,这一年其实也就是三万块钱的收入。

    七品官员,差不多相当于后世县一级的主要负责人了,一年三万块钱左右的收入,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的收入了。

    更加可怕的是,有四成左右的米,官员是根本领不到的,被皇帝给折算成了绢布、棉布等一些零碎的东西。

    有东西还算好,有时候干脆直接给你发宝钞,谁都知道这个宝钞就是一堆纸,根本就没有人很多购买力。

    由此可见明朝官员的俸禄是何等之低了,这要是当官了,你不贪,又没人孝敬的话,你连养活自己一家人都是问题。

    不过自从税务改革,成立税务衙门之后,朝廷的税收收入大大增长之后,在刘晋的倡导下,官员的俸禄也是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增长。

    以前该发米的继续发米,七品的县令到了现在,一年可以获得500石大米,而且因为这些年大明年年丰收,粮食极其的充足,朝廷收上来的粮食非常充足,故而这部分大米都是十足发放。

    除了大米之外,布匹、绢、茶叶等等实物同样不少,七品的官员每年可以领20匹布、三十匹绢、五百斤茶等实物。

    得益于大明蒸蒸日上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和海外殖民的发展,这些都可以得到足额的发放,布匹什么的,现在其实也不值钱,一匹布市场价也就是一百多文。

    除了这些实物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银子了。

    要是在以前,朝廷基本上是没有银子发给官员的,顶了天发点宝钞就算是不错了。

    但是现在,宝钞早就已经退出了市场,皇帝不再印刷宝钞,市场也已经淘汰了宝钞,银本位也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

    七品的官员,现在一年可以获得五百两银子年俸,这个收入可以说是相当的高了,而且现在朝廷有钱,都是可以足额发放,发的还都是大明第一银行这边发行的银元或者银票。

    朝廷官员的俸禄一涨再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一个是朝廷有钱了,总要找些开支将银子给花出去,放在国库里面就是铁疙瘩,没有丝毫的作用。

    另外一个就是大明现在的人工涨的非常厉害。

    殖民主义的迅猛发展之下,全球的财富迅速的向大明汇聚,大量白银的流入,一方面刺激了大明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让大明的人工不断上涨。

    京津地区的普通工人的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五两银子,一年算下来可以拿到六十多两银子,低于五两银子一个月,你根本就招不到人。

    大明地广人稀,土地广袤、人口稀少,又拥有大量的财富,人工岂能不贵,一个月五两银子,你都还要包吃包住才能够招到人。

    要是在以前,别说一个月五两银子了,只能够包吃包住就有大把、大把的人愿意替你做事,要是能够再给百十文的,那绝对是活菩萨了。

    七品官员好歹也是大明正式有品级的官员,总不能比一般老百姓的收入低吧,故而朝廷官员的收入也是跟着在不断的上涨。

    这一年下来,大明上上下下有近十万官员,这一年下来,单单是给朝廷上下的这些官员、官吏、衙役等等发放俸禄就差不多要近一亿两白银,占到了朝廷国库收入的20%。

    真要是像以前一样,取消了新的税务制度,不征收商税,又不设立税务衙门的话,朝廷一年收那么几百万两银子,他这个户部尚书即便是卖掉了,也都不够去给官员放俸禄了。

    更何况,这官员的薪酬待遇提上去了,想要降下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根本不可能降,因为一旦降低了,很多官员就真的没有办法活下去了。

    再说了,以前的户部尚书那是人人讨厌的位置,都不想当这个大明的管家婆,因为手中没钱,谁找你要钱,你都只能够臭脸相迎,以至于户部尚书往往都和铁公鸡画上等号,像前户部尚书周经,就号称铁公鸡、周扒皮。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自己手中一年握着五亿两白银的巨额税收,那感觉简直不要太爽,仿佛变成了财神爷,有用不完的银子。

    取消现在的税务制度、取消商税、取消税务衙门,坚决不行!

    “朝廷所收之税,基本上很快就用到了国计民生的大事上面,有用来修建公路、港口、水库、堤坝的,有用来修建学校、私塾书院的、有用来赈济救灾的。”

    “每年收上来的银子基本上都会再次用掉,而这些银子最终又会流回到老百姓的手上,并且还给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给工厂、商行、商人等等提供了更多的订单、生意和买卖,促进了大明的繁荣富强。”

    “并不说这些银子我们朝廷收了之后就没有用出去,这银子就好像是我大明帝国身上流淌的血液,它需要不断的在大明更多领域不断的流转,如此才可以促进我大明繁荣富强。”

    “这正是应了那句税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尔等身为朝廷重臣,国之柱石,竟然连税收的作用都搞不清楚,在这里巧言偏辞,大肆攻讦朝廷税收之策,你们到底是何居心?”

    佀钟那个气啊,指着高元龙、钱启等人说道,胡子都气歪了。

    “你~”

    “我们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朝廷所收之钱财,确实是民脂民膏。”

    高元龙看着佀钟,死鸭子依然嘴硬。

    对于高元龙、钱启他们这些人来说,他们并非不知道税收的作用,也知道朝廷收取一定税收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朝廷征商税极大的损害了他们这些江南士绅、商人、大家族的利益。

    在以前的时候,因为没有开征商税,他们这些官员背后的家族可以通过经商的方式,迅速的积累起庞大的财富。

    像盐商,一直都是富甲天下、富的流油的代名词,靠着盐这个生活必需品,他们积攒了极其庞大的财富。

    再比如粮商、布商和茶商,因为江南之地是大明最主要的粮食产区、布匹产区、茶叶产区,他们这些江南地区的大士绅、大商人都会从事相关领域的生意。

    不用交税,又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垄断,一个个都富的流油。

    但是自从要税务改制之后,开征商税,又成立税务衙门强制征税,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盐商彻底死绝,被刘晋麾下的长芦盐场给彻底干趴下,以前一斤盐,这些黑心的盐商可以卖到几十文一斤,关键还都是其差别无比的盐,一斤盐可以给你渗半斤沙子进去。

    现在长芦盐场的盐,一斤盐只要几文钱,还都是上好的雪盐,江南的盐商怎么可能竞争的过?

    至于粮商、茶商、布商等等,商税开征起来,利润直线下跌,同时京津地区工厂、作坊的大规模兴起,布匹价格直线下跌,辽东、南洋等地的粮食大规模流入,粮价大跌等等。

    这些都让江南地区的这些士绅、商人、大家族一下子就变的艰难起来,自然是要反对的。

第1424章,江南非能人所不能治

    “尔等身为国之重臣,竟然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懂,用什么来辅助君王?”

    “依我看,尔等还是自己请辞归乡的好,免得误了国家大事。”

    佀钟看着这些人,气的无话可说。

    “我等忠于天子,时刻谨记天下黎民百姓,故此才大胆向天子请求废除税务衙门,不要再征收商税。”

    “反观你,身为堂堂户部尚书,掌管天下户籍和钱粮,不思节俭,大肆铺张浪费,肆意挥霍民脂民膏,你有何脸面对得起天下百姓?”

    高元龙、钱启等人是豁出去了,听到佀钟的话,更是来精神了,对着佀钟就是倒打一耙,说佀钟这个户部尚书很不称职,就知道铺张浪费,不知道节约。

    “我问心无愧,上对得起天子的信任,下对得起大明的万万黎民。”

    “倒是你们这些人口口声声的天下百姓,你们口中的天下百姓,恐怕就是指你们背后江南的大商人、大家族、大士绅吧?”

    佀钟更气了,一把年纪了,也不怕那么多了,直接就跟着高元龙、钱启等人开撕起来。

    一时之间,双方背后各自支持的大臣也是纷纷站立出来,互相指着对方的鼻子骂起来,整个早朝就如同是菜市场一样,只不过双方之间的骂人都不带脏字,没点水平你都还听不出来对方是在骂你。

    “好了~”

    弘治皇帝一直面无表情,等到双方骂的差不多了,这才开口说话,顿时整个金銮殿一下子就变的鸦雀无声,群臣纷纷整理下自己的衣冠,恭敬的再次站好。

    “税收之事乃是国之根本,无需再争~”

    “此事因南直隶有人冲击税务衙门一事而起,首先必须要彻查此事。”

    “萧敬,此事交给你去彻查清楚。”

    弘治皇帝赖得继续看朝臣为了此事而争吵,也不想再继续来争论要不要征商税的事情,直接就盖棺论定,同时又将税务衙门被冲击一事交给萧敬负责的厂卫去彻查。

    “陛下,万万不可啊~”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高元龙、钱启等人都急了。

    这事情要是让厂卫的人去查的话,到时候,什么事情肯定都会弄出来,天知道到时候会牵连出多少江南地区的士绅、官员、商人、家族等等,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有多少人要被流放。

    “陛下,万万不可啊~”

    “只是一些民众冲击税务衙门而已,区区小事,不需动用厂卫,只需令南直隶地方官府彻查一番就可以了。”

    钱启也是气的满头大汗,现在都已经不是争论着要不要废税务衙门的问题了,眼前这一关过不去的话,什么都完蛋了。

    “你们都说了,这是民怨,既是民怨那就是大事,必须要高度重视,此事就这样定了。”

    弘治皇帝看了看高元龙、钱启等人,心里面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让你们嚷嚷着要废除商税,废除税务衙门,首先就要拿你们开刀。

    这江南的士绅、商人还真是不怕死,当初开征商税的时候就已经杀了一批了,现在竟然又冒出来一批。

    让他们交个税就有怎么难吗?

    朕自己麾下的产业都要依法纳税,你们竟然还不愿意。

    口口声声什么民怨,什么为天下黎民。

    狗屁,还不是为了背后江南大家族、大商人、大士绅,眼中哪有真的百姓,哪里有黎民?

    “是~”

    一旁的萧敬连忙恭敬的领命,他很清楚自己这一次的任务。

    弘治皇帝对高元龙、钱启这些人动了杀意,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足够让他们掉脑袋的证据出来就可以了,顺带着再狠狠扫一扫江南的这些守旧势力。

    很快,早朝就散了。

    刘晋、刘健、李东阳等人照旧被弘治皇帝召集到了乾清宫尚书房这里议事。

    “刘晋,南直隶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明最富庶之地,也是我大明的税赋重地,这一次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被免职,关于新的人选,你这边拟好了没有?”

    几个重臣一坐下,弘治皇帝就率先开口问道。

    对于南直隶的问题,弘治皇帝很显然是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的整治一番了。

    江南之地,可不能就这样一直放任下去。

    大明想要变的更加繁荣昌盛,那就必须要拥有多核驱动。

    现在京津地区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一个重要核心,但江南作为大明一直以来最重要的地方却是发展缓慢,根本上京津地区发展的脚步,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南地区的守旧势力依然非常强大。

    从征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江南上至官员,下至地方的士绅、宗族等等都很反对,对于新型的资本主义也是持反对的态度。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以前的那种模式。

    兼并土地,依靠土地牢牢掌控一方,同时发展族学,培育自己家族的子弟去考科举,考功名,这样一来就可以往上,逐步的掌握朝廷的话语权,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利益,最终就是形成了盐商、粮商这样的富可敌国的垄断商人。

    新型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依靠更加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力,从全国乃至全球获取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对于这种全新的模式,他们非常的陌生,也非常的抗拒,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型的资本主义模式和他们有着巨大的冲突。

    这其中单单是人力的冲突就非常严重。

    传统的士绅、地主、商人,他们希望将人牢牢是束缚在田地之上,让农民世世代代的给他们种粮食,做牛做马,靠着控制土地所产出的粮食掌控所有的一切。

    新型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厂需要大量的人手,将大量的劳动力聚集到了工厂,生产出廉价的商品,直接动摇了他们的基础。

    没有人给你种地,你有再多的田也是只能够荒芜,收不到一分佃租,不再依靠土地和粮食,地主、士绅、宗族又失去了对百姓的控制,动摇了根基。

    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传统的依靠垄断的盐商、布商、茶商等等自然是更加没有活路,根本就玩不过新型的资本家。

    他们岂能不反对?

    想要发挥出江南之地的强大驱动作用就必须要让江南的资本主义迅猛的发展起来,到时候,形成南北双核驱动,大明就会变的更加繁荣昌盛。

    “陛下,臣已经拟好了新的人选。”

    “这江南之地,乃是我大明重地,一直以来也是我大明的税赋要地,但是现在,江南地区的税收占比正在逐年的下降。”

    “江南的情况极其的特殊,非能人所不能治。”

    “臣推荐现任南直隶税务总督王守仁出任南直隶布政使。”

    刘晋将一份奏疏递交上去,然后非常认真的说道。

    这份奏疏就是刘晋最新拟好的人事安排,这其中涉及了大量封疆大吏的调动,也涉及了大量官员的升迁和任免。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关于封疆大吏的任免、升迁情况,刘晋一个人算了不算,只有推举的权力,需要经过内阁商议,再经过弘治皇帝这边批准才能够生效。

    “王守仁?”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仔细的沉吟起来。

    他对王守仁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觉得他是一个和刘晋一样有才能的大臣,而且这一次,高元龙、钱启等人一上来就是弹劾王守仁,很显然王守仁在南直隶当税务总督和他们之间肯定是发生了很多事情。

    同时弘治皇帝也知道刘晋和王守仁是同年中举,彼此还是好友,和太子朱厚照关系也不错。

    “他倒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想清楚了这些,弘治皇帝也是微微点头表示了认可。

    王守仁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以前和刘晋、张懋出征过倭国、辽东、南洋等地,也是获得了公爵的爵位。

    当南直隶税务总督的这几年也是可圈可点,南直隶收上来的税银也是连年增长,虽然不如北直隶,但也是大明最为重要的税赋之地了。

    “陛下,这王守仁会不会太年轻了一些?”

    刘健想了想问道。

    “任免官员应该是注重能力,而不是看资历,任人唯贤,南直隶这边,如果是一般的官员,恐怕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李东阳微微摇头说道。

    “李公所言甚是,王守仁虽然年轻,但是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的,臣以为他可以胜任。”

    张懋也是跟着点点头说道。

    他和王守仁共事过,王守仁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是让张懋刮目相看,别看他是一个文臣,但是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丝毫不属于大明军中这些赫赫有名的将帅。

    “臣觉得提拔王守仁的话,会不会太快了一些,他也太年轻了一些,他父亲王华的官职都还没他高,而且他当南直隶税务总督的时候,已经得罪了江南地区的士绅、商人等等,再任命他为南直隶布政使,恐怕人心不服啊。”

    谢迁想了想说道。

    他当然是反对王守仁去当南直隶布政使的,要是让王守仁当了南直隶布政使,这南直隶还不要闹翻天了,现在弘治皇帝又要彻查税务衙门被冲击一事,他都能够预感到江南地区将会发生巨大的震动了。

    “谢公此言差矣~”

    “正是因为江南之地的这些特殊情况,所以才需要任用有才能的人去治理江南,江南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明的税赋重地,如果是像冯时庸这样的官员,岂不是要耽误了南直隶的发展?”

    刘晋看了看谢迁,笑着说道。

    “刘晋说的不错,江南之地,非能人所不能治,王守仁是非常合适的。”

    佀钟也是跟着郑重的点头表示赞同。

    “既然大家的意见都差不多,那就这样办,大家都看看这份奏疏,商讨下上面的一些人事安排~”

    弘治皇帝看了看几人,直接就定了下来。

第1425章,纳税光荣

    翌日清晨,伴随着初春的寒风,京城的大街小巷,一个个报童背着满满的报纸行走在大街小巷,一边走也是一边大声的吆喝起来。

    “卖报~卖报!”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是每一个人向大明天子、大明帝国尽忠、尽孝的方式,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武力抗税严重触犯大明律法,全族流放万里!”

    “朝廷所收之税,各项主要开始明细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朝廷只有手中有钱了,才能够武装起强大的军队,对外开疆拓土,而不是任人欺辱。”

    “朝廷手中有钱了,才能够组织起大规模的基建,兴建公路、铁路、港口、堤坝、水库、疏通淤塞的河道,便捷交通、防洪蓄水、增加就业,促进大明的繁荣富强。”

    “朝廷手中有钱了,才能够大力的兴办学校和医院,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廉价的教育,让更多人的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

    伴随着报童的吆喝,整个京津地区都开始逐渐的苏醒过来,大量的人从一个个角落之中走出,迅速的买走报童手中的报纸。

    昨天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早已经在京城传开了,这京城的老少爷们都在等着报纸进行相关的报道,以便详细的知晓昨日所发生的事情。

    好好的一个早朝,竟然变成了菜市场,双方之间围绕着要不要征商税,要不要废黜税务衙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同时这件事情还涉及到了南直隶这边有人冲击税务衙门一事,这就有得看了。

    对于京城的老少爷们来说,这些可都是要弄清楚的,不然坐下来什么都不知道,你都没有什么谈资了。

    京城的一处茶楼之中,众多才茶客一边吃早茶,一边看报纸,同时也是静静听着读报先生在哪里讲解今天的报纸。

    “各位,今天的这份报纸透露出很多的信息~”

    “首先我们要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前些日子我和大家所过的封疆大吏进京述职的事情。”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被免官罢职一事。”

    “南直隶是什么地方?”

    “它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明最为重要的税赋之地,是我大明最膏肥的地区。”

    “同时南直隶自古以来都才子佳人辈出,满朝半江南一说,是说整个朝堂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出自江南地区。”

    “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可是二品的官职,又是手握实权的要职,更是江南之地这样的肥缺。”

    读报先生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下,喝口茶,整理下自己的思绪,继续说道。

    “冯时庸之所以会被免职,主要是因为在述职大会之时,对于南直隶的情况一问三不知,同时又攻讦朝廷的考核制度。”

    “再加上这些年来,南直隶的发展缓慢,被北直隶后来居上,去年北直隶一年上交的税银高达两亿两白银,可是南直隶仅仅只有北直隶的一半,双方之间的差距非常巨大。”

    “这足以说明冯时庸在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上做的确实是不行,被免职也实属正常。”

    “我为什么要说要联系前面的封疆大吏述职大会?”

    “因为昨天朝廷之上发生的这次激烈争吵,和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的安排有很多的关系。”

    “前几天的时候,我就已经进行过预估,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极有可能是广东布政使钟藩或者是南直隶税务总督王守仁,这两个当中的一个来接任。”

    “这两人无论是谁来接任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这都意味着南直隶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因为无论是钟藩还是王守仁,都是实干派的官员,钟藩在广东所作所为可圈可点,王守仁在南直隶征税更是政绩斐然。”

    “由他们两个当中的一个来接任的话,南直隶势必将会迎来一次重大的巨变。”

    “再来说一说这个税务的问题。”

    “南直隶出身的官员,一直以来都是最发对开征商税的。”

    “因为自我大明建国以来,南直隶的盐商、粮商、布商、茶商等几乎垄断了我大明最赚钱的几个重要买卖。”

    “以盐商来说,以前的盐商富可敌国,秦淮河畔一掷千金,说的就是这些盐商,还有大名鼎鼎的徽商,徽商字号可是通行我大明各地。”

    “这些商人非常有钱,但是他们基本上都不用缴纳什么税收,大明早报有一期就有专门报道过此事,我印象深刻的是江南的一个富裕之县,一年所缴纳的税银还不到一百两银子,由此可见,这些商人基本上是没有交税的。”

    “当时,朝廷国库空虚,外有北方的鞑靼和女真,东南沿海还有倭寇肆虐,西南土司又反复无常,天子欲要整顿军务,可是却苦于国库空虚,没有银两。”

    “然而江南的这些盐商、徽商、粮商、布商等等却是一个个富可敌国,富的流油,他们可以在烟花之地一掷千金,却是不愿意向朝廷缴纳一两银子,以至我大明内忧外患,无钱解决诸多的事情。”

    “这就是当年刘晋刘公为什么要进行税务改革的原因,因为朝廷需要钱来办事,而朝廷征税自然是不可能向穷苦的老百姓征税,因为穷苦的老百姓,你即便是卖掉了,也征不到几个税,唯有向这些富人、商人开征商税才行。”

    读报先生停下来,重重的喝口茶,整个茶楼都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静静的听着,甚至于连店小二都听的津津有味。

    京津地区因为地处天子脚下,接触这方面最多,也算是最关心国家大事了,关于这方面的事情,总是最喜欢听的。

    “这也就回到了昨日朝堂之上的争论了。”

    “我们再来说说江南地区的官员为什么最反对开征商税一事了。”

    “按理说,这朝廷官员理应上思效忠帝王,为天子分忧解难,下思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

    “但江南地区的官员则是有所不同,因为江南地区的官员和这些大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江南地区富庶,盐山、粮商、布商等等在以前可都是整个大明最有钱的人,他们有钱之后呢,都会大肆的兴办私塾和书院,给自己家族的人读书。”

    “在以前,整个大明教育最好的地方就是江南地区,在江南地区,即便是街头的小商小贩都能够识文断字一箩筐,这江南自古多才子也是由此而来。”

    “这有钱的商人大肆办学、支持自己的族人去读书,这些读书人又去考功名做官,自然而然的,他们当官了,也是要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自然是不可能支持开征商税。”

    “简单的来说,开征商税严重的触及了江南地区大商人、大地主、大士绅、大家族的利益,他们自然是要强烈反对的。”

    “当年要不是因为接连的几个大案,沉重的打击了江南出身官员的力量,也不可能进行税务改制,开征商税。”

    “要知道这些年来,反对开征商税的官员一直都有很多,这一次,也不过是因为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的调整迎来了一波高潮而已。”

    这个读报先生的水平显然是非常不错的,详细的讲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顿时整个茶楼的人都恍然大悟,一下子就弄清楚了。

    “原来如此~”

    “我说为什么那些江南出身的官员最反对征商税了,原来和江南地区的那些商人、地主、大家族什么的沆瀣一气啊。”

    “可不是嘛,只顾自己的小利,却是忘国家之大义。”

    “这朝廷要是没钱,还真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在弘治十年以前的时候,我可是记得,北方的鞑靼每年都要扣关南下劫掠的,朝廷就是拿他们没有办法。”

    “拿什么去对方鞑子嘛,我以前就是军户,还是边军,你们是不知道啊,我们就是连吃饭都成问题,手中的武器十几年都没有换,弓箭都烂掉了,我们总不能用拳头去和鞑子的骑兵对战吧。”

    “还是现在好啊,朝廷有钱了,军队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身份有地位,战斗力自然就高,我大明才能够不断的开疆拓土。”

    “是啊,是啊,所以说这个纳税光荣,因为我们纳税了,那也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大明。”

    “你看这朝廷有钱了,才可以武装起强大的军队,我们才不至于被外敌欺负,还可以不断的对外开疆拓土,获得更多的肥沃土地。”

    “这朝廷有钱了才可以修建公路和铁路,这以前回山东老家啊,走路可是要很久的,现在坐火车回去,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足够了。”

    “对,对,我觉得报纸上面说的很对,纳税就是对天子尽忠,对大明尽忠,身为大明人,依法纳税、按章纳税,那就是为大明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这缴纳的税啊,终于还是用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头上!”

    “我们可不能像南直隶的那些人~”

    “没错,没错~我们可是京幾之地的老爷们,我们纳税最积极了,纳税占了大明税收的近一半。”

    “……”

第1426章,恐慌的江南士族

    当京城的老少爷们都在看着报纸讨论着纳税的事情之时,京城某处别苑之中,高元龙、钱启等江南出身的官员又再次聚集在了一起。

    “纳税光荣?”

    “自古以来这圣贤之君,都是轻徭薄赋,勤俭节约,没想到现在,不仅仅横征暴敛,还要让你从心里面觉得这是对的。”

    “何其荒诞,何其荒诞啊!”

    高元龙将手中的报纸重重的拍到桌子上面,显得极其的气愤。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钱启也是跟着郑重的点点头。

    “朝廷之税,够用就好,根本就没有必要横征暴敛,所谓基建,也不过是大兴土木,所谓强军强国,亦也是为了某些人的穷兵黩武罢了。”

    “我大明乃是泱泱大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德服人,故此才能够威服四海,让四方蛮夷来朝,从不以武力服人,亦不喜犹如蛮夷一般对外大肆扩张、杀戮。”

    “现在穷兵黩武,又大兴土木,大明危矣!”

    “这武贵文轻,自古以来谋朝篡位多是武将,这大明将来怕是要风雨飘摇!”

    其他人也是跟着纷纷点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他们这些人看来,大明现在的一切离传统儒家思想所主导的王朝是越来越远了。

    对外方面,传统的思想是要以德服人,四方蛮夷皆是不识教化,故而才会非常的野蛮,大明对待这些满意,理应以教化为主,而不是武力征服,武力上的征服,只会让他们暂时性的臣服,却无法做到以德服人。

    对内方面,轻徭薄赋才是圣明之君所行之道,这开征商税就是搜刮民财,关键是天子和太子还有庞大的产业,是在与民争利。

    搞基建就是大兴土木,对国家百姓并无什么太大的好处,只会浪费民力和财力,国家应该藏富于民,不能收太多的税,朝廷的税够用就好。

    一个接一个的发表自己对现今局势的看法,似乎好像都是在忧国忧民,是真正忠君爱国之士。

    如果刘晋要是在这里的,必定会冷冷的突出‘伪君子’三个字。

    “天子派遣厂卫去调查冲击税务衙门一事,大家有没有写信回去,让家里面将屁股都给擦干净?”

    一通抱怨之后,众人又恢复冷静下来,高元龙想了想问道。

    关于冲击税务衙门一事,他们再清楚不过了,这背后其实就是江南地区的士绅、大家族、大商人联合起来弄出来的,其中还有他们的指点。

    原本就是想着靠这个事情,用所谓的民怨来将王守仁给弄走,最好是能够再给弘治皇帝上点眼药水,让他对刘晋不那么信任,再联合其他人,一起废掉现行的税务制度来。

    可是谁知道,在朝廷之上,他们竟然大败,支持他们的官员虽然有不少,但是在重量级的官员方面,竟无一人支持。

    而且还让弘治皇帝以民怨为借口,让厂卫的人来调查此事。

    一旦此事牵扯下去,到时候牵连很广,他们这些人一旦牵连进去,也绝对难逃一死,背后的家族少不了要被流放万里之遥。

    甚至于整个江南士族都将因此遭受沉重打击,就如同当年的几件大案一样,朝中的很多江南籍大佬都被罢官免职。

    一旦到了那个地步,到时候江南在朝堂之上就真的没有什么话语权了。

    “我等都已经写信回去了,家里面会将事情给处理干净的。”

    钱启等人也是纷纷回道。

    “嗯,那就好~”

    “不过一定要彻底的处理干净,厂卫的力量几乎是无孔不入,即便是很细小的线索,他们也能够查出事情出来。”

    高元龙微微点头,满脸的担忧。

    厂卫是直属于天子的恐怖力量,没有人愿意和这些厂卫的人打交道,一旦进了厂卫的大牢里面,不死也要脱成皮。

    “关于南直隶布政使的安排,上面有消息了吗?”

    高元龙想了想又问起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的安排来。

    “已经有消息了,昨天尚书房内就已经定下来了。”

    “刘晋小儿力推王守仁升任南直隶布政使,刘公和谢迁说他年龄小,提拔太快,不适合,但遭到了李东阳、张懋、佀钟等人的反对,最终天子定下来,让王守仁出任南直隶布政使!”

    钱启连忙回道。

    “什么?”

    “真的让王守仁任南直隶布政使?”

    其他人一听,顿时就忍不住惊呼起来。

    王守仁他们可是已经领教过了,真正的牛人一个,关键是软硬不吃。

    江南的这些大地主、大商人、大士绅不是没有想办法拉拢过这个王守仁,可是无论送美人还是送金银财宝都没有用。

    王守仁就是不吃那一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也是让江南地区的很多人吃尽了苦头。

    一向不交税的他们,当看到税务衙门的人将他们家里面藏起来的金银一箱子、一箱子抬走的时候,连杀了王守仁的心都有了。

    原本就想要将王守仁给弄走,结果现在好了,不仅仅没有将王守仁给弄走,让王守仁升官加级,直接成为南直隶布政使。

    这要是让王守仁在南直隶布政使上面干上几年,整个江南的大商人、大士绅、大地主、大家族们都别过了,制定要被王守仁给整死。

    “嗯~”

    “估计这几天正式的任命就会下来,同时还有这一次的人事安排。”

    “据说,这一次,刘晋小儿滥用职权,将大量我们江南籍的官员都调遣到了澳洲、黄金洲、南洋等地去任职,到时候说不定我们在场的这些人也要离开大明本土,去各地任职。”

    钱启郑重的点点头,显得非常无奈。

    他们官职品级都还很低,刘晋对他们的安排,根本就不需要经过内阁和天子就可以直接将他们给调动。

    想要将他们弄到澳洲去就弄到澳洲去,他们是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办法,除非是告老还乡,不当官了。

    “刘晋小儿,可恶至极!”

    高元龙一听,顿时就怒道。

    “现在愤怒已经没有用了,大家还是尽快将消息传回江南去吧,让家里面商讨对策。”

    钱启无奈的叹口气摇摇头说道。

    在这里纵然是骂破了天也拿刘晋没有丝毫的办法,对刘晋没有丝毫的作用。

    自己却是还需要担心家里面的事情。

    厂卫彻底冲击税务衙门一事,王守仁调任南直隶布政使,这两件事情就足够接下来江南地区的士族们烦恼了。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到南直隶这边。

    南京秦淮河畔的一座大型花船上。

    这条花船规模浩大,装饰的非常奢华,船上面莺莺燕燕的伴随一阵江风,将一股胭脂水粉的香味吹到两岸边上,让过往的人忍不住用羡慕嫉妒的眼神看向这条花船。

    和往日不同,此时此刻,花船上面的气氛非常的沉重,一向娇媚的佳人们也都识趣的离开了最大的会场这里,留下了江南地区这些大人物们商量着什么。

    “京城来消息了,天子派遣厂卫彻查税务衙门被冲击一事,要我们将屁股给擦干净了,千万别漏什么了,这一次,天子恐怕是又要狠狠的打击我们江南士族了。”

    有人开口打破了现场沉重的气氛。

    “什么?”

    “难道又要和当年一样?”

    “难说啊,我也收到消息了。”

    “我江南士林在朝中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这要是再被打击的话,岂不是从此以后我江南在朝中再无话语权了。”

    “还想以后的事情?”

    “还是先想一想怎么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吧。”

    “厂卫彻查冲击税务衙门一事,一旦查出来,我们在场的这些人估计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难道真的要致我们江南士族于死地不成?”

    “我江南士族一直以来都是国朝的中流砥柱,天子焉能如此带我等。”

    “天子被小人谄媚、蛊惑,古之君王都是轻徭薄赋,再看看现在的天子,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又大兴土木,这岂是明军所为?”

    “是啊,是啊,都是被小人、奸臣蛊惑所至,才使我江南正直之士无法得到重要,屡屡遭受打压。”

    “说这些都是无用的话了,还是各自回去将尾巴处理干净吧。”

    “上面还说了,王守仁那厮将升任南直隶布政使,主政我们南直隶。”

    “什么?”

    “王守仁这厮不仅仅没有调走,竟然还要出任南直隶布政使?”

    “可不是,估计认命都已经在路上了,到时候王守仁一旦成为了南直隶布政使,则我江南再无宁日了。”

    “我等以后恐怕是再也坐不起这个花船了。”

    “完了,完了~这王守仁初任南直隶布政使,我等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他要是真让我等没有好日子过,我就去浙江挖他祖坟,他王守仁也是浙江人,岂能如此,难道真的想要和我们江南士族决裂吗?”

    “嘿嘿~早就已经决裂了。”

    “完了,完了,江南再无宁日,朗朗乾坤将要一片乌云,我等江南士族难道真的要迁移去海外才有一席生存之地吗?”

    “……”

第1427章,运河进展

    当大明这边蒸蒸日上,发展迅猛的时候,在距离大明万里之遥的埃及这里。

    炎热的沙漠之中,十几万埃及民工正在炎热的沙漠地里面干的热火朝天,一条宽阔的河道仿佛大地上面的一道疤痕一般,将大地分成两边。

    埃及民工干活非常的认真,充满了激情和干劲。

    他们原本都是埃及最底层的农民,还是失去了土地的那种农民,在以前连吃饭都是问题,故而埃及这边屡屡出现农民暴动。

    吃不饱的农民几乎都快要将马穆鲁克王国的统治都给掀翻了。

    好在开挖埃及运河犹如一道甘霖降落到了埃及人的头上,来自大明的庞大资金远远不断注入到这片干涸的土地之上。

    十几万人被雇佣,包吃包住,每天还能够领到几十文工钱,干上一个月差不多能够纯赚一两银子。

    这样的好事情,一下子让整个埃及都沸腾起来,无数失去土地,生活没有依靠的农民纷纷来到了运河工地这里,成为了开凿运河大军之中的一员。

    大明的资金、技术,还有源源不断从大明东非、天竺、南洋等地运输过来的粮食,让原本濒临灭亡的马穆鲁克王国再次焕发了新生。

    此时此刻,马穆鲁克王国的坎苏二世正带着一群埃及的官员视察埃及运河,运河的总负责人,来自大明帝国的童源以及技术总工,毕业于大明工程学院的詹奇也是陪同在旁边。

    坎苏二世看着眼前十几万人的浩大场面,整个人满脸笑容,埃及运河经过这几年的挖掘,离正式通航也是越来越近,到时候就可以坐着收钱了。

    当然了,对于坎苏二世来说,他倒是希望这个运河能够挖的更久一些,这样他才有时间来将埃及内的那些马穆鲁克封建贵族给收拾干净。

    这几年,靠着支持埃及运河这个大项目,坎苏二世也是逐渐的开始掌握话语权,再加上使用一些其它的手段,也是慢慢的掌握了埃及的所有大权。

    不过他还是不打算放过杜尔那些封建贵族,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一开始把控权力,架空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天天学习来自大明的书籍和知识,深刻的知道埃及存在的问题。

    那就是耕者无其田!

    通俗的来说那就是土地兼并太过严重了。

    埃及本身的土地就非常的少,至于耕地就更少了,都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的两岸以及下游的三角洲地区。

    可以耕种的土地很少,可是内部的土地兼并却是极其的严重,马穆鲁克这是原本建国时的军事封建贵族经过这些年的大肆扩张、兼并土地,已经将整个埃及的耕地几乎都兼并到自己的手中。

    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生活没有了依靠,自然而然各种各样的农民起义就会此起彼伏,稍微有点灾祸,立即就会燃烧起熊熊的烈火,将这个王朝给彻底的毁掉。

    坎苏二世原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来自大明这边的报纸和书籍,再加上时常和童源这个大明官员聊聊治国之道的事情,也是让他对这方面有了一个全身的认识。

    故而坎苏二世现在很清楚,摆在自己眼前的道路只有两条可走。

    一条是打击马穆鲁克封建军事贵族,打击土地兼并,将田地还给急需土地的农民耕种。

    另外一条则是和大明一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从外部获得土地,然后迁移人口。

    第一条道路,打击马穆鲁克封建军事贵族,自然是要打击的,但是马穆鲁克王国本身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些封建军事贵族之上。

    原本马穆鲁克是中世纪哈~~里~~发的奴隶兵,然后逐渐的发展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打击马穆鲁克封建军事贵族并不是要毁掉它,而是要打击那些不听自己话的敌对势力,最终目的还是要将这些封建军事贵族收归到自己的手下。

    不可能说真的将王朝的统治基础和根基都跟挖掉,当然土地兼并很显然是要限制的,不能让这些封建贵族无止境的兼并土地下去。

    第二条道路才是坎苏二世真正的想要走的道路,内部的土地兼并已经极其的严重,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到了少数的封建贵族手中。

    农民失去土地,没有了生存的依赖,所以必须要给这些农民土地,这样才能够稳定下来。

    对外扩张很显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对外扩张,可以转嫁内部的矛盾,同时也可以趁机整合王朝内部的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谓是好处多多。

    当然,前提是能够打得赢,要是对外扩张,每次都是战败的话,不仅仅无法转移内部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甚至于还有可能引爆自己内部的矛盾,同时动摇自己的统治。

    “童大人,这埃及运河还要多久才能够全部挖通?”

    坎苏二世这一次过来视察运河,主要还是想要找童源这边,看看能不能从大明帝国这边获得强大的军火武器,这样对外扩张的时候才更有底气。

    “国王陛下,大概还要一年多的时间就可以全部挖通了。”

    童源拿出了一张地图,指了指上面的位置说道:“我们现在已经挖通了红海连接苦湖的这一段,这是最艰难的一段,也是最长的一段,接下来就是要挖通地中海联通苦湖的这一段了,估计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足够了。”

    “到了弘治二十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通航!”

    童源看着眼前繁荣的工地,那也是感叹不已。

    原本计划着用七八年的时间来挖通这个埃及运河,但谁知道这些埃及人干活竟然如此的积极,这招募人手又非常的容易,十几万人在这里挖运河,比预算的时间可以快上两年多,只需要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可以挖通这条运河。

    眼前的庞大工地,十几万人忙碌不已,在运河的两边,还有大量的家属跟随,以至于在这片炎热的沙漠之中形成了极其壮观的棚户区。

    棚户区内有大量的妇女、小孩、老人,这些都是这些埃及工人的家属,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只能够四处漂泊。

    家里的主心骨来到了这里,他们也跟着来到这里。

    这些埃及工人的工钱可以有两种方式支付,一种是直接给银子,一种是按照粮食价格折算粮食,用粮食来支付。

    对于这些埃及工人来说,很多人都会选择第二种方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家人们跟着一起过来也是有吃有喝,不至于饿死。

    同时跟随过来,十几万人在这里,又都是有着稳定收入的工人,这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市场。

    有很多人都在这里做生意。

    棚户区这里有开饭馆的,这些工人吃腻了了工地的伙食,又或者是在休息日的时候,可以邀上三五好友下一次饭馆,奢侈一把。

    这里还有大量的青楼楚馆,专门给这些工人服务的,也有大量自由从业的妇女,给这些辛苦劳作的民工们放松、放松。

    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商店就更多了,只要有银子,在这里什么都可以买得到,十几万人的庞大市场,赚钱的商人都不会放过的。

    历史上法国人开挖埃及运河的时候,因为给的工钱很低,甚至于还无缘无故的拖欠工钱,再加上没有事先开挖引淡水的水渠,以至于缺少饮用水,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各种各样疾病频繁爆发。

    故而开挖埃及运河也是遭到了埃及的强烈反对,一直都非常不顺,找不到足够的人,也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速度很慢,足足挖了十几年才挖通。

    现在就不一样了,要钱有钱,要粮食有粮食,天竺、东非、南洋这边的粮食多到吃不完,粮价超便宜,即便是运到这里来,价格依然不贵。

    再加上事先刘晋就叮嘱了要先挖大型的引淡水的水渠,大量的淡水从尼罗河这边引过来,不仅仅满足了工地庞大的需求,甚至于还有多余,以至于围绕着引水渠还形成了一些村庄,有人竟然在种地。

    埃及马穆鲁克王国这边又很配合,这运河挖起来就顺多了,不仅仅速度快,而且还带动了埃及的经济,将濒危的马穆鲁克王国都给拯救过来。

    “还要一年多的时间~”

    坎苏二世听完,也是微微沉吟一番,默默的计算起来。

    想了想说道:“童大人,慢慢挖,不用太急,这运河的河道可以挖宽、挖深一些,这样才可以通行更大的船只。”

    “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你们大明早报上面报道说你们大明这边有一种新的蒸汽轮船,这蒸汽轮船的规模越造越大,我们要考虑到这一点来,将来的船只可能比现在的船只要大很多、很多。”

    “确实是这样,我也有考虑到这一点,故而也是将这个运河河道给加宽、加深了,一次性就完成,省得以后再来扩建。”

    童源看了看坎苏二世,没想到他对大明这边的事情竟然如此了解和关心,连蒸汽轮船的事情都知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